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6-29 21:23:35 读书笔记
怪诞行为学
作者:丹·艾瑞里
我们是如何看待金钱的?是什么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对经济看走了眼?是什么让人们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借贷?非理性是如何驱使我们作出决策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传统经济学认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作出的一切决策都是明智和最优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却远非传统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美。本书是《怪诞行为学》的升级版。书中,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用实验的方法彻底颠覆了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观点,告诉我们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非理性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被大雨困在机场, 无处可去.

躲在Starbucks的角落, 最痛苦的无过于: 5大杯星冰乐下肚, 边际效用 已然为负, 被服务生抢走空杯子后, 又不得不再买一杯; 更尴尬的是, 如果去厕所(虽然就在隔壁), 我必将失去努力抢来的好位置 -- 滞留机场的可不止我一人.

好在哪里?

这靠窗背墙, 正好看雨, 看天, 看书, 看云, 看腿, 看ufo;

这是全店唯2的真皮座椅, 看书不累;

这是服务生清理空杯路线的死角;

这是点餐长队的拐角, 全队几十号人尽收眼底, 可以听到他们每个人点餐时的纠结与选择.

而这, 正是此书核心: 非理性决策.

颇神棍风的中文书名, 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本应译为, 可预测的非理性). 我最初计划捏着鼻子看两眼就弃了, 没想到前言抓住了我, 让我确信这是一本价值洼地(实力作者的严肃之作), 隧一发不可收拾.

..

.

[锚定]

脑被 锚定 误导, 因为缺乏一套全局的衡量框架.

而在一个局部的框架 (或参照系)中, 只能获得相对的, 而非绝对的, 局部的而非全局的视角和决策.

遗憾的是, 人们的感受(短期事件, 长期幸福感), 决策(比如买车, 或选举), 都被锚定所局限.

..

.

[一致性倾向]

诺言 与 自恋 甚至 禀赋效应 的基础.

也引发了 第一印象 的高权重. (Donald Trump深谙此道.)

为什么会有一致性倾向呢?

书里没说 也没书. 我猜测是决策速度的进化结果.

一个快速响应的 系统1 容不得矛盾和争议-- 就像军队. 这是生存的选择压力.

{我需要重温一下 自学成才倔老头 的 Poor Charlies Almanack 中的心理学章节.}

{我有时候想, 如果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 没有欲擒故纵的逼迫孔明表态 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在后来局势崩溃前, 是否会(至少是被嫡系势力逼迫)自立为王? 如果是, 这恰恰是刘备的对人性的高明洞察.

后来渐渐意识到 这个想法是演义脸谱世界观对我们思维的奴役-- 神化孔明 儿 痴化刘禅 且把一切罪过都归咎于后者. 而志 越读, 越会发现, 其实后主是智商很高的君主. 反观孔明的多次北伐却是在与天时地利抗衡, 且榨干了蜀本就空虚的国力.}

..

.

[提钱伤感情 vs. 提感情伤钱]

无论是此前看的 The Why Axis 还是 更早看的 Freakonomics(魔鬼), 都谈及过金钱激励的效果问题.

但令人失望的是, 它们都 粗糙的 一边倒将实验解读为: 金钱激励会伤害被试的积极性.

Incomplete!

原因在于, 这两书是在经济学框架内的分析-- 即默认激励的效果是线性的 (或至少是单增或单减函数).

真实的原因如此书所揭示: 人的决策体系有两套规范,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提到的几个小实验非常清晰的表明, 激励一旦涉及金钱(即使是透露价格的礼品), 就会迅速将被试转换为市场规范的场景.

其激励并非线性.

{在 海龟 一书中, 作者提到止损点的问题, 说除了0以外, 止损点与总收益是一个增幅减缓的单增函数. 作者默认, 不设止损即止损点是0. 其实不然, 应是无穷. 这也同样适用于金钱激励问题.}

不给奖励, 并非奖励金额为0, 而是无穷-- 即在没有任何预设条件下, 预先假定两人关系为 无限可能.

