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书笔记(3)篇

含泪读完《流浪地球》,被大刘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叙述折服,难以想象他在写作时如何来构建和描绘这一切的,如此短的篇幅里,容纳下比所有的大灾难更残酷的世界,太阳要变,人类要逃,不是乘着飞船的逃亡,是人类驾着地球的逃亡,特别惊心动魄的场面!广袤的宇宙、垂死的太阳、带不走的月亮、急剧变化的恶劣天气、凶险的小行星带……这是一场怎样九死一生的逃亡啊,但高贵的人是永远怀抱希望的人,只要想到遥远的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就想到希望,哪怕是一百代之后的也无所谓……然而,人性的光芒和幽暗从来都是在一起,就像一副手套的两只。人类凭什么能断定太阳的生死?持怀疑和否定的观点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还没到那个点……当终于处决完地球当权者的那一刻,我是如此震惊和惶恐,难道真的错了吗?可是地球已经逃逸了,还能怎么办?临时更改和撤销方案,来得及吗?还好这只是个短篇,笔锋一转,太阳真的如科学家们预言的一样变了,太阳系内的所有星系都湮灭了。那一刻,带着罪恶的痛苦和逃生的喜悦一同击中我,让我的身心都沉浸在巨大的哀伤之中,这真是难以言说的幸福和苦涩。从此以后,这颗流浪的地球,将载着无数漂泊的人类,一同流浪远方……回望曾经的家园,能感受到人们对于过去的怀念:温暖永恒的太阳、富饶美丽的大地、欣欣向荣的草木……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们眼里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古老的故事其实也是新的希望之光……这首歌谣在在我心里循环了:我知道已被忘却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我知道已被忘却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我知道已被忘却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流浪地球读书笔记 第(2)篇一直对科幻小说不太感冒的我,第一次读刘慈欣的作品。短短四个章节,读罢,看着窗外落着雨的天空,路上零星的行人撑着透明的雨伞,安静的住宅楼,伴着附近施工的响动,我在繁华东京的一个角落,听着雨声,莫名的泪点使我泪流满面。越是描写地球的灾难,刻画地球的满目疮痍,越是令人对这颗星球充满了怜爱。无法想象当天空不再日夜交替、阴晴变换、云卷云舒;大地不再有春夏秋冬、柳绿花红、山河涌动……《流浪地球》谈到了一个许多“末日”影视作品以及小说似乎都很少涉及问题。面临“末日”,人类生存方式改变,从而导致思想的改变,信仰和伦理道德都会发生变化。但是人性本身根深蒂固,“叛乱”一章,就是人类发展历史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的屠戮。哪怕面临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末日审判,人,依然会把矛头指向人。脑子里突然冒出歌词:“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这原本为了歌颂美好爱情写的词,代入到“流浪地球”之中,是否还有人能顾及“红尘作伴”“对酒当歌”?或许真到了“山无棱天地合”的那一天,人类的灵魂,只会随风消逝,埋葬在万里冰封之中。昨晚看完电影,就想着读一读原著,读罢,更感觉电影完全没有拍出小说格局的十分之一。只能说难得有一部国产特效大片,但从剧情发展到人物塑造,以及台词设计,确实是无力吐槽。(想到什么就写了什么了,毫无逻辑……
流浪地球读书笔记 第(3)篇如果人类的文明要在太空中漂流两千年,最终留下的,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吗?在生存面前,爱情价值几何?道德价值几何?伦理和社会规则会变成什么样?未来重要还是当下重要?生存重要还是保持人性重要?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刘慈欣认为,科幻是认知世界的方式,而非写作的手法,“好的科幻是把最疯狂的幻想描述成新闻报道般的真实”。所以,科幻的意义不是阐发科学,而是通往哲学,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教人自省。我们不能等着极端状况真的发生了,才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恰巧刚看了《流浪地球》拍摄的始末,感慨一个人,心中有理想,并为了理想一直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必要的努力,终有一天会成功,况且,这个成功,扭转了历史,让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初三那天二十四时,跟弟弟一起看了这部影片,很震撼,至此,中国开启了科幻大片之旅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