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篇

2019-04-27 16:25:58 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几十篇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第(1)篇

摘抄一段:“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第(2)篇

余秋雨先生,经过了漫漫的旅途走遍了世界的几大文明,感受文明辉煌的昨天,衰落的今天,思考文明逝去的根源,探索几大文明的今天。

读过《千年一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此书的真实,振聋发聩。

看了这几大文明,自然不自觉的就与我国依然存在至今的中华文明相比。为什么我们的文明能过经过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我们的古老文明能够在新的时代有一次跟上世界的步伐,向着世界前列前进?余秋雨先生在最后的总结是我们的文化中的中庸与不好远征的农耕民族心理,与我们文化形成的地理、早期学说、制度都有关系。再加上书中之前说的统一的文字和几千年来稳定的延续,都可以说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仍然存在的原因。而正确道路的选择,勤勤恳恳的国民性可能就是我们还在继续前进着的原因之一吧。

追寻文化的旅途,最后在美丽的中国国境边结束了这本叫《千年一叹》的书。在千禧之年叹息这些古老的千年古国们。有幸顺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让我看到了各大文明的现在。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第(3)篇

熟悉的表达和文风,喜欢余秋雨的表达和叙述方式,大文化和大历史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感性地梳理而又不失逻辑。

历来社会环境从来都对艺术家和文人学者有着太苛刻的要求和狭隘的心胸,反而是失去过之后才知到追思和敬仰,杜甫,唐伯虎等等,莫不尽然。谁也没有规定文人不能有钱,文人必须穷困潦倒。

千年一叹看完之后,对古文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对中东地区冲突以及历史原因有了大致的认识。总的感受还是和作者总结的一样:离别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