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读书笔记(3)篇

看罢全文,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平淡朴素。你似乎看不到有动情之处有动容之地,有的只是近似寒暄,有的只是娓娓道来,有的只是寥寥数语。所谓,情到深处,心亦不动。也许这就是对他此时心境的最佳表现。你可以想象一个人,是有过怎样的经历后,才能对过往人生的不公与挫折,爱与恨,情与敌,善与丑,看的如此淡然,他又是有着怎样博大宽松的心胸啊!回忆往昔时,心如止水,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豁达吧!有的人甚至到临终之际,仍心向于名利,耿怀于权钱,苟喘于年轮。生怕名不够响,利不够深,权不够大,钱不够多,寿不够长。走到人生的边上,独自坐在自家沙发的一角,一坐便是一天。回想过往岁月,往事沧桑,人情冷暖,人名境遇。吐露心计时,却依旧平淡。难道他不曾有过不满,不曾悲痛神伤吗?可是留于书上时,却一笔带过。似乎给我们的是一种不疼不痒,轻松平常的感觉。换而言之,上诉说法有其纯在的可能性。是不是就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呢?世间之苦,若有十分,而他却只吐露了一分?留于纸上的只有一分心际一分苦处,所以我们似乎体会不到作者之苦呢?文中作者谈到人生境遇时深情的写到随遇而安,讲到文学创作的意义时说,文学之目的是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是啊!文学是给人带来希望,而不是接受抱怨成为宣泄不满的地方啊!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文章朴素,为什么言浅语淡。为什么多次提到他的老师沈从文对其深刻的影响,谈到文学写作要贴到人物上来写,其实都是作者自己的自我解释。言者有意听者无心,有时候也会错过一些东西。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观点。文深语阔,待君细品。吾之言,言浅意薄只慰本心。
独坐读书笔记 第(2)篇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生活还是很有趣的。
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是没想到自己能看完的。而且在看完后心中竟然万分柔软,也万分坚强。
从一开始就很羡慕汪老,他的老师是郭沫若,朋友是曹禺等,这可是文章被编进教科书的人啊!但转念又想,世界上这么多人,能像汪老这样的,毕竟也没多少人。他说郭沫若身上有淡泊的气息,在我看来,汪老身上流露出来的是淡泊,也是慈悲,还有对生活的爱。
读文的时候,总是被汪老丰富的人生经历惊叹到,一个人怎么可以知道这么多地方的风俗,那他一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而且是那种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所以他内心才会有这么多想法,能在平白直述的情况下写出一本书来。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并实践的,现在的人总是少点生活的沉淀。
我不知道付出是不是一定会有回报,但汪老告诉我,生活中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困境,都还是要找点乐子的。我记下了。
独坐读书笔记 第(3)篇家里有一本汪曾祺的《天鹅之死》一直没看完,所以在我看完这书时,才真的第一次对汪老的人和作品有一点点的认识。
这本《独坐》也是散文集,我最大的感觉是“像日记”!天南地北,风土人情,沧海桑田,历练心得等等,什么都有。汪老的笔法,流水行云,信马由缰,有时觉得看着像要跑题了,但他又突然回心转意回到了主题上。这书里第五章文-谈是满满的干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值得用心再翻翻看。
从这书我才得知汪老原来是师从沈从文,又是一个西南联大的才子!后面还想看看汪老的《受戒》,以及抽空把家里的《天鹅之死》也再重新翻翻。
最近对西南联大隐隐有种好奇,这么人才挤挤的国内顶级学府,为啥后来就没有了呢?现在国内的顶级学府似乎都大部分集中在中北及沿海东部,而西南方向的确实有点被疏漏忽略感觉,这算不算教育资源不均衡呢?
2019-6-25 下午6点《独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