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张居正(全4册) 读书笔记(3)篇

2019-06-12 20:35:51 读书笔记
张居正(全4册)
作者:熊召政
中国千古第一奇相大传,全票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已被改编成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由唐国强、梅婷、冯远征、智一桐、巫刚等一众老戏骨主演。张居正是一位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大明王朝*为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声势显赫,无与伦比。然而,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他步入人生高峰,也引发身后祸起萧墙。隆葬归天之际,即是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效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显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他生前死后毁誉之悬殊,除个人原因之外,也可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而且,张居正的命运也客观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性格缺陷,为今天的读者反思提供了形象的文学读本。
张居正(全4册) 读书笔记 第(1)篇

改革成败的第一要素 是持续的时间

 

《张居正》这本书,四卷,洋洋洒洒150万字,开始可能觉得有些上层社会的声色犬马的描写过多过细,但读到后面,特别是第三卷后,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意。作者通过那么几个人物塑造,拉开了张居正时代的明朝朝廷、官场、循吏、清流、贪官、乡绅、富商、侠客、妓女、平民等三教九流、方方面面的画卷,堪称一本明中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来展现明朝社会生活的片段,插入很自然,效果比较好。比如,万历帝和张居正的对话,把政务运作流程、部门职责分工、玉玺功能、诏令区别等进行介绍,隆庆帝、徐爵等展示妓女文化,邵大侠等显示富豪之家的奢侈生活,王篆的几个场次是展示公检等领域的事情,何心隐体现清流和学术解放的情况。至于张居正私德方面的瑕疵、政府倾轧、勾心斗角等描写,是说明他也是个普通人,有无奈,有妥协,有历史局限性。

不管这些,抽出主旨,主要是通过张居正、金学曾等改革派的一步步动作,十年间的改革措施,没有具体到哪年办的啥,而是将改革措施融到一个个故事里。张居正改革过程是改革经典教程,第一步整治吏治,第二步进行财政改革,第三步进行思想改造。就像玩即时性战争游戏一样,上来的时候,电脑玩家一般比人强,人会被虐两轮,虐不死,缓过劲来,站稳脚跟,电脑一般就不撑了。大厦将倾是改革家们面临的局面:商鞅变法伊始,还得先徙木立信来树立公信力,可见秦国政治建设的落后;曹操唯才是举时,东汉中央集权已经岌岌可危;王安石变法时,宋朝财政窟窿已经越来越大;张居正改革时,京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然后看他们一个个为国为民,来将大厦扶正!商鞅变法二十年,打造了秦国正循环的根基;曹操维持东汉中央政权延续二十余年,虽没统一全国,但打击了北方游牧民族,使得中华没有落到同时期罗马的境地;王安石变法遇到的地方豪强阻力太大,且最高统治者没有全心全意信任和支持他,变法失败;张居正的改革第三步思想改造难度太大,不是他在位时能完成的,有点操之过急,结果遇到强势反弹,把吏治改革、财政改革的成果也丢失了,思想方面东林党做大,代表的东南工商阶级能够对抗并左右中央集权的税收政策,一方面离心力增加,另一方面对普通农民的税收压迫增加,两相叠加,明朝就变成了明日黄花。

至于说自己个人的生死荣辱,改革家一般是将身许国,敢于牺牲的。拿什么不得好死来说他的改革事业,没有意义。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的改革和变法,成败的第一要素是时间。一如人的成长,把变法的经典流程比喻为人的成长就是:儿童时期对外界抵抗力很弱,需要精心呵护,监护人很重要,这时候要整治吏治,让自上而下的干部队伍起到监护人作用;少年时期长身体,饭量惊人,敢打敢拼,这时候可进行经济和改革财政,且不用担心正直的监护人会克扣口粮;壮年时期就可以使自己拥有一定的势力范围了,使小伙伴们围绕自己组团发展;到了中年就有比较成熟稳定的思想了,这时候得四十年。也就是不主动进行思想改造,变法坚持四十年时也使势力范围内的各阶层完成了思想改造。