而 提钱伤感情 则让所有 不明朗 和 不确定 都 坍缩 (collapse) 为某一确定可能, 且极难恢复.

极难~

所以, 下次你在岳母家吃饭提出付账时, 你感受到 空气像冰一样凝固了, 或 关系像玻璃杯一样破碎了, 那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修辞, 而是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真实(发生在岳母脑中的神经回路固化, 就像煮熟的鸡蛋般)-- 那是实实在在的时间箭头的方向.

..

.

[社会规范 vs 市场规范]

不同书中都提到过小学接孩子, 迟到家长罚款 的案例. 但大都给出错误或不完备的解释.

实验说明:

1 金钱惩罚的效果与额度相关, 一些额度下, 反而会产生负激励.

2 社会规范的约束力较高. 但一旦 滑落 到市场规范, 则极难(时间, 成本) 恢复.

as Woody Allen said (in one of his million movies): Free sex is the most expensive.

马云也说过: 能用钱摆平的事儿都不叫事儿.

..

.

[特殊状态 & 决策网络]

处于性兴奋状态下的被试, 与状态之外(冷静时) 的决策结果大相径庭. 所有预防, 保护, 节制, 道德机制都一下子消失了.

这似乎与醉酒相似.

如果把 理性 (包括语言在内的最高层的逻辑智能) 想象成一个军团中的冷静的将军, 而 性兴奋状态 或 醉酒 实际上是将军不在或者睡着了, 于是下面闹翻天.

(是的, 酒精的作用是抑制, 而非兴奋, 但高层抑制, 恰恰是解除了低层(本能层)的约束. 这与烟草的作用相反 -- 熬夜创作者常有老烟枪, 但没听说喝一晚上大酒还能文思泉涌的.)

特殊状态 其实没有那么特殊 -- 这只是一个动态决策网络打开或关闭某些分支的必然结果.

它很像一个球队或一次众议院表决. 如果球队一起吃了苍蝇馆多人急性肠炎, 或者大批议员乘坐的大巴掉进河里, 必然得到截然不同的表现与结果.

..

.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

(procrastination 源自拉丁语: pro = to, till / cras = tomorrow. )

拖延症之所以普遍, 因为两件事:

1 人们无法有效预测 (即使是自己的事儿, 也不行).

2 大脑的语言意识层(只是最高层)并非全部决策层(更非执行层).

问题1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 智能, 即预测. 而基于统计和经验的大脑, 只能对不断重复且结果清晰的事件, 才可能进行有效的预测 (甚至仅仅是粗略概率的预估).

问题2, 正是包括拖延症在内, 许多内心挣扎的根源 -- 后悔, 言行不一, 赖床, 自控力差, 减肥失败, 戒烟复发, 吸毒, 强奸, 冲动犯罪, etc.

..

.

[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 ]

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估值, 会随着投入劳动的增加而提高.

(提到禀赋效应的书很多, 但认真做实验, 并提出解释的寡.)

个人认为, EE是 一致性倾向 的必然结果.

画成得失效用(或称感受)曲线, 即 thinking, fast & slow中的 得失非对称曲线, 一旦我们拥有(或者接近拥有)某物, 我们对失去它的痛苦就会远大于原本得到的快乐.

(它不仅仅是 沉没成本 这么简单.)

于是 案例中 球票 的卖家(因为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出价, 远远高于买价的承受价格 -- 高达7倍以上 -- 而不存在一个所谓 市场共识价格.

于是 一些商品在使用者拥有一段时间后, 就会因其心理价位上涨, 再也没法找到 接盘 的买家.

于是 一些商品的最有效促销手段就是试用.

于是 美国人的 先使用后分期 的消费习惯, 会让美国消费者背负沉重的债务, 甚至让整个国家陷入(因房地产信用泡沫而引发的)次贷危机-- 我们说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于是 领养家庭不论得到男孩还是女孩, 最终的满意度都是极高的.

