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性爱与婚姻读书笔记(3)篇

2019-06-19 05:29:31 读书笔记
性爱与婚姻
作者:罗素
本书是一部论述爱情、婚姻和幸福的著作,是罗素的代表作品之一。19世纪,欧洲受英国维多利女王时代严厉的宗教性禁锢影响,女性的贞洁要求非常苛刻,妇女受到严重的歧视,严格的终身一夫一妻制束缚着人们,即使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许离婚,不准谈论性,不准进行与性有关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此,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在本书中,罗素对宗教的性禁锢进行了抨击,倡导真诚纯洁的爱情和婚姻自由,提出了严肃的婚姻革命的主张。
性爱与婚姻读书笔记 第(1)篇

个人经历原因,这本书花了更多的时间去看,前后差不多看了三遍。如你们知道的,这不是一本谈论房中术的读物,作者从个人、夫妻、家庭、宗教、性教育、社会(包括卖淫问题)、人口及优生学等角度分别讨论了人类社会存在过的性道德,当前通行的制度与这些方面的相互影响,并且给出了现行制度必须改革之处以及必须改革的理由。

暂且在此把作者的主要观点列举一二。

1.即便是最为高尚的性道德,也会因为物质条件或时间地点的改变出现差异。

2.避孕法的发明和妇女解放使性道德有改变的趋势。男人不应再像父权社会刚被发现时期那样高度要求新娘的贞洁。

3.在男女性道德平等的问题上,应该是给予男女同样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企图把从前对妇女的束缚加到男人身上。

4.如果我们让新鲜的空气吹拂在孩子们对性知识的好奇上,那么在忌讳中滋生的病菌才能得到消灭。

我看过《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的上流社会中,秘密与情人幽会在贵族阶级中广泛流行,人们宁愿在与情人保持关系的情况下维系着虚伪的婚姻关系,对他们来说,毁坏婚姻关系才是不名誉的。所以当安娜企图摆脱虚伪婚姻时,受到了来自阶层的一致敌对。小说结局,安娜站在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作家为主角安排的一种相对善意的结局。设想被社交圈子抛弃的安娜如果活下来,没有生活能力和名誉,恐怕要沦为娼妓。

在一些时期和地区,婚姻作为一种圣礼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解除,包括一方患有精神或其他遗传疾病。而私通的罪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原谅。相对地,允许婚姻在一些条件下可以解除的地区却对私通表现出最为严厉的态度。《简爱》的故事大致可以推测发生在新教流行的英国乡村。与罗马天主教不同,新教主张允许离婚,而对私通行为实行最为严厉的处罚。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事先有一桩不可告人的婚姻事实时,虔诚的新教徒简爱选择逃避她认为魔鬼的诱惑,尽管“没有比这更真挚的爱情,这个可怕的瞬间充满了挣扎、黑暗和燃烧!”

人类中的性行为并非天生就会的,在新婚夜前从未有过性体验的新郎和新娘也许会对这一事实毫不知情,从而发生的尴尬和不快显然不是种好的情形。更近一步说,如果人们在不了解彼此在性方面是否和谐的情况下贸然建立一种终生关系,是不理智的。

通过足够保守的道德教育,可以成功地把性爱与恐惧、不快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形尤其在女孩身上更可能发生。更可怕的是,由于爱情与性爱不可避免的关系,这种恐惧感对受到保守教育的女孩面对自我,组建家庭都将形成障碍。

纯洁而无知的女孩往往不易区别性冲动与两情相悦,一个赞赏和敬重这种羞怯并把这种羞怯当作是女人贞洁的标志的追求者常常是受挫的,相反灵活的追求者却能打败这种羞怯。

毫无经验的女孩很容易接受唤醒她性意识的异性,而对这样的关系有多少出于爱情毫无知觉。如果轻率地促成了婚姻,这样的婚姻无疑将引发家庭悲剧。相反就算没有促成婚姻,受伤的恋爱和不愉快的性体验形成更稳固的联系,使得当事人今后对无论爱情还是性更加本能的抗拒。

性爱与婚姻读书笔记 第(2)篇

虽然罗素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但并不影响他的结论的合理性和普适性。摘录一二如下:

(1)现存于各文明社会的性道德来源于两种截然相反的出发点:一方面是确定父亲身份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禁欲主义的观念,即性是罪恶的,尽管它对于生育后代是必不可少的。前基督教时代的道德和迄今为止的远东的道德都是,以确定父亲身份的欲望作为出发点的产物,只有印度和波斯除外,因为这两个地方是禁欲主义传播的中心。

(2)对于人类的本能,应加以引导而不是加以压制,这是新道德区别于清教徒式的传统道德的主要原则。……

我所主张的道德并不是简单地对成年人或青少年说:“服从你的本能,为所欲为吧。”它主要的要求是:第一,生活中必须具有一致性;第二,对于那些不能立即产生利益,并非每时每刻都具有吸引力的事情,不能松懈努力;第三,必须考虑别人:第四,应当有正确的是非标准。……

要想使新道德取代旧道德成为一件非常圆满的事情,就必须诚心诚意地去接受那种新道德,而不是仅仅形成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就够了。

(3)健全的自由必须从小学习,否则,我们所得到的自由很可能只是一种轻浮的、表面上的自由:轻浮的冲动会导致肉体上的过度放纵,而精神却依然处于束缚之中。这种所谓的自由不是具有完整个性的自由。

(4)我们主张的学说并不是一种放纵的学说,因为它所包含的自制并不在传统说教之下。但是,使用自制的目的,与其说是限制自己的自由,不如说是不要干涉他人的自由。

性爱与婚姻读书笔记 第(3)篇

罗素以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的身份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迄今为止这样以非作家的身份而获奖的人物大概仅有三位,其他两位是丘吉尔和鲍勃迪伦)。授奖词中这样写道:“罗素的哲学具体的体现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当初设奖的动机……两人同样相信怀疑论和’乌托邦’的理想,并因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悲观看法而共同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理想化。”


 《Marriage and Morals》出版至今也要接近一百年了,但书中的观点可能对于如今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前卫了不止一百年。


婚姻究竟是什么?婚姻只是一项法律制度。父权家庭的存在也不过是男性对女性的胜利宣言而已。千万别说中国现在不是父权社会!


罗素崇尚浪漫爱情,98岁的一生中结婚四次,每一任妻子一般都是在15年的共同生活后离婚的,中间还有过无数个情人。这一点够卫道士们诟病的了。


一个人能享受爱情,并且一次次地接近和摄取爱情,才能算是一项健康的法律制度吧,否则就是桎梏。


 Love is something far more than desire for sexual intercourse; it is the principal means of escape from the loneliness that afflicts most men and women throughout the greater part of their lives. Says Bertrand Russell.

(爱情绝不只是性交的愿望,爱情是逃避寂寞的主要方法,这种寂寞使大多数男人和女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上感受着痛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