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大概高中的时候,读《封神演义》,见到两句话,极为喜欢,恨不得每次写作文都用上。那两句话是这样的:乌飞兔走,瞬息光阴;寒来暑往,转眼三载。如今想来,大概是因为“乌飞兔走”这个新鲜的成语和寥寥数语间描述的时间动态变化。时间是什么?是时钟秒针的滴滴答答?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大地的黄绿更替?是父母新添的白发?nn其实,无数先哲也这样问过。他们的答案各有不同。孔子的答案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用河水的的不舍昼夜来比喻时间,指出的正是时间的连续性。无名氏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用鲜花的的重开反衬光阴的不再,指出的是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正是对时间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体认,才会有这种语重心长的经验。是劝勉,是劝勉,是告诫,更是嘱托。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时间的残酷性在于: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时间是无限的,看不到时间的紧迫性,等到韶华已逝,才惊觉老之将至,才会发现这些经验的正确性,但为时已晚,徒呼奈何。那么是什么造成我们感觉未来时间无限的错觉呢?是对时间感觉的极度不精确造成的,无数的光阴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流逝。人进化出了精确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但没有感知时间的器官,科学家发现脑回路中没有相关的功能区。也就是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对时间的感觉是不准确的、粗放的。但是也有例外,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它拥有了对时间精确感知的能力,竟然可以精确到分,真不可思议。这本书就是记录他实践时间统计法的奇特一生。他五十六年如一日的对自己每天的时间进行统计,在许多学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让人感叹生命潜力的巨大。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非极大毅力者不能成。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甚至很早就规划好了一生。这些条件显然我们常人不能具备。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庸庸碌碌,不知道自己的使命。虽然我们很难应用这种方法,但还是有其实际意义。比如我们可以统计自己每日时间的大概分布,找到时间黑洞,对其进行优化,提高时间的投入产出比,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n首先,该书内容展示的的确是奇特的一生的奇特之处,很多奇特品质与精神奇见。其次,国外人物传记描写手法和风格与国内还是很有差别,刚开始读这本书的人可能会被绕来绕去。主体明确,但是先言他物而又推己。为了表达人物的鲜明特点,大多用常人的思维与方式习惯做对比。最后,主要是读者需要抛去繁节,抽丝剥茧,发掘到精华与作者的意图。比如,具体到如何归类整理材料,如何详细记录时间的耗用,如何做好科学研究,如何保持真我、坚守内心,不停追逐梦想的步伐,温和纯粹而又理性,有欲求而不失底线。 n 个人从中受益良多,具体到与时间和研究的做法,无形则关系到情怀与理想。纵而观之,这是一个关于一直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幸福而成功的人物人生故事。对比之,免不了汗颜。没有抵达目标的原因还是更多因为心没到,努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