于是 一旦人们形成了某些先入为主的 观念, 修正的难度就会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加.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于是 人们对待 背叛 的感受尤其强烈, 远高于其它类型的负面情感.

etc.

EE 与 得失非对称 是等价的. (或说, EE是后者的心理基础.)

不过作者说, 对于 所有权依赖症, 还没听说有什么好的治疗法. 他自己的方法是, 转换视角, 保持距离, 就像禅宗眼中世界, 或 天地不仁以xx为刍狗.

说易行难!

这也是为什么 Ben Horowiz (在书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说, Peter Thiel可以用 统计学 来看待世界, 而他作为一个濒死公司的ceo, 必须用 微积分 视角.

..

.

[习得性无助 & 认怂 ]

在实验中, 遭受 随机厄运(规律不可测)却又没有任何办法 的狗 -- 称 轭狗 -- 其决策体系将被彻底摧毁.

智能, 即预测. 而如果无法发现规律, 无法理解因果关系, 其预测机制将陷入混乱.

同时, 行动是智能的一部分. 但如果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现状, 其行动意愿(决策网络中的核心模块)也将彻底失效.

习得性无助 即, 这只可怜的 轭狗, 被命运彻底打懵(怂)了 -- 智力和行动力完全报废.

这根巴甫洛夫常被人诟病的众多 虐狗实验 还不一样. 巴的实验, 是建立错误(且极痛苦的)的条件反射(误导狗的因果关联), 其后果同样是积重难返; 而 轭狗从心 实验, 则是通过 随机厄运 彻底摧毁其预测和行动力.

充满 有效正反馈 的童年(决策和预测机制形成期) 影响终生命运 -- a.k.a. 阳光童年. (而不幸 却往往是艺术创作之源, 无怪很多创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极度犬儒和悲观, 越聪明越如此.)

{同理 一些领域的练习者, 比如某项运动如打球, 如果一开始得到了错误的反馈(比如跟糟糕的球友瞎打很久), 会比走错路经(比如遇到糟糕的教练) 更加万劫不覆 -- 上错山头, 下山难.}

..

.

[决策的框架]

动物中 人脑最大, 却也只有1.3kg, 重量不到全身的2%, 能耗却达20%.

即使这样, 对解决一些大型问题依然杯水车薪.

亿万年的进化指明的, 是一条基于生存和繁衍效率的路径. 其它的一切 -- 记住 一切 -- 都是附庸.

智力, 视觉, 味觉, 运动能力, 快乐, 手, 色觉, 好奇心, 语言, 痛苦, 过敏, 炎症, etc.

脑的精简与 高效, 也决定了其局限 (或者在很多人字典中 非理性):

我们往往既不能在相对短时内以 经验 作为决策依据, 也不能获得和处理足够的信息, 从全局思考问题 -- 此即Daniel Kahneman之 系统1, 系统2.

个人而言, 我是非常讨厌 非理性 这个词. 不过有更好的么?

决策框架 是进化与生存留给人类的, 也是偏误之源.

意味着, 大脑吧不同领域的问题分配给不同的框架, 用不同的决策机制进行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评估. 于是矛盾重重, 甚至与自己争吵不休.

这引领了人的一切价值评估 和决策:

.社会 vs 商业 / .现金 vs 礼物 / .损失 vs 成本 / .丫鬟闺蜜 / ft电子订阅 /.社保号 影响价值判断 / etc.

破除 决策框架 的偏误的途径?

那就是创造一套全新的框架, 被检验的, 可进化的, 全局的..

..

.

[预测, 悲观, 幸福]

人常说, 科学工作者都大都乐观, 而文学艺术家常悲观.

是么?

On Intelligence书的启发是, 当大脑能做出乐观预测时, 即 幸福. 幸福与智能高度相关. 不难看出, 如果所处环境就是危机四伏而非伊甸园, 那么智力越高者越可能得到悲观预测.

