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和最爱的人去西藏读书笔记(3)篇

2019-07-14 00:35:24 读书笔记
和最爱的人去西藏
作者:王郢
只有去过西藏,你才知道自己缺了什么,西藏究竟能给予我们什么,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作者在西藏行走十年,她最先与西藏结缘是因为旅行,后来因为热爱这一方土地,而选择生活在这里,耳濡目染西藏的风土人情,她遍访西藏的村庄与庙宇,她还四处追寻藏地灵性,与活佛、高僧、尼姑、老者探求佛家因缘,修身智慧、生命的真谛,求得人生的淡定与从容。西藏不仅仅是一方充满灵性的土地,更是一方充满智慧的土地。
和最爱的人去西藏读书笔记 第(1)篇

本来以为是文艺书,看到最后才发现顶多是纪实,但是因为没有如果西藏,所有的知道都是从文字里还有道听途说来的。曾经在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二十来岁时,我也记挂着什么时候一定要去趟西藏,感受一下它的神秘神圣。却在后来的诸多原由中变成了未果的行程。所以有些事如果有热情,说走就走了,才不会有遗憾。如今我也惦念着西藏,却少了很多的热情,好像一切随机缘巧合顺其自然的居多。书里那些我怎么也记不住的地名,寺名,人名,却深深的吸引我慢慢的翻看,偶尔会停下思考人生。这大概也是信仰的魅力所在吧。去西藏的人分好几种,有的为了炫耀,定点打卡网红地。有的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了却心里的夙愿。还有的本着人生而去,前半生没过明白,想去那里找到后半生的清楚。还有一种人就是像作者这样,因为喜欢,从此流连忘返,常常涉足,甚至以后生活下去。挺敬佩也挺羡慕那样的人生,不是因为脚下的路,而是因为内心的自由与笃定。凡世尘埃般的我们,更多的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飞速发达的城市建设让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盛宴,同时也越来越内心彷徨,失去了那份安宁与纯净。倘若生来就在其中,此生便是超脱,倘若已然尘世,只当它是远方和诗,有机缘净化心灵,却此生只得身在世俗而不世故,看清世事而不是非,留点通透供养内心,留存善念供养良知。西藏,去与不去,感受一定不同,但是同与不同,修行的不过是内心。它若在远方,就留有敬畏修行于言行,它若在脚下,就净心凝望感化于灵魂。

和最爱的人去西藏读书笔记 第(2)篇

来来回回4次入藏,在八廊学旅馆住过两次,第一次登布达拉宫见识奇葩厕所,前往纳木错车上不了坡只能返回却留下永恒的伤疤,很怀念第一个师傅和他的旺果节,珠峰大本营的绒布寺和师傅的可口可乐,318国道的5000Km处。第二次走进阿里,拾到成都美女走南闯北,神湖鬼湖的交错,土林扎达的情怀,古格王国的萋悲,山南各种原味藏味寺,想今美女一路走来快乐情人节的样子。第三次勇闯尼泊尔失败,折选徒步墨脱,认识至今的朋友,那翻山,蚂蟥的拒使让我第一次远离了师姐,成为她现在见面的怨话。第四次与你同行,美丽开启尔后的越南美国斯里兰卡之旅,很好,希望能一起再行,虽兵分两路,你走进尼泊尔千再次入阿里转冈仁波齐,很美的放空自己。如此这样我也可以出书也可以成书了。而《和最爱的人去西藏》不如改成《西藏略一略二》,增高图文并茂更是美,西藏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是一本无终页的书,是没什么好玩却赖着不想走的神处

和最爱的人去西藏读书笔记 第(3)篇

西藏,固然也是我所向往的地方,因为我的工作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工作中的职业:新闻摄影与油画。所以,很想用我的镜头与画笔去诉诸西藏的民俗风情。

尽管我从没有什么信仰,也更不崇拜什么教,我只知既然到了一个地方,固然在自己允许的条件下去尊重尊守民俗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文化人的基本要素,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作者这篇原本是《随笔》,“随笔”是散文中的一个载体。我依然感觉写的过于深奥(目前,我仅读了10页)。深奥在于在解读西藏的佛教信仰话题上,读起来,有点像儿时读鲁迅文章那么的咬口。但是,不能因为我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去否定别人的东西。

尽管如此,我想,我还会花个时间走马观花的。。。。因为我原本就是一个喜欢寻找“名人”观点阐述自己的思想的这么一个人。更主要是从“名人”思想与观点中挖掘自己的素材。

“借人说亊,借亊说话”是我十多年网络文字的一大爱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