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上一次读沈从文的散文,还是读《边城》。那种纯净的湘西的美,一直让我流连忘返。我又找了他的另一本书《湘行散记》。
这本书大概分三个内容,第一部分就是他和他的夫人张兆和双方的书信,你侬我侬,甜甜蜜蜜。前面近大半是写给他夫人的书信,信中话家常说想念,一声二哥,一句三三,言辞间的哝哝情语真可谓是羡煞了看书人!双方的称谓让我感到了民国爱情也有它的韵味。第二部分就是散文,也是这个文章的点睛之笔吧。《湘行散记》更像是水上游记,到后面几章虽也是湘边故事,但是却可以独立成章,于我而言,后面的故事更吸引我,前面的也好,但是我只是很粗略的看了一看,没有细看。第三部分就是多年之后再回到家乡,再回到老大哥这身旁,一切物是人非,那种感触。,也让我受益非潜。
起先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美,是真的很美,景美人也美,是那种很清淡的,不需要涂脂抹粉的,自然的让人很舒心的美,就像雨后澄明的天,阳光下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嫩叶,《湘行散记》里也是如此。那里人那里事都作者魂牵梦饶,在摊涂发生的湘西的事。当三三问起沈先生你写的湘西真不真时,沈从文先生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写的湘西美不美。真美,美到了极致。或许在作者的笔下,陶渊明的桃花源可能会再次出现。
他对湘西水的描摹,清澈透明,色彩斑斓,对船夫的生活的状物,深得生活的真谛,用生命冒险的日子。韵味十足。仿佛把人带到了那一片神奇的山水里去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因为那纯净的水也变得如此的安静,沈先生乡土作品总是寄托着他的乡土情怀,商贩、水手、大兵、妓女。。。一幅幅平常人家的生活,娓娓道来不显波澜,实实在在展现了湘西那一方水土人情。
最后你让我最有感慨的就是在几十年过后重揽家乡,重回湘西。家乡的眷恋,家乡的记忆,家乡的人和事,家乡的风情,家乡的景致……
有些变了,有些没有变。是什么变了甚至连作者想不起来了。但湘西的美早已在他笔下写了出来。
尽管土建已模糊了城市和乡村的边界,有些已成追忆。作者笔下的灵魂在路上,路的尽头还需要个家园,那个家园再从作者文章中找吧。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前些日子刚读完纸质版的,读它完全是巧合,在网上买了莫言的檀香刑,结果收到快递时是二哥(三三对他的爱称)的湘行散记,一路走一路看,我在脑中慢慢的构幻出这副写人的山水画,我想有机会我也会去,我也会坐上小筏,一路向下,看一看水手和那妓女的爱情是怎么发生的,看一看河滩遇险时那些水手是怎样扒了衣服跳下去拯救世界的。书的最后写了徐志摩去世的前后
1931年
徐志摩乘飞机出事
那年他才刚三十出头
有好多人来送他
当然也包括林徽因
她送给他用铁花片做成的花圈
他戴了一顶瓜皮帽
穿了一身与他平时风格完全不同的衣服
一双粉底的布鞋
被放在一座小庙
一座堆满了陶器的小庙
外面下着雨 落在房檐上
噼里啪啦的
应该是天知道
他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
……
如果有一天
我死去了
会有个什么样的场景?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那一年她18岁,他26岁。一个才华横溢,一个美貌号称“黑牡丹”。这场男追女的师生恋,校长胡适对沈的偏袒,一度让她不可理解,最终她被一封封执着的情书所打动。
这本书是沈从文回湘西老家时所作,开篇的几十封通信看得很是过瘾,两人“三三、二哥”的称呼通贯始终。漫漫的湘行水路,相互的思念随波传动,感人至深。
其实张兆和是一直不理解沈从文的,后来两人也分开过。张兆和在1995年整理出版《从文家书》的时候,写过一段《后记》,“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