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我承认我之前对林徽因有偏见,尤其是在她与梁思成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到后来她与梁思成和老金的关系。林徽因也是个正常人,她也曾彷徨,但是在彷徨过后,她还是忠于自己的伴侣思成。 她的一生成就有很多。很多人对她的印象是她是一个诗词写的很好的作家,其实不然,她还是一个建筑师,她先前并没有很好的功底,但她独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加倍的努力让她的作品深受教授和同学的喜爱 。再后来,她和思成一起回国实地考察许多中国当地的古建筑,实地测量、勘测、考察。这些也成就了她的建筑成就。后来她在病中设计国徽和英雄纪念碑,这些也不是广为大众所知的。 也有许多人对她的印象是“太太的下午茶”,这只是她早年的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的情形。后来到美国留学,从美国学成回国实地考察中国15省两千多个地方的古建筑,尽管见到的是恢宏的建筑,但是条件却是艰苦的。艰苦的条件消磨了徽因和思成的健康,后来再到抗日战争,他们这样的人,为生活所困,为生计发愁。后来的后来,抗战胜利了,他们终于能见自己的朋友,终于生活能相对安稳了。他们也没有闲着,整理手稿,整理诗集。 到了徽因与思成参与设计国徽,设计英雄纪念碑,徽因已经进入她的最后几年。她活了那么久已经是一个奇迹。可以说是一股信念让她活着,但没多久,他们的观点想法被人误解被人诽谤,她的信念断了。她也就去了。 她的一生是短暂又精彩的。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读完了,终于,接近文革这个特殊时期的所有故事都令人沉重。我愿意选择相信这是真正的徽因,而不是以前偶闻的多情的,众多男人瞩目的有才华的人。她是真诚坦率的,温暖高雅的集艺术和爱于一身的建筑家,诗人。这本书纠正了我对林之前浅陋地认识,也在书中收获很多无法评价的语句,我都做了划线批注,那些偶尔也会涌上心头却无能言明的感受,在这本书里恰如其分得呈现了,收获了。我很好奇作者其人,百度只得这点儿消息…n张清平,河南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95年到河南教育出版社任编辑至今。主要作品有《现代作家与文学现象》、《黑眼睛的少女》、《世纪末的精神变形记――评张贤亮的<青春期>》、《竺可桢传》、《林徽因》等。张清平,曾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任教。长篇传记文学《林徽因》,著于2001年n也很想看到林朋友们笔下林徽因的样子。我想那一定是情意深重的,耐人寻味的。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人生不止有长度,还有深度和广度。羡慕林徽因的出身与年轻时的游学经历,并她所拥有世人羡慕的婚姻与亦师亦友的知己,同时更佩服的是她和梁思成为建筑学所付出的毕生的努力。而书的结尾不禁让人感到痛心,那些专家学者倾尽毕生心血所保护的建筑,身患重病却像身披铠甲的勇士一般所维护的北京古城,不过政治家执政人的一声令下,便灰飞烟灭。也许是当时国情与发展的需要,但这样的取舍着实让人唏嘘。最后的故事看的实在揪心,不忍阅读下去,大体略过。看故事的人尚且觉得心疼,他们却实实在在地经历。是啊,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易,但它其实也足够温暖。但愿我们都有所热爱的事业,并有颗热忱的心;有人与你互相扶持,困难时彼此鼓励;愿你有信、有望、有爱,觉得路漫漫也不曾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