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狂奔 读书笔记(3)篇

这是一部中国人在印度境内的旅行记录,可做印度旅游指南来读,用时尚语言表达就是“这是一部印度旅游攻略”。
目前没有印度旅游的打算 ,但这无碍去读”也算诗意地栖居了。
一、由来已久的一个疑问
很久以来心头有一个疑问: 我们无论对地球对面的美国还是文化血脉差距很大的欧洲都了解得不算太少,为什么对印度不怎么了解呢?每个中国小孩可都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对那个佛祖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没有好奇心?这真是咄咄怪事。后来又想大概率的原因是不先进、不富裕吧?说起来嫌贫爱富是个道德污点,但潜意识里很多人是这样的(不要说最近两年德国英国是因为热爱中国才与我们友好的,说出来脚趾头都不会相信!)!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地缘政治或历史因素而导致的互相提防互相看不起。
二、看书很少电影很多
认真地盘点一番,发现从小看过的印度电影不算少了,像远了讲有《奴里》、《流浪者》、《大篷车》……近了讲有《三傻大闹宝莱坞》、《电话情缘》、《未知死亡》、《额的个神啊》……总之印度电影真的很有特色、很多还是很好看的不过除了泰戈尔外,我好像没读过其他印度人写的书这个夏天要抽空读一读印度人写得东西
三、索贿、混乱、劳动密集型骗术
开篇儿几件事对印度的感觉差极了:入境即遭遇入境工作人员的索贿、突突车车夫们的“劳动密集型的骗术”(这是作者很有创意的词哈——为了拉到客人,那些车夫集体坦然地、众口多词地、毫无“技术含量”地睁眼说瞎话)、拥挤混乱的车站、不作为还振振有词的警察……如果说这些作为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人的我们凭着些许生活经验可以想象,那么作者与当地人交流时换来换去的语言和名字真是让人瞠目结舌、眼界打大开了: 看到信仰印度教的本地居民就说印地语,名叫“阿肖”;遇到穆斯林就说乌尔都语,名叫“阿穆”作者的语言转换本领真让人佩服——据说有人曾经因为在印度教狂热者面前错用乌尔都语词汇遭到暴打。
四、惹人遐想的古典建筑
治安的混乱掩盖不了风景的优美,读来感觉作者游览的都是偏重人文色彩浓厚的地方,尤其喜欢古典建筑,于是也跟着作者了解了一点点印度历史。印象最好的(最想去实地勘察一番的)除著名的泰姬陵外,还有“风之宫”(作者介绍了一本与之相关的小说《远亭》很有吸引力哈)、琥珀堡(这个宫殿里有很多密道,这个密道而且很多令人遐想——《魔鬼与天使》《但丁密码》里都有秘道,还有,倪匡很多小说里也有密道,还有印度神猴……)
五、第一次阅读锡克教
与排外的伊斯兰教、印度教不同,印度的锡克教则是另一极端的包容。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锡克教的叙述。锡克教脱胎与印度教的一个支派, 15世纪末这个支派吸收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一些内容而创锡克教,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体系。
比起印度教,锡克教不存在把教众区分为不同阶层的严酷种姓制度;比起伊斯兰教,锡克教更不歧视异教徒;耆那教非常鄙视女性,锡克教则对女性地位的强调,这是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度其他宗教所无法企及的。
传统上锡克教徒有区别于其他宗教徒众的5K制度:蓄长发、带梳子、穿短裤、戴钢镯、佩匕首(这五项规定的词语,在印地语中均以字母K开头,因此称为5K)。其圣典是兼具神格和人格的《阿迪格兰特》,这部每个锡克教徒清晨必读的经典中充满睿智优美、表达有力的句子:
“我不自称为善,也不看人为恶。”
“我们今生的行为是墨,我们今生的心灵是纸,我们把善与恶两种笔迹写在上面。”
作者总结说,根据他一路的经验,印度人若上来搭讪,多半是有所求或有所图,但是不包括真正的锡克人! 。
阿姆利则金庙里的人温和慷慨乐善好施,具体表现就是免费食宿,里面的人们的温和平静。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里的主人公在印度那段生活好像就如作者一般住大房间、光脚趟过水去吃饭——应该就是住在锡克金庙里吧?
锡克教从最初的宽容温和演变后来的成铁血极端、甚至成了骁勇善战的代名词, 这个过程看得让人唏嘘。历史的长河总是这样告诉我们——世事多舛、轮回莫测。
六、不友好的印度
刚入境时作者在戈拉克堡火车站买了一张《印度时报》,上面“ 兴高采烈地把喀什袭警的新闻放到了头版边栏文字简讯的第一条
”。就此作者介绍说这是典型的印度媒体心态,它们的关键词通常至少会有这三个:中国、巴基斯坦、恐怖袭击 (这是印度国内似乎永远也不会停止、而且专门针对本国不同宗教或种族的同胞进行的罪恶活动)。
经印度媒体旷日持久的渲染,很多阅历和眼界有限的中下层印度人对中国很有成见。在游完泰姬陵吃饭时,作者与一个年轻的跑堂相谈甚欢,但当他得知作者来自中国后 “他本来明亮快乐的双眼立刻暗淡下去。沉默了片刻,巴辛低声说:那你这家伙到我们的国家来干什么!他这话说得非常无礼,用的称呼是蔑称。”
作者曾三次出境从印度去巴基斯坦遇挫。其中一次是因为印度外交部规定一些国家的公民包括中国公民不准徒步出境去巴基斯坦!
