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全书读书笔记(3)篇

这本书看着真累,一字一字的啃,还有那么多看不懂的地方。虽然也知道格物致知,心即是理,至诚之志,修身至圣的意思,但脱离知行合一仅处于知的层面而不去通过世事磨炼的话毫无用处。我们知道太多的道理却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依然烟不离手,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依然好色好乐,知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依然不知上进,知道十次车祸九次快依然变道超车,知道……n我们什么都知道,却仅是知道 而 已…n我的三观再一次被颠覆了,再一次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么多熟悉的文字组合到一起居然看不明白…n曾自己总结把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知→懂→会。忽然发现自己好多知识的学习是停留在第一阶段,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直在要求自己按指定1000本书的目标加速靠近,却忽然意识到自己掉进了一个思维误区读书不求甚解。(心即是天理,一念至诚,即可与天相通。此心本来光明,却由于被物欲遮蔽,误了多少英雄好汉!)我正是被名欲蒙心!n虽然在读本书之前也接触过心理学和灵修,对于认知自我和冥想也有一些认知,但终是n浅尝辄止。终是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性,原来自己所体会到的内心宁静与真正的入定和物我两忘竟差之千里…所庆幸的是总算对修心养性有了更深的认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修养自身,可直跻圣人之境界;以此来接引他人,可保没有差错。看来有的书得重读几遍了…
王阳明心学全书读书笔记 第(2)篇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善恶之分。而产生常人思想中的善恶之分的观念,只是心意念头的萌动而已。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良知,具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它本身自能分别善恶,而不为是非所囿。知了善恶,不断为善去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物致知”了。——摘录本书n
王阳明心学全书读书笔记 第(3)篇本书相当于王阳明传,记录王阳明一生。
读完发现,其实所谓心学,就是儒释道三家的糅合,即明代流行的三教合一,王阳明自己的东西不多,或许是所有大道理,前人已讲尽了吧……
不过必须肯定的,王阳明对三教研究颇深,确实抓到了精髓,其心学可看做对儒释道的解读,一个整理笔记,可以参考应证,对学习三家哲学智慧,大有裨益……
读本书,学到:1.不要代入抵抗情绪做事,就不容易疲惫,的确有效;2.不去刻意想睡觉,放松,顺其自然,容易入睡,不失眠。
诚!即所谓心口如一,言行如一,表里如一。慎微慎独,做一个人,而不是两幅嘴脸。如此,人就没有内耗,心智能量全部集中一处,少则得,多则惑就是这个道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等境界,就是心中空明,能容万物,不着相,不拘泥于得失成败,方能理智客观,心如明镜,照见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