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罗胖的书对自己来说,很适合当做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事,增加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零散看完后,纪录如下(没有按照书中的顺序来,比较随性):
1.隋炀帝:不习惯于被迫式的接受
常规的电视剧,小说中对于隋炀帝总是批判,荒淫的昏君算是基本的节奏。这是否是真的,难以评价。换个角度看待一个问题,起码的大运河的修建是有功的,以这个点为切入,试想一下,为什么要去修建这条大运河?常规的思路,是说隋炀帝贪恋美色,修一条运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书中写到的是,隋炀帝考虑到当时南北人民在精神文明没有统一,需要一条运河作为枢纽将南北连接起来,这对重组帝国的地缘格局是很有作用的,从这点来看,隋炀帝是有功。
2.拿破仑三世:妄念断送自己的前途
拿破仑三世前期利用拿破仑一世的名头,借助民意投票选取称帝。在政期间,解决人民头疼的城市规划问题,带领法国文化进入昌盛,巩固自己的政局。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太过执着去拿破仑一世的成就,皇权成了束缚的枷锁,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维护自己的皇权,最后在普法战争中一切被埋葬。情绪化,格局认识不清。没把自己的虚荣,历史的仇恨,意识形态的热情和国家的战略利益分割开。
3.卢梭:不按正常的套路出牌
在市场已经稳定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前期抄乐谱养活自己,能把自己养活,然后在市场上摸爬寻求新的需求。《新爱洛伊斯》这本情书的出场奠定了基础,后续的育儿经《爱弥儿》更是迸发。人的情感都是饱满的,在压抑的环境中也被压抑着。就好比在传统思想已经形成封闭空间中,寻找到了一丝裂缝,并且把这个口子越撕越大,一旦爆发时,必然成名。
4.李鸿章: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一句话概括李鸿章的一生:少年科甲,中年戎马,晚年洋务。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常人眼中的奸臣。不能用今天的是非标准去评断当年人的是非对错,应该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中去,结合当时的环境中可以做一个横向的对比。
对比左宗棠:不沉浸于过去的恩怨,就事论事,不针对 人。
对比张之洞:不沉浸于过去的恩怨是非,对未来没有贪婪与恐惧。
对比翁同龢:不被周边的关系绑定,所有的注意力只针对这件事。
5.甘地:尊重道德的高尚者,不做思想的绑架者
甘地的道德力量已经跨越国界,放在当下的环境中,当时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因为面对的是英国,这种有文明底线的国家,印度这个民族本身所具有的忍耐力,但是以自己的力量是阻挡不了工业革命,道德是个人的选择,不能因此而去绑架别人。就好比是两个人的相处,并不能因为对一个人好,就要去要求对你好的人必须对你好。感情的世界里,两个人在思想上、生活上拥有各自的独立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多一些相互的理解包容,才不会因为完全的宠爱而变得失去自己。
6.曾国藩:内圣外王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海瑞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天生骨子里有种仇富的心理,不光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待身边的人都是苛责,这一点在《张居正传》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佐证。这样的人可以当做道德的标杆,但是却不适合一起共事。反观曾国藩,在这一点上认识得很清楚,对自己很严苛,但是对别人是另外的一种态度。举个例子,对待别人的示好,能找到一个双方的台阶下,不会引起双方的尴尬。简单概括一下,他并没有不食人间烟火,但也没变得那么世俗。
7.古罗马帝国的制度性困境:
凯撒进入元老院会,过度相信元老们对自己的忠诚,结果换来的是被人刺死的结局。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会造成如此的局面。凯撒在执政期间,遇到了两个困境,一个是疆域扩张和外族的矛盾,另外一个是疆域扩张带来的贫富差距。国家在扩张过程中,如果原来的制度一旦在规模上不适应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应该当成一个全新的问题来看待。
比较喜欢书中的两个故事:
