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后随想
诗是什么?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数万年来,无论说什么语言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诗。在诗中,反映了人类的各种情感。
余光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拜读余先生的这本诗集,纯是偶然机缘。近期我正在读余先生翻译的王尔德戏剧集,在微信读书平台上搜索时找到了这本书,读了几首,就放不下了,直至读完。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月光曲》《乡愁》《白玉苦瓜》《永念肖邦》《乡愁四韵》等几首诗。特别是《乡愁》,几十遍地重读和感动。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88个字,四段人生场景,亲情、爱情乃至民族之情,浓缩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之中。
《乡愁》的结构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以时间为序搭起全诗骨架,逻辑严谨,结构工整。同时,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又体现了参差错落之美。
《乡愁》的韵律美。采用了《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读来朗朗上口,内容真挚感人,无论幼童还是老妪均能理解诗中含义,这也是其流传甚广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也许经典的诗歌,就是应该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说出人们都认同的情感,且文白而义深。
如果说小说是流行歌曲,亲民、易接受,那么哲学著作就是交响乐,高大上,内涵深刻,而诗歌则是爵士乐,小众,但有味道。
生活中应该有诗!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不熟悉余老,感觉他的诗愁绪太浓厚了,化不开。还是更喜欢第一眼看上的片段:
若逢新雪初霁 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