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全二册)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燕西先生文鉴:n西楼一火,劳燕遂分,别来想无恙也。秋此次不辞而别,他人必均骇然,而先生又必独欣然。秋对于欣然者,固无所用其不怿,对于骇然者,亦终感未能木然置之。何也?知者谓我逃世,不知者谓我将琵琶别抱也。再四思维,于是不得不有此信之告矣?n秋出走之初,原拟携此呱呱之物,直赴西郊,于昆明湖畔,觅一死所。继思此呱呱之物,果何所知?而亦遭此池鱼之殃。况吾家五旬老母,亦唯秋一点骨肉,秋果自尽,彼孑然一身,又何生为?秋一死不足惜,而更连累此一老一少。天地有好生之德,窃所不忍也。为此一念徘徊郊外,久不能决。凡人之求死,只在最初之五分钟,此五分钟犹豫既过,勇气顿失,愈不能死。于是秋遂薄暮返城,托迹女友之家,一面函告家母,约予会见。家母初以秋出走非是,冀覆水之重收。此秋再三陈以利害,谓合则在君势如仇敌,在秋形同牢囚。人生行乐耳,乃为旧道德之故,保持夫妻名义,行尸走肉,断送一生,有何趣味?若令秋入金门,则是宣告我无期徒刑,入死囚之牢也。家母见秋之志已决,无可挽回,于是亦毅然从秋之志,愿秋与君离异,以另谋新生命。惟是秋转念择人不慎,中道而去,知者以为君实不德,秋扇见捐,不知者以为秋高自攀附,致遭白眼。则读书十年,所学何事?夫赵孟所贵,赶孟能贱之,本不足怪。然齐大非偶,古有明训,秋幼习是言,而长乃昧于是义,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而今而后,尚何颜以冷清秋三字,以与社会相见乎?因是秋遂与母约,扬言秋已步三闾大夫后少,葬身于昆明湖内,从此即隐姓埋名,举家而遁于他方。金冷婚约,不解而解矣。秋家今已何往?君可不问。至携一子,为金门之骨肉,本不应与同往。然而君且无伉俪之情,更何有父子之义?置儿君侧,君纵听之,而君所获之新爱人,宁能不视此为眼中钉,拔去之而后快耶?与其将来受人非种必锄之举,则不如秋保护之,延其一线之生命也。俟其长大,自当告以弃儿之身世,一日君或欲一睹此赘疣,当尚有机缘也。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此信请为保留,即作为绝交之书,离婚之约。万一君之新夫人以前妻葛藤未断为嫌,则以此信视之可也。行矣!燕西。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秋虽非君子,既对君钟情于前,亦雅不欲于今日作无味之争论。然而临别赠言,有未能已者,语云: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虎尾春冰,宜有以防其渐。以先翁位高德茂,继祖业而起来兹,本无可议。若至晚辈,则南朝金粉之香,冠盖京华之盛,未免兼取而并进,是非青年所以自处之道也。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焉。慈姑老大人,一年以来,抚秋如己出,实深感戴。寸恩未报,会当衔结于来生。此外妯娌姊妹,对秋亦多加爱护,而四姊八妹,一则古道热肠,肝胆相照,一则耳鬓厮磨,形影相惜。今虽飘泊风尘,而夜雨青灯,每一回忆,宁不感怀?故秋虽去,而寸心耿耿,犹不免神驰左右。顾人生百年,无不散之筵席,均毋以秋为念可也。蓬窗茅户,几榻生尘。伏案作书,恍如隔世。言为心声,泪随笔下。楮尽墨枯,难述所怀。专此奉达,并祝健康!n冷清秋谨启nn去找了这封诀别信,想来那样的年代有这样思想的女子定为一奇,不囿于婚姻,不囿于金银,因为自己有行于世间的原则和底气,卖字也好,总归是一个女子最坚韧的姿态。
金粉世家(全二册)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好的小说,每字每句都会很雅致,很有韵味,让人心甘情愿地逐字逐句读过去,而不会猴急地去后面翻结果。今天看完的《金粉世家》就是这样一部好小说,看完后余韵绕梁,久不散去。张恨水真不愧是大师啊!!值得为他背一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好一个张恨水,好一个人生长恨水长东!
话说看完小说才知道,电视剧版本的《金粉世家》跟小说基本上是两回事。。最让人愤愤不平的是柳春江和小怜明明在书里结局那么美好,却在电视剧里那样惨。。。同时,又想起那部《霸王别姬》,记得看的时候,是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一分一秒都舍不得快进的,跟读《金粉世家》的感觉很像。好的小说,好的电影,果然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啊!!
金粉世家(全二册)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这本书整整读了12天,读的中间一直有写不完的许多评论,整本书读完,却怅然若失。一个那么大的家庭,说到树倒猢狲散,却也只是一个瞬间的事情。只是尚存好多疑问:那场大火,究竟是不是清秋纵的?燕西又如何和邱惜珍走到了一起?梅丽玉树究竟有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n但是追究这些似乎也没有许多意义。第一次看这本书,就一直觉得是一本民国版的《红楼梦》,如今再看,更加固了这种想法。书中人物也有许多红楼梦的影子,如宝玉说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在本书中,非常适用。整个家庭里,唯一得善终的,却只有小怜柳春江夫妇,令人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