我并不知道科学或文艺的从业者相对智力的高下, 但我相信 , 后者中智商最高的人, 自杀概率也是最高的. 这是其一.

其二是, David Deutsch(在其作 真实世界的脉络中) 认为, 科学给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 能够更有效的预测未来, 这是其从业者的乐观和幸福之源. (事实也是如此, 即使最不成功的科学家, 也是对人类命运充满希望的, 相信科学, 技术, 理性是解决人类一切缺陷与磨难的钥匙.)

相较之下, 那些犬儒和抑郁甚至自戗的都是谁?

..

.

[闪电]

~

与神棍风的书名不同的是, 此书确是一本用心之作.

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用心设计的实验, 巧妙精致而信服. 甚至还有作者参与实验中的一些轶事, 颇逗.

全书最后几章颇熟悉, 居然是 古哥古典 里讲过的.

意外之余, 对作者的治学态度又多了几分好感.

(不难看出, 作者是有点学究气的不食人间烟火, 对改变 不公社会现实 存在着 不切实际的幻想, 比如续篇2中的, 改革金融体系 的建议 -- 不是缺点, 恰恰是他可爱之处. 让我时不时的想到 双脑记 作者.)

作者Dan Ariely多次强调, 经济学不该闭门造车, 而应以实证科学为师, 与心理学联手, 抛弃 理性经济人 假设, 革新理论框架, 重塑该领域, 造福人类. (比喻: 理性人 假设, 就像规划道路时, 假定每个人都是像舒马赫一样顶级司机或信息和决策超人. )

设想很美好, 难度在于, 与很多实证领域(比如工程) 不同, 经济学(甚至医学, 心理学, 教育, 社会学, 历史等)都面临一个先天不足, 没法获得及时的有效反馈.

难!

心理学 本不应该是个脏字. 但过去许多成果和学者让人瞧不起, 主要是因为结论来的草率牵强想当然 -- 的确, 其领域的开山鼻祖Freud就是这么个角色, 使得这个领域的名声一直低人3等 (相比于横空出世的 进化论.)

若 书不单行, 可与 Daniel Kahneman的 Thinking, Fast & Slow, 以及 Matthew D. Lieberman的 Social: 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 (社交天性: 人类社交驱动力) , 等书共览, 可获 交叉启迪.

如今看来, 一年前我的观点是错的:

心理一学并非不可救药, 还是有很多上佳之作和认真的学者的.

不过, 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乃是常态, 能遇到好的纯属运气.

孰优孰劣? 能释我惑者, 皆为佳品. (此书上贤.)

余不一一..

(就像这鱼龙混杂的机场. 圣贤也好 人渣也罢 都蜷缩在长凳或小铺里喝着凉水 啃着盒饭..)

..

雨中看完此卷.

看着雨, 听着旁边点咖啡人们的纠结与犹豫, 果断与满足.. 众生百态尽陈一隅.

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 然而真的更幸福么?

..

.

[咖啡][咖啡][咖啡][咖啡][咖啡][咖啡][咖啡]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书名如其意,取得很怪诞,如果叫它们中的任意一个: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试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或许更让人醒目。但为何取名怪诞行为学,可能是因为书的内容确实是一个又一个的怪诞行为吧。

       作者丹.艾瑞里,是一个经济学家,认知心理学博士,是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和国际知名学者。但本书没有采用教授或者学者一贯采用的高深晦涩的学术性写作形式,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一系列非理性的行为。不得不佩服作者遭遇意外烧伤治疗期间,任然坚持研究的无畏精神。那种乐观,那种坚韧,那种在自己的不幸中寻找行为心理学的有幸,为本书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读来让人泪中带笑,同情之下是道不尽的感激之情。

        全书以“单纯依赖传统经济学作为指导原则建立市场和制度,实际上可能很危险。惨痛的事实非常明确地表明,我们所犯的错误绝非偶然,是人类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主旨,从认知心理学,对比传统经济学基础理论(假设理性的经济人)入手,在一系列科学实验分析下,以轻松诙谐的讲故事形式为我们剖析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觉得正常但实际很怪诞的行为。读来妙趣横生,意犹未尽,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意。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映照在我身上,不由感叹原来如此啊!

