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皮囊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7-15 00:51:59 读书笔记
皮囊
作者:蔡崇达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体现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作者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其对三大现代人共通命题的思考,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自2014年12月面世至今,《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销量突破300万册,堪称现象级的超级畅销书。韩寒、白岩松、刘德华、刘同、蒋方舟、李敬泽、阿来、阎连科等人联袂推荐。《皮囊》(2019)封面升级版,书封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纸,包裹14则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皮囊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这是全书我视之为点睛之笔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用来评价这本书的标准。我很喜欢这本书描写和叙事的方式以及文字,但就故事本身而言,除了不喜欢作者描写他的朋友们的章节(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以及厚朴)所透露出的优越感和总觉得能看穿他人的自以为是之外,其他章节还是非常喜欢的:儿时父亲的瘫痪期间所感悟到的关于生活的一切,母亲用修房子来展现出自己对父亲说不出的爱,重症病房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最后的烟火,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寻求神明以获得精神上的帮助,还有那片藏不住的海,对故土的执念,回家的真正意义等。让我更多产生共鸣的是作者对于苦难、故土以及生命意义的描写。关于生活,关于意义。我偶尔会问自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永远都没有答案。那些整天劳累困苦,用尽全力去生活的人究竟是在追寻些什么?更多的金钱?更高的社会地位?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想着想着,想不出答案,便又投身忙碌于自己所谓的目标和追去之中。“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和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但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何尝又不是在时时回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回答,被生活推着前行呢?关于养育我的那片故土。我们对长大的地方总是有种执念。多少次午夜梦回都会回到那个孕育了我们童年的摇篮,梦里有放肆的欢笑,有因成长的恐惧和疼痛而洒下的泪水。我也渐渐接受了从上大学开始,那个地方不再称之为家,而是曾经长大的地方,并且无论如何都不想再回到那里。我给我自己的解释是,我苦苦奋斗多年,就是为了离开这里,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遨游,哪怕撞的头破血流,都不会后悔。我也不知道这种对故土的执念从何而来,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还是那些所谓回忆所产生的羁绊。我对故土的情结主要表现为回家时火车上的激动和离别时火车上的难以割舍。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那里到底有什么让我难以释怀?哪怕明知道每次回去都难免会伤心失望,还是会在异乡的每时每刻想着回家。这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所描写的那样“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故乡,在离开的那刻成为他乡,也成了人一生不可割舍的羁绊。关于苦难。这是我也不知道何时开始,开始想到这个词。或许是从懂得去回首过往时开始。《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平视苦难为人生的财富,但依然有人宁可希望不曾拥有这笔财富。作者字里行间也透露着是苦难成就现在的自己,少时父亲的常年瘫痪和离世,自己开始慢慢懂得撑起这个家。一开始读这本书时,我试图用作者所经历的苦难来正视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挫折,企图通过这种根本没有可比性的对比来告诉现在的自己有多幸福。后来渐渐的,我发现自己的离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苦难就是苦难,不存在相比苦难之下的幸福。最后,说一下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作者是媒体人,也许是将他所讲的故事与之前所看的白岩松、柴静的故事在脑中产生的先入为主式的对比,总觉得他在写他的朋友时主观情绪盖过了客观故事的发展。作者总是从自己的视角讲故事,相信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以及所认为到的。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但或许事实并非他想的那样呢?因为除了他们本人,谁也不知道阿小和厚朴究竟是怎么想的。而作者在文中显得过于明智,过于洞察一切。而对于朋友,其实在我看来不该如此。起码在我看来,这几章不像是一个职业媒体人的视角。以上。

皮囊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是大学同学也是我的老乡推荐我看的,她说:“同作为福建人你应该更能理解。”说实话对于作者关于神明所做的描写我并无太多感慨,这一切似乎在中国是很常见的,只是各个地方的方式有点区别罢了,这对于我来说算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我虽然不懂但可以理解。文展一个早熟到让我觉得有点不合理的天才最终走向我们认为最不可能的生活。或许是他把自己过得太压抑了吧,不知道是他自己还是家庭促成这样的结果,但我始终认为懂得释放自我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厚朴追求自由实则他并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他过于释放自己就变成了放纵,他跟文展有点像两种人格的极端:一个过于压抑,一个过于放纵。我有个玩伴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曾经也是很好的朋友。到了初中二年级她开始追求立异标新,一度超出了这个年龄能接受的范畴,而我一直比较内敛最终选择了书信的方式进行劝解。或许是方法的不正确,也或许是本身我自己就不够成熟,有太多的或许让我们渐行渐远。如今她已嫁人生子,生活挺好,这也让我颇感欣慰,但终归是有点遗憾为自己也为这段友情。

皮囊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看到张美丽那篇的结尾,再接着看到阿小与阿小那篇,心中有些伤悲可惜,但又不愿意接受书中人物的结局。于是便去查了查作者以及它的这本书,嗯……,便没有耐心再看了。作者的那种各方面的自我优越感太强了,让我想起了那种玛丽苏剧。如果说小时候确实有那样的心理描写,我觉得也正常。但是当你作为一个已经走出社会的“成功”人士,来回看童年的生活,写出来的文字还是如此的强调自我优越自我标榜,最关键是对玩伴的那种冷漠,这是我无法接受的。这不是一本温暖的书。同行业的柴静,写出来的《看见》,能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悲悯以及对人类的爱,而这本感受到的却是作者对人的鄙夷以及那超强的优越感。以后要注意了越是这种超多名人推荐写序但是作者还在世的书要谨慎选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