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读书笔记(3)篇

人性的挣扎
掩卷深思,为案情的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而吸引,正如“百趣” 不弃言,这一个个人物犹如傀儡,被幕后人牵着,他们这些人被案子牵着,我们这些痴情的读者又被作者牵着,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套子,看到了刀光剑影,时间冷暖,悲欢离合。放下这本书,感受到的更是对人性的深层解读。林灵素为再次飞黄腾达晋献祥瑞,不惜牺牲了40多无辜的人;东水八子相互猜忌算计;董谦差点命丧好友之手……
世事如局人如棋。人既非棋子,也非傀儡。人能动,能思,能选。同一个局,只看每个人作何选择。(赵不尤语)
有的在做局,有的误打误撞进了局,有的心甘情愿进了局。人在局中,有的自以为高明,设局待网,可不小心自己也进了局,葛鲜、丁旦、章美、林灵素、冷湘最初都是设局者,最后局面不受控制,也先后入了局,甚至被局所害!人生不一定能受控制,但每一步都是自己的脚迈出去的,该向何处?当慎!
有人必有争,有争必有局。所不同者,恐怕只在一点不忍之心。“争”字头上一把刀,意味着争必武力,必谋划。争无非利,欲。可现实社会是什么都在争,处处都有争,压力来自争!书中章美和宋齐愈本是挚友,可章美暗恋简贞,简贞心意宋,于是章美设计了种种套路,在情欲面前多年的仁义之道尽失,兄弟友谊不再,还好后来章认识到了错误,及时改正,才没有造成悲剧!争本无可厚非,应该堂堂正正的争,公平公正的得,才能有正义,有正气!
二人为仁,仁不在言语文字间,而在人与人之间。一个‘忍’字,上面一把刀,下面一颗心。忍心,是先自割本心。伤人者先伤己,纵便如愿,己心已残,又何能得安?仁在心,满嘴礼仪道德,满脑经典,只是冠冕文章,处事利欲熏心,何其为仁?侯伦可谓熟读经典,可为了自己飞黄腾达,陷害好友董谦,向达官献妹侯琴,偷梅树害董父,所作所为与所学差的太远了!
小说的结局还有些扑朔迷离,有些事还没有真正揭开,当然有些事也无法解开,慢慢回味更好!小说最后几对情侣终成眷属的结局,有点重复,俗套了,这是中国小说的特色,感觉没必要迎合读者,稍稍影响小说的美!
当然,瑕不掩瑜,小说无论从语言还是人物,都是值得一读!
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读书笔记 第(2)篇一听这书名,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近来我在关注宋代历史,为我的陶瓷事业收集资料,所以想从小说中更加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这个千年以前的朝代。然而不然!与我的初衷并不太吻合。
北宋宣和年间,皇帝宋徽宗,宋徽宗这个皇帝是历朝历代中,最有艺术范儿的皇帝,他不喜欢治理国家,他就喜欢写写字儿,画点画儿,捅咕捅咕瓷器什么的,玩儿心大!当然也有好处,皇帝喜欢啥,这个国家就流行啥,就像一个单位的领导喜欢玩乒乓球儿,属下和群众打乒乓球儿的就自然多。要是领导顶事儿,群众就乐意跟着领导努力干活!要是领导总谈“责任”,关键时刻还没有“责任感”,那群众也会学着领导的样子摆摆架势,也谈谈“责任”,然后就都自己玩自己的去了。所以无论是集体,还是家庭,带头的必须以身作则,言传没毛用,身教才是根本!
当然了,宋徽宗给北宋定的基调,那就是文艺范儿!别看北宋地盘小,北宋是所有朝代中,最有文艺范儿的一段儿!成果也很斐然,文化人特别多。北宋是不崇尚武力的,和辽代相处的很和睦,你要是敢打我,我就给你钱,只要你不打我就行,我就玩我自己的,“澶渊之盟”就是这么来的。宋徽宗算是不错了,在位二十余年,他儿子上位刚两年,性情太面,北宋就被金给灭了,之后南迁,有了南宋。
《清明上河图》来自北宋张择端,描绘了北宋首都汴梁的市井繁荣风貌,在如此文艺的一个年代里,出了这么一幅名画中的名画,是很符合北宋风格的。我原本对小说的期望值很高,我觉得它能把北宋写透彻,然而并不是这样,这其实是一本侦探小说。
主人公赵不尤,他们全家都是私家侦探,到处帮人破案,这案子还不一定非得全有客观依据,有些还带点宗教和神话戏份,这就难办了,因为结果很难猜的嘛,要是按《尸语者》或者《白夜追凶》那么写,还挺靠谱,还有盼头,所以这本书里的案件看着看着就显得很无聊了。再者,人物太多!图里的824人,作者是想都给编进去啊,每个案件里的人物生拉硬套往里加,配角太多了,使得故事很混乱,看的我头昏脑涨。按说北宋瓷器这么牛,书里应该带着点专业性,可是只出现了一次,瓣儿和姚禾喝茶的茶肆里,出现了定窑的瓶盏,仅此而已,不过瘾。
挺好的一幅画,就这么给糟践了,也许把整套书看完,会使人茅塞顿开吧,可是我坚持不下去了,就到这里吧。我去找别的书,继续钻研北宋历史。
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读书笔记 第(3)篇车总读《清明上河图密码1》有感而发:宋朝汴京今开封,作者写的很是巧妙,还把画家张择端本人也引入到自己画中的故事里。其对宋朝风俗民情、国政时事的描写应该是考察了大量的相关史料,思考了很多而写就的本书。作者能耐心用时品味这一副清明上河图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啊,其文风很像张择端的画风,恭谨严正,画俗不俗,这不俗就体现在作者对士心的描写穿插在推理故事之中,既以对人物的描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可谓以小见大,画人就是画一个时代。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本书涉及的人物众多,描写也十分精细。不仅言事,亦言思想,把当时的社会风情由内到外细细地描摹呈现。刚看到书名的时候真到没想到自己将要看的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四个篇章分别以赵不尤、赵墨儿、瓣儿、赵不弃四人为主线,讲述了八子案、香袋案、范楼案和变身案,最后汇总到一起都与梅船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布的棋局甚大,最后能不能收好很是问题。不过,作者还是挺能揣摩人物心思的,赵墨儿这一篇就不同于赵不尤的第一篇,赵不尤面对的“东水八子”这些知识分子,常常会有一些关于儒家思想探讨的话题,思考的层面以及对话的方式就与第二篇赵墨儿的香袋案不同,赵墨儿面对的大多是市井小人物这一层面,所思多困于家庭问题,着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而非思想层面的探讨。作者如此设置也很好,以赵不尤开篇,对于东水八子忧民生之多艰,辩论新法旧法,思考国家出路的描述,也为通篇做了一个社会大背景的介绍,包括对朝廷政策、现今形势、士人心理的介绍。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感觉越来越好奇最后的结果,作者会如何对这些千头万绪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融合成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呢?感觉作者自己也走进了这个棋局之中,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是过瘾。[抱拳]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