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沙郡年记读书笔记(3)篇

2019-07-17 06:22:30 读书笔记
沙郡年记
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沙郡年记读书笔记 第(1)篇

因为限时免费而阅读了这本书,没想到会很喜欢。首先作者一定是极爱他居住的地区,在一年十二个月的记录中,文字描述了层次分明的美景,让人即视感极强。个人觉得这里的翻译并没有完全再现作者的本意。会去找英文原版再重新看这一部分。

在317--328页中作者对于闲暇和爱好有一段论述,不知道为什么书中会有这么一段,可能本来也是随笔集吧,重要的是这段话太太精妙了,一下就说到了我心里。就这一段就反复看了几遍。

在书的最后,作者从哲学高度,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解读自然环境保护。这个角度孤陋寡闻的我以前不知道,所以觉得很有意思。

这本书成于70多年前。到了现在世界已经逐渐觉醒了自然意识,虽然法律规范人民意识还有待加强,到底比70多年前进步很多。个人认为现在的环保有两点要解决,可能最后都是一点吧,我也还不太清楚。第一是人类在发展,人口在增长,资源消耗就会几何级上升。这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有人类聚居的地方就是不能有野生动物,因为人类退化的脆弱肉体根本无法和野生动物们争食。这是无解的。第二由于无知已经犯下的错如何修复弥补。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群游客傍晚去沙滩,看到两个刚出壳的小海龟就要被海鸟叼走,不顾向导阻拦,轰走海鸟救下小海龟,导致大批刚孵化的小海龟认为沙滩已经安全,遂离窝爬向沙滩,结果引来大批海鸟。故事的结局是所有游客又是尽力轰赶海鸟又是尽力搬运小海龟到海水里来弥补错误。可是真的弥补了吗,真的补得了吗? 先不说小海龟存活的数量是否有差,单说质量吧。最先出窝,又最先到达沙滩的小海龟恐怕是最强壮的吧,这些最强壮的小海龟在游客反应过来前恐怕有更大的可能丧生于海鸟吧。那些瘦弱比例高于往年的小海龟到了海里要面对不同于往年的温度水流甚至是鱼群,生存下来的比例还有多少? 活下来的海龟到了产卵孵化季有多大可能会修改遗传密码来反映他们自己孵化时遇到的情况? 所以个人觉得环保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就算是提倡环保也不能简单粗暴,否则谁说的准今日的保护日后被证明是雪上加霜。

沙郡年记读书笔记 第(2)篇

作为同一类书籍,相比《瓦尔登湖》,这本《沙郡年纪》多了一些科学性;相比《寂静的春天》,它又多了很大的趣味性。正是这两点让我对这本书颇感兴趣,花了很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读完。阅读的过程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兴趣的发掘、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本书可以称得上北美动植物指南,尤其是植物描写的更是出色。书里每出现一种植物都令我惊奇,而后划线、查百科、加书签。最后加的书签一拉都不能到底了,而我也第一次,重新审视了北京的春天、北京的花期。读这本时正是盛春,各种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玉泉路的校区多以树上开的花为主,先是高能所的玉兰,而后人文楼的丁香花、紫荆、红叶碧桃,再之后就是办公楼旁的正红了;而北师大则以地上培育的花为主,小巧精致的校园中,后勤处的能工巧匠将每一寸土地利用到极致,这段时间校园里盛开过油菜花、二月兰、郁金香等。但如果只有前半部分的介绍,那这本书也不过是一本出色的随笔。正是由于后半部分关于生态伦理的阐述,才让整本书一下子有了土地般厚重的质感。里面介绍的思想不想多说,简单说两个书里没涉及但是也非常重要的问题:n一是土壤的污染。今天听一位专家的报告,他说相比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问题更加严峻。毕竟大气污染了我们只要控制源排放、等一阵风、佩戴防雾霾口罩等就可降低危害。但是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这样的问题却是相当棘手,且早晚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想躲都躲不掉。二是海洋生态的伦理。我不知道目前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好的书籍,我所知道的海洋面临的困境就包括但不局限于如下:海水酸化,过度捕捞导致蓝色沙漠面积扩大,海洋污染问题,太平洋中巨大的垃圾岛等。这本书就给我们展现了世界的两面,一面是天使,只要我们关注土地、关心自然,会发现我们的世界多么美好;另一面是魔鬼,大自然美丽的外表下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魔鬼的一面恰恰是人类一手造成。

沙郡年记读书笔记 第(3)篇

很值得一读的书,对于生态学的了解我们确实太匮乏了,缺少最基础的教育,需要全民补习一下。

本书前半部分,描写了作者所居住的农场一年十二个月的自然景致及其变化,言词优美,引人入胜。感觉就像是寒冷的冬日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倾听一位慈祥的老爷爷讲故事一般。后半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生态学的思考与总结,其观念对于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虽然这本书成书于70年前。

读完这本书,对人类就像是地球的癌细胞这一比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地球本来是一步一步缓慢而平稳地成长发展,无论是地球上无机的自然环境还是有机的各个物种相互直接都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人类打破了这一平衡,并且像癌细胞一样不受控制地繁殖,并以自己的意愿去改变无机和有机环境,使地球生态在短期内便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以往需要万亿年才会发生的巨大改变如今在数百年间完成,打破了长久以来形成的稳态,难免让作为人类宿主的地球产生不适,于是各种非正常的气候频发,这就是宿主为了自我治愈、清除有害物质而产生的一种排毒反应。只是人类越来越“强大”,让宿主几乎无法自我治愈。长此以往,迟早会让宿主不堪重负,走向末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