      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书几乎是一个调查得一个发言,或者一个发言后进行一个调查。也许很多实验只尽人事,不尽人意,毕竟实验还是有局限性的,对此作者提醒我们读的时候多问为什么。但也比纯粹的讲故事或讲大道理来得更让人信服。

                          关键词点总结:

相对论:我们的行为决策中或者思考中无不包含相对论。说白点就是比较心,我们认为的好坏多少大多来自比较,没有比较我不知道我们有时候抉择是不是更容易?正如书中所说“相对论是容易理解的。但相对论的一个侧面却总是给我们造成误解。就是:我们不但喜欢拿事物与事物作比较,还喜欢把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作比较——避免把不容易比较的事物作比较。”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唯有无视那个价格“诱饵”,不去做那个工资是否满意取决于他妹夫是否比他挣得多的人,打破相对论怪圈,相对来说,我们会生活得更轻松。当然在同类选择时货比三家这个相对论还是用得上的!

第一决定或第一印象:书中用“任意的一致”和“锚定”来阐述。我们很多决定和选择与第一次有很多关联,这也算作是相对论的范畴,只是相对的是我们自己的过去。包括羊群效应,第一个人到第一群人也是这原理。

免得的代价或者说0元的悲剧:免费是为了得到更多,0是为了在上面创造比0更多的数字。尤其在买什么免什么的诱惑下,我们可能买来一堆自己根本不想要的东西。这些都是以免费做诱饵,放长线钓大鱼,欲擒故纵哲学思想的体现。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这章我最感兴趣。比如你准丈母娘请你去她家吃饭,准备了好大一桌丰盛的晚餐。饭后你为了表现你的绅士大度,给了1000元现金作为感谢。这时候你就走进了无情的市场规范,也可能把自己的丈母娘变成了别人的丈母娘。如果你用1000元的礼物表示感谢,你就是在社会规范内,也不会表达得那么赤裸裸,可能还会得到丈母娘的催婚。所以公司现金奖励换做礼品,情人面前不提金钱,多考虑社会规范范畴,会让我们变得游刃有余。

兴奋状态下的不理性:主要是说性兴奋,你看看那么多强奸案件的发生就知道有多可怕了。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难过的是性的诱惑罢了。当过度兴奋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吧。我记得《思考致富》里面说把这股性兴奋力量用到他处,将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我们处于情绪激动或兴奋时千万别做决定。比如愤怒时,睡觉时,哭泣时。想想为什么那么多生意要在酒桌上进行你就知道非理性有多么可怕。

拖沓: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所以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个……”太晚了,欲成事“只争朝夕”,唯有“破釜沉舟”,方可逼一逼自己究竟有多大能耐。

所有权的个性:非理性的三大怪癖:第一种是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第二种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第三种是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所以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特别是大笔的),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距离。有了这样的努力,我不敢说能像印度托钵僧人那样,奉行对物质世界无欲无求的信条,但至少我可以尝试像禅宗弟子那样,对世间万物,尽量待之以平常心。

多种选择困境:很多人都在犯“布里丹之驴”的选择困难症。所以这时候怎么样简化选择对象是关键。就像罗胖2016年的演讲,提到“父亲算法”,对别人别出选择题问去哪家吃饭,否则回答是“随便”,直接说去哪家,不管味道如何,这会让其他人觉得你是做了一件大事,这是所谓的暴力决定。对别人暴力点,对自己暴力点,你会节省很多时间,虽然可能会付出沉没成本代价,但是你也许节约的时间去干的事远比这些有价值。更何况哪有那么多暴力失误,就算一个坏了的时钟一天也能对两次。

