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 读书笔记(3)篇

海滨也有鬼故事
南粤阳江,山猪洲这个公鸡肚上,一边是山丘叠嶂,一边是南海深邃,山海之间依稀坐落几个小村庄。靠海吃海,打渔杀家,曾经渔船进出络绎不绝,如今跟祖国大地一样的城镇化,只剩下些许老年人孤守空村。 L曾是这个渔村出来的代表,奋斗终生,一步一步完成了进城市民化的套路。恰逢茶歇,偶得闲叙,听他讲起少时游海的趣事。
那时我放学后,经常背起书包赶海,捡拾贝壳,浅海击水,做那些能羡慕北方孩子的沙雕趣事。阳光正好,沙滩明媚,适合观光捕鱼,狂风乱作,浪击石穿,也是肆虐生命的时候。在我眼里,看见过多次,有人不慎掉入海浪中,再也无法追寻踪迹,生命的无奈感和敬畏感,在我心中早已发芽。
有一天夜晚,星空朦胧,我不知从哪浪来一辆旧自行车,顺着海滨山路,急匆匆赶回家。夜色一点也不撩人,月黑风高夜,海风单相思地呜咽着,撕鸣声,听得我直发毛。家人一定是做好海鲜粗面了,在急盼我回家吧,我就越骑越快,跟夜风怼上了。什么,前面,好像有个影子?
个子矮矮的,像个人影还在晃动,不要嘛,他居然也朝向我摇来!天哪,妈祖,他是人是鬼,毛发散起,头顶上罩个破内裤,黝黑的皮肤衬托得夜更深沉了,莫非是前天晚上的坠海者,回访生命躯体来了!
这段狭路本来就有闹鬼传说,只要村里人一喊,哭闹中的小孩子也立马消停了。前面那个,我们就要相向碰面了,冤家路窄,此刻逃也来不及了,怎么办?怎么办?MD,还是挺身而上吧,我L怕过谁么?
“干什么!”一声巨响,经我吼出,恐惧因素的九成转化为愤怒,肾上腺飙升,把那个东西也吓得摇摆一下,连忙闪入石头海边了。不知是不是邻村的流浪汉,来不及驻足鉴定,我魂不守舍地逃回家里,吓破胆似的两腿战栗不止,是全身上下起满了鸡皮疙瘩。家人求道仙做了法事来喊魂消灾,直到一个星期后,我才稍有知觉。
三十年河东,村人稀少,海风依旧,那段黑夜旅程,也成为我秘而不宣的传说。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 读书笔记 第(2)篇每次读完带有时代特征又或是故事情节贯穿一个时代的书,都会生出一种因一个时代结束而产生的失落感。当跟随着故事情节完整走了一遍,虽然不会感到身临其境,但是会感觉到一种因故事有了结果带来的平静。用一个情节来形容,就是灭霸在赢得了胜利后一个人坐在悬崖边上,看夕阳的感受。
对于«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读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盗墓笔记»营造的氛围更为轻松,或许这是文中的笑点比较适合当下的我,而«鬼吹灯»用了很多比较更细节的词句来描写倒斗的经历,结合了80年代时代为背景的语言特色,感觉上更为专业一些。二者给我总的感觉就是南慕容,北乔峰。下边是鬼吹灯中最喜欢的一段描述: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
人点烛,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
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
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 读书笔记 第(3)篇对于鬼啊怪啊粽子啊,这些概念场景,最早来源于林正英的僵尸片,当时捂着眼睛不敢看,却露个缝去偷看。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那些片子化妆画的太明显。后来就是蒲松龄的狐妖,有会吸男人精血的狐妖,有与人类相恋的狐妖,是初中的记忆呢。再后来才是兴起的盗墓热,厚厚的一本,有些男生课上抱着在桌子下看,熬夜通宵看,几千页一个月就搞定了。现在读来却也只是匆匆看看,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去探讨未知的盗墓生涯,一份年纪一份感触,活到一个阶段,对这个阶段所产生的事物感兴趣,看看过去都已经留在了过去的那份时光里,只能怀念,却不能驻足。人生还在继续,20多岁的我,追求成功,追求金钱,追求爱情,追求梦想,却也不像当初那样纯粹,也不像老年人那样淡然。人生漫漫,记得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