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人生凭“借”而增辉n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一书已读完两个多星期了,我的读后感还没有写。读到最后一页的那天,我觉得脑子里满满的,有很多话想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是哪个人说过:“书非借不可读也”,他的意思是说借来的书因担心要归还,就会有紧迫感,用这种形式来督促自己读书,他居然读成了学富五车。我读罢余秋雨的这本书,就觉得他在说他时时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不是由自己控制的,他很珍惜借来的时光,努力学习,积极思考,永远探索,让自己的人生凭此而辉煌。沉淀了两个星期,回顾书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有:作者对奶奶的尊敬和赞赏,他奶奶虽然是没有文化的乡下老太太,可却很有主见和思想,是虔诚的佛教徒,尤其是特别坚强,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她勇敢地撑起了孤儿寡母的的艰难生活,在儿女遭遇厄运困境的时候,都能给予支持和鼓励;她的妈妈是大家闺秀,下嫁给家境贫寒的丈夫后,不仅能放下身段勤俭持家,相夫教子,还时时保持优雅美好的生活情调,穿旗袍、办识字班,给清贫闭塞的山村带去了一股股清流,在作者的童年时代给他播下了善良、勤奋、责任、爱美等美好品质的种子;还有他的很有绅士风度的、积极阳光却遭遇不白之冤、英年早逝的叔叔;没落贵族、有深厚书法古文功底的外公;胆小懦弱、谨小慎微却招飞来横祸、受审查达几十年作者的父亲……n“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了作者学者、作家的辉煌人生,他从小爱读书,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有机会在蒋介石故居饱读史书,这为他写专业论著、成为最年轻的专家学者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后来辞掉公职,又跟随凤凰卫视周游世界,考察了人类所有文明的起源地和现状,并形成文字书籍流传千古,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作家。他在《借我一生》中从童年写起,一直写到功成名就的中老年结束,文笔中饱含深情和激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却又不失典雅深刻的文风,独树一帜的散文体展现了他的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非凡成就,很有感染力。尤其是对中国文明千古不衰原因的探究,有理有据,感悟深刻,令我赞叹不已,回味无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是人生最难的两大哲学问题,生命的不确定性常常让我感觉到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作为人生赢家的余秋雨在本书里想说的应该是他的前半生是借来的,因为那不是他自己所能任意选择的,而在人生辉煌后隐身而退,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则是他自己完全能掌控的,他在此书里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特别书写了自己的亲人朋友的生活状态,感恩他的人生凭“借”而增辉,更抒发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流浪书馆 小打卡# 33
余秋雨先生的母亲,祖母,是令人敬佩唏嘘的女人,那个显赫的朱家千金肯屈就下嫁家道中落的余父。但在余家,余母从不以大小姐自居,为余家老小挽起袖子做羹汤。余祖母一生生了十个孩子,早夭三个孩子后,余祖父先走了,余祖母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出去,坚忍,负重,宽厚,但当看到第八个孩子的遗体放在自己面前时,看得瞬间泪奔。
拼命努力想攥住的生命,一个个在自己手里走掉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疼…最后只剩下余父和余的叔叔活下来了。祖母一生都在用力想攥住的生命,为什么却都这么脆弱,这难道是宿命?
借我一生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借我一生n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在家乡读完小学。1957年——1963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新会中学、晋元中学、培进中学至高中毕业。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1966年遇到“文革”灾难,家破人亡。1968年被下放到27军军垦农场服劳役。1971年9.13事件后,从农场回上海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鲁迅教材编写组,独自编写了《世界戏剧学》。1986年3月,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1989年——1991年,于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在考察沿途所写成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