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史记(第一卷)读书笔记(3)篇

2019-05-04 10:03:19 读书笔记
史记(第一卷)
作者:司马迁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史记(第一卷)读书笔记 第(1)篇

【论商鞅变法之死】

先读这段话

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寥寥数语道却商鞅的结果. 那么一个做了这么多贡献的人为何惨死了呢?

说说我的想法.

1⃣️ 首先:商鞅变法本就侵犯到了世族利益,秦孝公也算是拿着商鞅当挡箭牌,毕竟每个皇帝都喜欢中央集权,恨不得集权以后再集权,商鞅的变法其实也算是戳中了秦孝公的想法.

▶️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商鞅被杀后,秦国奉行的还是法家思想,这就说明:法家思想的改革对秦国很重要,但是有没有商鞅却不那么重要,秦孝公只是需要这么个人当替死鬼罢了.

简单来说:改革是秦孝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只是没找到执行人而已.

2⃣️ OK好了,改革肯定需要仔仔细细地选出能控制住并不会中途变卦的人吧.

为什么这么说?

氏族大家盘根错节,他们的利益不容侵犯,哪怕是皇帝也很难一一连根拔起,那么这个人必备的条件就有了,能为秦孝公一人所用,与其他氏族敌对,另外需要心狠手辣,改得起革.

看司马迁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经过判定:此人各项指标符合匹配.

3⃣️ 那么商鞅为何答应这种要求?

他能不答应么……王上都找来自己了,把自己的性格行为早就被掌握得了如指掌了.

不改革或者改革失败,OK,死路一条. 所以他就得死命的干啊.

另一个方面来说:秦孝公又岂是昏君?改革这种事其实早就在他心里了,也算削弱那帮倚老卖老的氏族公卿地位的一个方式.

所以既然找了商鞅,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计划到了商鞅的反应行为.

4⃣️ 这也就说到了控制,商鞅总不可能是个氏族是吧?毕竟他的改革要同氏族作对啊!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商鞅没有什么根基,只能依靠本土神明秦孝公,所以实际上改革的主动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秦孝公手里.

▶️所以秦孝公启用商鞅,与商鞅是不是懂法家思想是不是支持维护法家思想他没什么太大关系,秦孝公也不在乎. 你商鞅说不试试,马上让你人道毁灭,然后傀儡有的是啊随便在找一个就好了.

简单来说,他只有3⃣️个目的:

  • 借刀杀人
  • 仇恨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  加大自己的控制权

5⃣️ 有人说——狡兔死 “良”狗烹

▶️可以说商鞅是“良”我倒是不赞同,被秦孝公相中的人,被太史公称为心狠手辣的人,玩弄权术一辈子的人,在皇帝与氏族之间走钢丝的人,怎么可能“良”呢?

▶️ 虽然不能尽信太史公所说,但是从历史角度仔细分析虽然都说商鞅变法商鞅怎么伟大,但是走狗这个帽子他是摘不掉了.

▶️何况被杀时候的商鞅差不多无人能制衡了,秦孝公也死了. 秦孝公在位的时候没办法,不管是不是推到前台的商鞅总归是变法功臣杀不得,但是反正已经死了,正好你又得罪了那么多人,你商鞅就去好好陪先王吧,变法带来的矛盾也只能人死灯灭一了百了.

史记(第一卷)读书笔记 第(2)篇

鲁迅评论此书,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前一直觉得这是文豪对太史公的溢美之词,直到自己看完才觉得多么贴切。作为第一本叙事详尽的史书,修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在太史公的笔下,即使是上古五帝的事读来就让人觉得如此自然,没有丝毫觉得这只是出自太史公的想象。读史使人明智,太史公深切的知道一本好的史书应该对后人起的作用,所以对每个人都是小心翼翼,不夸大成王,不损贬败寇,"辨而不华,质而不悝",连大汉朝最大的敌人—项羽,都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立传。

遍读第一卷,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始皇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太史公用了最长的篇幅来描绘这位帝王。他十三岁继续王位,十六岁亲政,内平叛乱,外灭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余年的诸侯纷争;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保护了中原农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的入侵,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书同文,为华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车同轨,既保障了军队的快速投递,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原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入侵的抵抗力,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弃分封,开县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再度的诸侯纷争,为中国的大一统局面保驾护航,这一制度也沿袭到现在;统一度量衡,结束了各地囧然不同的度量标准,促进各地的商品文化交流;连接秦魏赵燕的长城,建立号称当世第八大世界奇迹—万里长城(虽然大都在风沙的侵蚀下消失,但明长城大部分也是建在秦长城旧址上)。

诚然,始皇帝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好,无数人批判他巡游四方,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我们不一样国内国外到处旅游吗?说他痴心妄想求取长生,但我们谁不希望活的久一点呢,现代医学不也是一直在往这方面努力?说他坑杀儒士,首先人数只有460人,不超过封建时代一个大案迁连人数,而且他坑杀的只是欺骗他的方士,只因扶苏说"诸生皆诵法孔子"而被误以为是儒士,再说谎言诈骗君王,放到任何一朝代都活不了,我们对于欺骗自己的人有几个能真正做到以德报怨的?说他大兴土木,建阿房和陵墓,阿房后期是停工了的,二世有复建的记载,至于陵墓,上任建陵是各朝皇帝都有,非始皇独有。真正大错的也许只有焚书了,无论动机如何,至少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太多影响,以至于当年缤纷的诸子百家都慢慢消失,只有儒家一花独秀。

千言万语,始皇帝只是两千年前的一个人,他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无古人师其事,身无贤者借其谋,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他没有洞察后世的眼睛,无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也许他骄傲了一点,自大了一点,但我们就不能以宽容的眼睛来看待这位帝王?

无论如何,他都无愧于千古一帝这个称谓,注定要和太史公一起名扬千古。

史记(第一卷)读书笔记 第(3)篇

1⃣️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

【论君子与小人】

君子以君子道,小人以小人术. 君子之道不易小人之术. 然君子终归为君子,小人终归为小人.

‼️为人君者,不可圣父矣.

2⃣️ “重耳初谢,後乃受。缪公益礼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

▶️ “文公使人杀子圉. 子圉是为怀公.”

【论政治斗争】

说得倒也直白,掩盖不了也好,不愿掩盖也罢,重耳虽是在穆公扶持下登位,却与当时晋本身的国土面积与资源富饶脱不开关系.

故败楚之后先得霸位,其亡后楚庄王,再此后西陲秦穆方得名列春秋五霸.

▶️ “晋许之”

“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与晋怀公】

一句话概括夺位结果——二月把位置夺过来了. 重耳逃亡十多年,回来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继位,而这个晋怀公大抵没收复到贤臣与良将,政权军权都不稳固,自己本身能力也不够,简简单单就死了. (当然不可否认秦之助)

晋怀公当初弃秦而逃,是一位胆小怯懦之人. 而迎立重耳应是符合公卿利益和礼法的,当然这其中也应当有着重耳和一帮近臣的斡旋.

3⃣️ “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论礼乐制】

自上黄帝创礼乐,后世愈奢靡,其礼乐有益于治国,所谓骄奢淫逸,成于节俭败于奢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