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7-13 00:52:00 读书笔记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作者:夏墨
本书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从而描摹出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此外,杨绛先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翻开《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你将看到一串串精彩的故事,经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关于《杨绛传》其实有很多个版本,而本书的版本更多的围绕杨的感情生活,就像书名是钱钟书对杨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首先,论书名。这样的评价在我看完一整本书完觉得一点儿也不为过,何况这是至亲的人对杨的评价。

再者,本书围绕了杨绛的一生从儿时爱书到逝时不争名所展现出来的高贵品性,值得尊重和学习。

卷一~三:主要描述家庭对杨绛的影响,虽天资聪颖却也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诲。其中有两个地方特为突出:

1.父亲问杨绛,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答,不好过。问,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答,一星期都白过了。

2.在选择专业的道路上,很多家长都会替孩子做决定,然而杨荫杭鼓励女儿,喜欢就是性之所近,就是最相宜的。在此坚定了杨绛的文学梦,并如愿考取清华的外文系。

卷四~卷七: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朋友聚会中,杨绛与钱钟书彼此“一见钟情”,虽杨先生否认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之事,但我无此经历”。对钟的爱慕也得源于钟在清华的才气。正因为两人意气相投,在以后的日子中,她俩既是夫妻,又是朋友,互相交流学习,也互相相扶相持,彼此进步。更有了那句浪漫名言——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卷八~十:钱杨在文学史上对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之间从不攀比谁的文学造诣更高,而是惺惺相惜的探讨交流。在戏剧创作顶峰时期,杨更是为钱甘做“灶下婢”,辅助钱进行创作。他们所处的年代是抗战时期,作为笔上有力的知识分子,他们心中始终饱怀一颗爱国之心。他们没有留恋西方,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好地为了中国的教育,两人先后曾担任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

在此当中,他们也曾遭受文革的控诉。可依旧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做文人。不管周边环境多恶劣,挑战它克服它,把它当做写作的源泉去创作更好的作品。

卷十一~十三: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阿圆从小继承了父母的聪颖和坚韧,考入了清华大学,也为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少成就。可惜工作过于劳累,身患重病,最后成为第一个离开的人。

在面对至亲至爱的相继离开,杨并不是从此颓废,整日以泪洗面。而是承载着一家人的心愿,认真做学问,先后出版了《我们仨》和翻译《堂吉诃德》等著作。尽管经历了许多的磨难,杨总是云淡风轻地带过,而正因为这些磨难,造就了杨淡然处事的人格魅力,她不与谁争,和谁争她都不屑。她的一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文学,无论世间如何动荡,她只专心做学问。


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和人物特征,不一一细说,值得一看。

走好,杨先生,致敬,杨先生!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这本书从2017读到了2018。这也是我的2018年的第二本书。用了5个小时48分钟。好的书就是要细细品,琢磨其中的韵味。

那个不识茶米油盐的苏州小姐,那个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翩翩少年,在清华园邂逅,从此便相携一生。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互相砥砺,生活的淡雅,从容。他们谦逊,博学,好读书,做学问也是一丝不苟。他们仨穷尽一生为文学为教育事业奉献着。当钱钟书与阿圆离开后,一个孤独的老人内心却不孤寂,她依然写作,依然读书,闭门谢客,不受外在的影响。她的百岁箴言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劝戒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对先生的褒奖,却实至名归。当岁月的华彩褪去,当走在人生边上,会有几个人发出对生命的叩问。愿我们能向先生一样,每天都做到最好的自己。

致敬先生。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因《我们仨》这本书中的真情感动,才想要去细细品味这位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这位生在乱世,看过潮起潮落,经历过人事变迁等种种磨难的百岁老人,她如那一杯岁月的茶,浓香中开出娴静的花。她如芷兰,如静水,无一波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和先生钱钟书可谓是相敬如宾,举案投眉相伴到老。钱钟书称夫人杨绛占据了他心中三个角色:亲人,爱人,朋友,后来这位百岁老人先后经历了女儿钱媛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女之痛和失去挚爱的丈夫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总是说:他们父女走了,我要留下来为他们收拾战场呢!到了暮年的杨绛整理并靠着回忆还原了钱钟书所有的文稿与笔记,才会为历史文化留下一些伟大的贡献。对于这位百岁老人在105岁逝世时,最好的纪念应该是:你们仨终于重聚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