预期的效应: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于是,它一般就会好(我们认为它不好,它也就会不好)。所以预期是把双刃剑,梦想预期是斩荆批棘的利剑,物质预期是把好坏不分的自杀之剑。

价格魔力:这个关键点的罪魁祸首是物以稀为贵,所以人们反过来就会说贵的东西肯定很好。这个逻辑有点充分和必要条件混淆之嫌。这个应用最神奇的地方在安慰疗法,书中大量举例说很多病包括动手术,有很多只是用了安慰疗法,药根本没起到多大作用。这是安慰的力量,阿Q精神自慰力量。当然我觉得生病吃药,头痛医头是必须的,但是有时候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诚实与不诚实临界点:人都是自私和有占有欲的,诚实是为了合理的获得,不诚实是为了非分的获得。直接金钱的获得与非金钱的获得下,前者更容易让人不诚实。所以诚实与不诚实之间的距离,就是金钱与非金钱相隔的距离。如果一个人习惯与非现金货币打交道,让他理解诚实就非常困难。

免费的午餐:这个关键点在书中提到很难让人理解。作者从行为经济学来阐述,免费午餐的潜力包含在一些新方法、新机制和其他干预手段之中。它能够对人们提供帮助,更好地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只要这些机制换来的利益大于成本,我们应该把它们当做免费午餐——给各方都带来净效益的机制。

        作者给出的两点教训:一,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的多种力量认识不多。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稳坐在驾驶座上,对自己的决策,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啊,这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认识,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二,尽管非理性司空见惯,但并不是说我们都不可救药了。一旦我们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决定会发生在什么时间,起源自什么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强制自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重新考虑这些决定,或者用科技手段来克服与生俱来的缺点。

       说了这么多,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揭示我们的日常行为中的非理性吗?非也。这些都是铺垫,作者真正要说的是传统经济学与非理性的有效结合,更好地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很多要素,不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还要人为的干预,以免偏差太大无法校正。

       作者总结到:我高度评价传统经济学,并且认为它对人类的努力奋斗作出了重要、有益的探索。但我同时还认为它并不完美,所以不加鉴别地全盘接受传统经济学的一切原则是不明智的,甚至是危险的。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人类行为,并应用这一知识规划来设计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税收、教育制度,还有金融市场等——我们还需要另外的工具与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等。理性经济学有用,但它只是我们对人类行为总体认识中的一种,仅仅依靠它不可能帮助我们获得最大的和长远的福祉。我衷心希望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之争到头来不要成为意识形态之战。如果行为经济学家的立场是必须把传统经济学——“无形之手”、积极投资,还有其他一切——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话,我们就不会取得进步。同样,如果传统经济学家继续无视有关人类行为与决策研究所积累起来的数据成果,未免也是一大遗憾。我认为大家应该以冷静和科学的态度,着眼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诸如如何建立更好的教育制度,如何设计税收制度,如何规划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还有如何建立更健康的股票市场等);我们应该探索不同的假设和各种可能的机制,付诸严谨的实验加以检测。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很多地方不大认可作者之见。这正是此书的又一目的,带着“为什么”,带着质疑,带着举证,才不会让我们在学海无涯中迷失到达彼岸的方向。

[微笑]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英文原文的直译是“可预期的非理性:形成我们决策的背后力量”,虽然“怪诞行为学”更加吸引眼球,但我更喜欢前者。这是一本行为经济学著作,行为经济学,通俗点说,就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全书读起来十分十分的通俗,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学科难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全书,那必是“非理性”,作者通篇强调非理性,目的也是和传统经济学对比(我们都知道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全书的论证围绕大量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实验,所以这本书给我直观的阅读体验是一本穿了心理学外套的经济学(人类行为学)著作。不得不说的是,心理学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我们了解的越多,它带来的影响越弱。人终究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忽略传统经济学一直以来给人类做出的贡献,但正如作者呼吁的那样,我们应该更客观地认识到人本身的非理性,从而更加开放地看待行为经济学。最后用作者原话收尾:承认非理性的存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