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故事读书笔记(3)篇

旧约中的耶和华以暴制暴,他是摩西的上帝,也仅是犹太人的上帝。耶稣诞生在罗马时期,罗马的扩张和包容使帝国内文化交融,这种背景使耶稣突破了犹太人的种族界限,他宣扬以爱制暴,上帝从此走出了犹太小国,成为普世的神。
耶稣的殉道,尼禄的压迫,有教义冲突的因素,更是既得利益者对改革者的反击,自古改革都充满艰难。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教会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违背了耶稣的初衷,以上帝的名义征伐,以上帝代理人身份搜刮,教会成为神权下的世俗权力。当宗教改革兴起,新教徒宣扬人无需天主教会就可直接对话上帝,这自然要和教会这个既得利益者产生激烈的冲突。历史的轨迹永远在利益的车辙上轮回。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变神本为人本,人更关注自己的现世意义,而非虚无的来世。自然科学的进步更为欧洲解放了思想。启蒙运动后,人权是天赋而非神授,神权正式走下舞台,上帝也成为一种精神信仰而非偶像崇拜。
犹太教的一神教文化有很强的排他性,这使他们几千年来能传承民族传统,使他们有向心力重建犹太国。但这种排他性也必然被其它文化所排斥,将别人视为异类,自己也必被人视为异类。流浪使犹太人善于生意,生意带来的富足更被当地民族所敌视。犹太民族几千年来被歧视迫害的原因大抵如此。
圣经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2)篇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森林有树精,湖底有水怪,天空有神仙,大地有厉鬼。对于未知的探讨,我们恶化它高于美化它,其实是有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因此用神话用传说来束缚人类的行动,也确实避免了一定得伤害。
当人类对一些现象解释不了,就开始臆造,就有了神话。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故事,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裔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孟姜女哭长城,讲的都是人类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存的状态创造更好的条件,反应的是一种不屈的斗志,一种向上的精神,而西方的故事里,开头就是“耶和华说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处处都是造物主的安排与恩惠,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去求助耶和华,而耶和华也按照自己的主观情感去安排,有时候是情绪化的一意孤行,整个故事里弱化了人的意志而强化了神的权威,耶和华是用处处给一部分人帮助解决磨难来使人信仰他,这种帮助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对事不对人,难免有失偏颇。
西方神话故事强调的是过程,神如何的救助,而东方神话故事,强调的是结局,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而名位神坛。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难就是最好的说明。
还有另外一个角度,西方世界喜欢以神为本,很多的艺术创作都是以神话里的神作为蓝本,而中国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山水画花鸟画,追求的是一种“和”,和为贵。
而这些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也造就了西方国家与东方国际不同的处事风格。西方有了船就去侵略,而东方有了船就是去交流;西方前往中东是为了能源民不聊生,而中国前往中东是去修路带来发展。
凡此种种,无对无错,且看这世界,天道有轮回。
圣经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3)篇“在“事实”和“我们相信是事实”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任何一个国家的史书所记载的历史,都使该国人民相信它是事实;但当你跨过边界去读一读邻国的史书时,你就会发现所记载的并非如此,而读那些书的人也和邻国的人一样至死都相信他们所读的是事实。
当然,总会有那么一些历史学家或博学之士,会去读所有国家的所有史书,在此过程中,他甚至会发现一些东西,继而接近真理。”
本着这样的目的来读作为历史学家而不是基督徒的房龙所写的本书,你就能对基督教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有了一个不是近似神话的了解。你会知道它是如何从一个地域的小的教派发展到掌管西方世界命运长达五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帝国的国教进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历程。了解耶稣从何而来,为何而殉教的情景。一切不像<新约>中说的如此神话, 它的发展历程充满坎坷,但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应该是她那撼动人心的教义~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