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惜别读书笔记(3)篇

2019-07-15 04:19:22 读书笔记
惜别
作者:止庵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惜别读书笔记 第(1)篇

尚且不论生死之隔,单单说起离别之事,就足以惹人伤感,更何况是与亲人阴阳两隔。当鬼门关成为无法闯过的难关,自此所有的遗憾仿佛都与你相关;当清明节成为不容忽略的一天,才越发真切地感受到一切为时晚矣。

本书可算是作者的有心之作?相比闲适的随笔书评,《惜别》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汇编成书,记录下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承载着作者个人对生死的感悟,如同作者袒言,父母去世,是其人生前两幕的结束,现在本书既已付梓,其人生第三幕也算有始有终。

翻阅作者笔下的生死之事,平凡温暖如常。虽然死者本身已不存在,幸而生者的记忆延续着死者的存在,纵使人的存在会有终结之日,可随着岁月流转你我也终将从容应对。或许设想成为不可能,或许悲伤不会持久,或许存在这种可能性,又或许不存在所谓的理想……无论是何种状态,生活依旧继续,一如往常。

于作者而言,本书或许是惜别生死,方悟人生,回首母亲这一生,一幕幕生活场景,一封封书信往来,一篇篇随笔小记,一次次日常对话……过往种种随着作者的追忆呈现在读者面前,倘若谈及家书抵万金的故事,本书所写确有几分贴切。

然于我而言,作为局外人自是无法感知作者抚今忆昔的情感,同为尚存者也难以不带任何情绪地谈起已故之人,恐怕是阅历尚浅,未能以平静的心态看待生与死,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略感烦絮,念及诸多遗憾,难哀而不伤,想来回忆悠长,何止是经年。

对于生死的认知,或始于对已故之人的遗憾,或终于对聚散两难的深思,试想在回忆里追寻,假如爱有天意,无论怎样的安排,总有些许遗憾无法更改;过去错过的,总想再实现,无法穷尽的期待,反倒会成为生活的负担。与其这般胡思乱想,不如付诸行动,想来人生便是如此,难免让人有些为难,有的事想到就去做了,有的事拖着也就不了了之。

虽人常言:世事无常,旦夕祸福,然相对生死来说,事事皆显得苍白空洞,乃至于回顾一生也不过寥寥数笔,叹息之余更渐感生命之脆弱,生者如此,死者亦然,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应尽便须尽,无复更多虑。

此刻,冬日飘雪的夜晚,写下阅读的感受,言及生死,仍不知所云,只好说是:惜别终有时,原来是寻常……

惜别读书笔记 第(2)篇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的?
很多人都是从身边有亲人离世开始的,我也不例外。近来,随着父母年事增高,时而添些新病,还有身边正直壮年的亲友患上顽疾,包括自己生产后感觉素质大不如前,这些种种,都让我觉得死亡不是遥不可及。
如何正确的看待死亡决定着活着的质量,所谓“向死而生”。这本书充斥着大量的引用,引用古文的部分我基本都跳过(关键是看不懂),但引用母亲的日记和书信的部分,却吸引我细细读了。文字很平实,但母亲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生命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做了两个决定:一是要尽可能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特别是与家人一起的温暖瞬间;二是对父母想做的事,尽早去帮助他们实现,多多陪伴。
作者在“一席”中介绍这本书提到,与其“惜别”,不如“惜聚”。前者是惋惜,后者是珍惜。每个人都在一辆“将死”到列车上,与其忐忑着何时到站,不如透过窗外,仔细欣赏沿途的风景,也能释然的送走即将下车的亲朋,这一路才不虚此行。

惜别读书笔记 第(3)篇

看止庵的新书《惜别》,讲他过逝的母亲。
真是一个可爱又文艺的老太太,喜欢看侦探小说,到晚年依然一本接一本的看;
喜欢逛街看夜景看烟火,晚年还收集各种水晶玻璃小物为了保持少女心;
爱看电影,涉猎广泛,还看过脱衣舞表演和同性题材,为了看电影不惜换乘几趟公交车;
爱美食,有自己的品味,吃到一顿爱吃的西餐高兴的不得了;
会给子女好友写信讲自己的生活看过的书和电影,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日常。
放到现在,一定是一个粉丝多多的社交媒体达人啊!
喜欢他母亲日记里对张爱玲的这段表述:
张爱玲的身世,使人毛骨悚然,生于那么残酷的家庭,没有爱,连起码的父母之爱都没有,所以她会那么冷漠。她那么爱的人也是一个虚伪、缥缈、不可依靠的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