七、热情好客的印度
锡克人对所有人的热情是自然而真诚的。
听到一个外国人会说本族的语言时,他们大多会变得友好又热情。比如在深夜的泰姬陵外,原本冷漠的穆斯林警察听到“阿穆”的乌尔都语,立即帮助驱散骚扰不已的突突车车夫还热情地帮助找住处;还有开旅店的“薄大爷”对说印地语的“阿肖”真诚感人(注: “阿穆“阿肖”都是作者本尊随机应变的名字)。
如果是以上两例的友好与语言有关,那作者出境安检时遇到的工作人员的热情就显得很有普世情怀了:只是因为与作者聊得来就请作者及同行的一堆人马喝茶 ,要知道这个邀请不是如我们很多人“改天请你吃饭”的随口客气,而是耗掉40分钟烟熏火燎地慢慢地煮出来的印度奶茶!难怪连见多识广的作者都感慨“ 印度人确实复杂和神奇,有这么多差异如此巨大的个体。”
八、奇特的印度
1.印度人表示赞同时要微微摇头。“ 他于是招手叫来一名仆人,吩咐道:快给这些客人上茶。那仆人顺从地微微摇头,径自去了。”
2.大多到印度的外国人必有一个生病的过程。“当然她也生病了,这并不是我简单地将个人经历移植给她,而是根据一种在印度旅游的外国人经历的普遍逻辑,她完全有可能在这里生病。”
3.印度式如厕。“ 甚至告诉我,他都学会了像印度人一样上厕所。这是个非常令人敬畏的消息,对我来说。我很庆幸,不是在容易呕吐的德里期间遇到他并听到这一席话。”
印度狂奔 读书笔记 第(2)篇其实如果可能的话,我本来想给3.5颗星。作者真的真真实实的记录了自己的印度之行和自己在旅途过程里的磕磕绊绊点点滴滴。大到参观泰姬陵,小到和车夫讨价还价。我觉得可读性还是有的,能感到作者的文化底蕴很高,语言能力也很强,对于印度风俗和人种问题也了解的很广泛,才能如此了解印度,也使得他这次的游记更加详细。
那么说说我对于印度的认知,一直以来对于印度的了解是从它丰富多彩的表演开始的,印象里觉得印度人都能歌善舞,动不动开始飙舞十分动感。而印度阿三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进入的我的脑子里,像对韩国人成为棒子一样,其实这些称呼也是略带不尊重的意味。长大后越发觉得印度很极端,它拥有最好的电子科技却也有最落后的文化。极端的碰撞也使得这个国家更加特别更加五彩斑斓。作者这本游记写于2008年左右,作为中国旅客,他受到过欢迎也收到过歧视与不公平待遇。我对于中印关系当今局势并不了解但能感受到不论在哪里总是善良与邪恶并存,看到有人赞扬中国,即便在手机的这一端,内心还是有一丝骄傲,看到有人唾弃她,我也不由得内心充满愤怒。可能真正跟王十九去了一次印度吧,去“看了看”这个极端而又伟大的国家。
杜甫说过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看到作者三番五次遇到小高一行人,有了他乡遇老乡的激动。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老乡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很浓厚的意义,现在才懂得老乡背后背负着的是那片故土,在祖国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出了祖国,我们便都来自中国。
说了一些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不过这本书确实令我对印度有了更深的认知,让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旅途的渴望,希望明年能如愿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然后开始自己的逐梦之旅吧。
也许此生不会踏上这片土地,但依然对你充满无限敬畏。
印度狂奔 读书笔记 第(3)篇经常萌生出想去印度的想法:大约十五年前看到那篇关于恒河的文章的时候,每次看印度电影的时候,从各处图片、视频看到印度人民“开挂”的时候,每次同事出差去印度的时候……但始终未能真的付诸行动。周六打开《印度狂奔》一口气读完,跟着作者走进印度北部那片…呃…神奇的土地。读罢,对印度又多了一份向往——那么不一样的文化好想去亲身体验一下,那么多雄伟的建筑好想亲眼看一看;但同时也多了份忐忑,如果自由行去的话,预计饿半死机率50%,病半死率50%,情绪抓狂率80%。 果然,去不去印度,不仅是时间的问题,更是个勇气的问题。[便便][便便][瓢虫][瓢虫][太阳][太阳][惊恐][快哭了][冷汗][吓][流泪][发抖][挥手]n佩服作者的语言能力,拜了!ORZ 。还有(附录中描述)和那些…闲杂人等吵架的能力[惊讶][撇嘴][酷][强],我也是醉了。我去研究一下印度地图的说。[献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