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5-15 03:12:06 读书笔记
湘行散记
作者:沈从文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上一次读沈从文的散文,还是读《边城》。那种纯净的湘西的美,一直让我流连忘返。我又找了他的另一本书《湘行散记》。


这本书大概分三个内容,第一部分就是他和他的夫人张兆和双方的书信,你侬我侬,甜甜蜜蜜。前面近大半是写给他夫人的书信,信中话家常说想念,一声二哥,一句三三,言辞间的哝哝情语真可谓是羡煞了看书人!双方的称谓让我感到了民国爱情也有它的韵味。第二部分就是散文,也是这个文章的点睛之笔吧。《湘行散记》更像是水上游记,到后面几章虽也是湘边故事,但是却可以独立成章,于我而言,后面的故事更吸引我,前面的也好,但是我只是很粗略的看了一看,没有细看。第三部分就是多年之后再回到家乡,再回到老大哥这身旁,一切物是人非,那种感触。,也让我受益非潜。


起先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美,是真的很美,景美人也美,是那种很清淡的,不需要涂脂抹粉的,自然的让人很舒心的美,就像雨后澄明的天,阳光下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嫩叶,《湘行散记》里也是如此。那里人那里事都作者魂牵梦饶,在摊涂发生的湘西的事。当三三问起沈先生你写的湘西真不真时,沈从文先生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写的湘西美不美。真美,美到了极致。或许在作者的笔下,陶渊明的桃花源可能会再次出现。


他对湘西水的描摹,清澈透明,色彩斑斓,对船夫的生活的状物,深得生活的真谛,用生命冒险的日子。韵味十足。仿佛把人带到了那一片神奇的山水里去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因为那纯净的水也变得如此的安静,沈先生乡土作品总是寄托着他的乡土情怀,商贩、水手、大兵、妓女。。。一幅幅平常人家的生活,娓娓道来不显波澜,实实在在展现了湘西那一方水土人情。


最后你让我最有感慨的就是在几十年过后重揽家乡,重回湘西。家乡的眷恋,家乡的记忆,家乡的人和事,家乡的风情,家乡的景致……

有些变了,有些没有变。是什么变了甚至连作者想不起来了。但湘西的美早已在他笔下写了出来。

尽管土建已模糊了城市和乡村的边界,有些已成追忆。作者笔下的灵魂在路上,路的尽头还需要个家园,那个家园再从作者文章中找吧。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前些日子刚读完纸质版的,读它完全是巧合,在网上买了莫言的檀香刑,结果收到快递时是二哥(三三对他的爱称)的湘行散记,一路走一路看,我在脑中慢慢的构幻出这副写人的山水画,我想有机会我也会去,我也会坐上小筏,一路向下,看一看水手和那妓女的爱情是怎么发生的,看一看河滩遇险时那些水手是怎样扒了衣服跳下去拯救世界的。书的最后写了徐志摩去世的前后

1931年 

徐志摩乘飞机出事 

那年他才刚三十出头 

有好多人来送他 

当然也包括林徽因 

她送给他用铁花片做成的花圈 

他戴了一顶瓜皮帽 

穿了一身与他平时风格完全不同的衣服 

一双粉底的布鞋 

被放在一座小庙 

一座堆满了陶器的小庙 

外面下着雨 落在房檐上 

噼里啪啦的 

应该是天知道 

他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 

…… 

如果有一天 

我死去了 

会有个什么样的场景?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那一年她18岁,他26岁。一个才华横溢,一个美貌号称“黑牡丹”。这场男追女的师生恋,校长胡适对沈的偏袒,一度让她不可理解,最终她被一封封执着的情书所打动。

这本书是沈从文回湘西老家时所作,开篇的几十封通信看得很是过瘾,两人“三三、二哥”的称呼通贯始终。漫漫的湘行水路,相互的思念随波传动,感人至深。

其实张兆和是一直不理解沈从文的,后来两人也分开过。张兆和在1995年整理出版《从文家书》的时候,写过一段《后记》,“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