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3-27 15:37:26 读书笔记
变态心理学
作者:王玉 吴瑕
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心理疾病尤其如此。你是否经常无意识重复同一行为?你是否每天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你是否总是认为自己身体有问题?难道得了绝症?你是否怎么吃都觉得不饱,还是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比自己胖?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他总是真诚地说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你有没有发现原本熟悉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你已经身处危机边缘,请对号入座。
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这本书是对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的简单科普读物,封面和书名搞得很可怕一样,然而内容并不怎么干货。就是依次罗列出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并配有相关的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

  •  精神分裂
  •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的区别)
  • 疑病症(一直怀疑自己有某种病)
  • 心理疾病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心身障碍(心脏病、癌症、头疼、胃病等等)
  •  暴食症 和 厌食症(女性患病大于男性)
  • 恋物癖、恋兽癖、恋尸癖 、性施虐、受虐(SM)
  • 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儿童相关:多动症、性别认同、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儿童抑郁症、自闭症等等

———我是分割线———

1.       记得自己学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虽然没怎么听),老师说现在的心理学研究还成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这本书里面很多关于【病因】的描述都很含糊不清:要么说未知可能、或与遗传有关、可能与小时候的教育环境有关。并且治疗的效果也差异很大。

2.     精神上面的疾病很多都是(自闭症不是)由于基因遗传,或者说,很大概率和遗传相关。瞎子瘸子的儿女肯定不是瞎子瘸子,然而遗传带给人的东西是不可以被改变的,而某些类型的罪犯的后代的犯罪率大于普通人的犯罪率一类,这一点很可悲。

3.       儿童时期的环境和思想对一个人以后的思考和心理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每种心理上面的疾病,几乎都和儿童时期某种东西的缺乏和过剩有关,并且在成人时期无限放大。所以儿童时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就像从某一点发出的散射射线一样,越靠近发光点表现的越相似,但是随着越走越远,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4.       反社会型人格的这一点很值得深思:

他不算是个好人,也不是个十足的坏人,毕竟他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证据证明他对其他人造成过严重的伤害。但是他是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了,而且,从小到大都是。

5.       为增加趣味性和易读性,实际上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叙述例子。

6.       排版不敢恭维,除了章的名称之外,内容不分小结,整个下来线条不清晰。并且部分内容有的地方前后有矛盾。

7.  注意书的性质是:科普读物。

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这本书道理浅显易懂,只是文笔有“怪”。不过想想是科普书,看的时候自己摆正心态,科普性还好。它如何辨别“变态”没讲,倒是讲了“变态”的一些特征。看书时自己对号入座是不对的。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并掌控它,还是得看其他专业的书。

  我是笑着看完这本书的,作为一个非正常人(废宅),仿佛有许多画面都似曾相识。但自己深知在这条(死宅)的路上还有许多前辈大佬,自己哪还有骄傲自满的资本。

  唉,什么都没意思,这抑郁症好不好也无所谓了。寻死是没意思的,等死又太颓废,可努力又没有热情,要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真困难!

  变态!有人这么骂我?什么,还是美女。呀,麻烦告诉她,请务必多骂我几句! 

   我反社会?怎么可能?,错的不是我,是世界,岂可修[发怒]!

  女盆友是找不到了,一辈子都找不到,又没钱,只能看点书和动漫过日子。

  人格障碍和其他自闭症什么的,没得过。恋物癖?我以为我有,后来发现自己是没有的。

     突然发现自己有病,怎么办?在线等,急!

      抑郁症什么的,无所谓啦,[憨笑]反正死不了!

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许多很难解释的现象都可能只是大脑和我们开的小玩笑

在大脑皮层的一个特别区域,叫作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它主管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和吃喝拉撒,在这个区域内,“快乐”和“痛苦”平时总在一起“喝酒打牌”,所以挨着特别近。每当我们感受到快乐或者痛苦时,就会使相应的大脑区域得到激活,发出信号,告诉大脑我们的感受。由于快乐和痛苦两个区域挨得非常近,痛苦的信号有可能会引起快乐区域的激活,从而也跟着兴奋起来。

,我们常说“防微杜渐”,从小接受良好的性教育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关注和及时疏导,鼓励孩子们参与公众活动,这些才是从根本上避免上述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才是真正让人们保持健康身心的“终极治疗方案”。
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了很多奇葩案例,让人感叹不管生理还是心理,在社会,家庭,环境的压力下,有疾病的人很多,都需要关注。忽视他们,从量变到质变,这将是一个社会问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