相对于前期的整治吏治和经济财政改革,改革家更容易死在第三步改革上。第三步思想改造最难、也最简单。说第三步难,是因为个人主观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大,就是马克思说的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跳过的意思,但改革家的使命担当和前两步的实施,使得他们会强力干预思想改革,导致违反规律,拔苗助长,变法改革功亏一篑。比较突出的就是秦始皇、李斯的思想改革,因为是在统一全国没几年进行的,强大的反弹力让秦国内伤大大的。

同样的,事情发展往往走向他的反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人都想把子孙路铺好,让后人走好走顺,但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路要自己走,风景要自己看,朋友要自己交,事业要大家创。

综上所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运气,不用急躁,不用焦虑,该吃吃,该玩玩,该学学,该干干,其他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就交给时间这个王者吧。

张居正(全4册)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一部读完,能看出来熊召政先生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男女之事的描写,让人心旌荡漾(这肯定不是得奖的主要原因,但是很多茅奖得主确实善于小黄文,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段是通过题外话博人眼球。这本书让我看到熊召政先生的史料功底。也许只是书中的一段对话,可能就是作者研究明史多年得出的数据。写历史小说本来就应该以史料为参考,因为我们对其要求太高了。历史小说既要比正史有趣易读,又不能脱离历史进行创作。我敢说很多喜欢历史的读者都会对玉娘和张居正的爱情,李太后和首辅的暧昧产生一种抵触。也会对张居正的大公无私产生质疑,从而产生“你就那么干净吗”的疑问。

        第二段也是题外话,接下来才是正文。

        几个深夜读完了这一部书,能读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我能从这部小说里看到现实里的映射。书中官员们的恶趣味(吃婴儿脑、嫖娼、讲黄段子、替上级哭坟等)肯定不是全靠作者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现实中必然有类似的例子。所以读这个小说,与其说是了解历史上的官场,倒不如说是了解现代的官场。有时候,现实确实是历史的影子。《圣经》上说,现在发生的事,从前已经发生了,未来也会发生。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的政治描写。张大人上任以来,事情一件件地处理得清楚明白,方式方法可谓层出不穷,体现出来高超的政治水平。老政客却又有中兴社稷成就圣君能臣的远大理想,小说里把张居正又拔高了一些,塑造了其为国为民的高大光辉形象。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政治学的作用是高于历史学的。因为战争史、文化史、艺术史自己政治制度的演变都被简单盖过,但国家财政以及官员对领导方针的贯彻方法却被描写地十分详细。与其说这本书是历史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官场小说。

       最后,我还是会推荐这本书。因为我个人是仰慕张居正的,我相信他有政治理想,想让国家中兴,自己青史留名,也有心让天子尽到责任——即用自己道德行为垂范天下,成为一代明君。张居正从成为首辅那天起,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力图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体制的阻力让他步履维艰,到最后以失败告终。虽然他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些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死之后,果然士林开始抨击他,列陈他的罪状,进一步废止他经营半生的改革,瓦解他的势力。他们得逞了,但国家又照着前车之辙逐渐行去,直至走向帝国的末路。

张居正一死,世间再无张居生。

张居正(全4册) 读书笔记 第(3)篇

如何评价张居正,历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他的事业基本是建立在私人来往之上,无论是英雄式的戚继光,还是小人式的冯保,或是众多门生循吏皆如此。只要能干实事,就会得到任用,颇有黑白猫的风范。

张居正是权臣,权臣自然是会以手腕来治世,但他又不仅仅只会弄权,他还是能臣,考成法、一条鞭法、度田清丈等举措绝不仅仅是权臣所能为,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有天下大治的殷切期望!从这点来说,担得起坦荡与磊落。他有句话说的好,“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不足以弭天下之患。”而大破常格往往带来时人的难以理解,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中兴之能臣!

神宗是可怜的,从小无论自身有多优秀,都会被认为是应当的本分。当他无比高兴地摆脱了张居正、冯保、太后的掣肘,本以为可以随心所欲,乾坤独断时,突然发现自己永远也摆脱不了文官体系!

张的一生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当代!他的陨落随即引起万历新政的失败,陪葬的则是整个时代!

最后回到本书,文笔一般,剧情一般,无甚吸引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