1.聋子看见人们在放烟火,心中很是疑惑,想着人们为什么要把卷纸弄碎,不能理解。因为失去一个维度的信息来源,看见的东西会造成不解,或者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2.愚人船:舵手在封闭的驾驶室中操纵着船,听不见甲板上人们说的话,人们在甲板上说前面要撞山,前面有暗礁等等的信息,完全得不到反馈,最后大家一起GG。学习到信息的传达重要性、封闭自我的盲目、宽容的心态看待问题。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罗胖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读他的书、听他的音频基本上都是先讲故事或者谈一件事情,再给出看法与结论。所以读他的书很轻松,但是又能够很受启发,并且只需要画重点就好了,不需要写大段大段的读书笔记,反正在后面有他的总结。貌似是挺偷懒的想法。[捂脸]
这本书里面讲的是某些重要人物的生平,如雍正帝、隋炀帝、曾国藩、李鸿章、卢梭、拿破仑三世、奥古斯都大帝、甘地等,他们都是成功的人物,至少在某一方面是地位超然。而罗胖就这样通过一个个人物几乎点到了人生遇到的很多难题。成大事者不纠结,那么就看看这些人物是怎么做的吧。
作者谈卢梭,讲出了当下研究生、博士生的困境,在社会分工已经饱和的状态下,他们所做的只是绘画好参天大树上的一个小树叶或者小枝桠。不是读书无用、研究无用,而是要改变固有的思路去谋求一条新的出路。卢梭到了法国也是面临着一个无所适从的状态,每一条出路的尽头都有一个久享盛誉的泰斗。
谈曾国藩,他在为官的前期,事事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动不动就弹劾别人,和同僚搞得很臭,做事情多受阻绊。后来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挫折后,一改为人处事的方式,待人宽和、包容,放低身段,别人送礼也象征性收下一两件价格低廉的,为了不使人难堪。
说道隋炀帝,是更多地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在远征辽东之前,他是如此地雄心勃勃,建洛阳以加强对山东河北等地的控制、挖堑壕北抵匈奴、修大运河增进南方北方的贸易商旅往来和思想融合。但是三征辽东以后,杨广失败受挫,国内义军四起,他如鸵鸟一般埋在自己的宫殿里撒手天下不管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隋炀帝如拿破仑三世一样,一个为了千古一帝去啃好几个皇帝都没有啃下来的骨头,一个为了恢复拿破仑一世的荣誉一直东打西打而又小心翼翼。
讲奥古斯都大帝,是面对着罗马百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与危机,如何斡旋于元老院为代表的贵族和普通民众之间,同时又能应对外族部落的危机。屋大维以巧妙地手段像打麻将一样,一点点赢得元老院的支持,也获得了民众中的声望,还把军权牢牢地握在手里,并且设立制度,使之永远延续下去。
已经忘记了从何处听来的差不多意思的一句话,“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可以多看看人物传记,因为你现在遇到的困境,那些伟人当初也遇到过。”
从罗胖的这本书中,真的会参透到很多人生困境中的解决办法。与他人处不好关系,是否可以向曾国藩学习那种“不让他人难堪”的要义;自己的才华没有办法施展,是否可以向卢梭学习换个姿势奔跑,把自己放低一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出路;想做一件事情但是阻力重重,是否可以学习李鸿章关注当下,一点点往前推进的策略。
最后想化用书中的一句话,把它说与我自己,以及有幸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听。希望我们读书、读历史、读人物传记,不仅仅读出是非、忠奸、善恶;还有悲悯、同情与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对我们本身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的教训、经验与指引。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罗胖的第二本书,拖了那么久才写完读后感。结果发现先前自己打分只是三分,那个时候认为罗胖不过是从故事里总结人人皆知的大道理,炒冷饭而已。现在自己断几日不读书,忙于备考,忙于纠结考研,才觉罗胖这些道理的正确。
还是那句话,不实践的话,道理永远是道理,永远废话属性。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最近在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觉得,此言得之。忙碌于乙时纠结于甲,结果两样都做不好。罗胖还有一个说法跟我很有共鸣--跟自己玩心眼。有的时候,自控力一个走神,自己就各种刷手机,各种暴饮暴食,真的像是自己和自己捉迷藏。当然罗胖这里说的是,把脑力劳动化为机械劳动。是的啊,一直学英语,学英语,都是虚的,看不见成效,难以为继。那就规定背多少单词,听多少新闻好了,最起码那个量在,自己底气也足一点。
自由主义,还有后面的“孤独的面对全世界”,实际上也都和“心学”不谋而合,即“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要向自己的内心探求平静,探求事情的解决办法。
最后,总觉得罗胖的书都是专门为我写的[捂脸]句句中招,句句有共鸣。当然啦,不盲信不盲从[胜利]“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