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7-17 06:25:10 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第一次看完一部关于王阳明的著作,受益良多。人的一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而修行无非是修心。在看这本书前,偶然所得“无愧于心”四个字,已感心中敞亮,后经推介开始看这本书!先生悟道于龙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书里很详尽的讲述了先生生平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并对先生的思想起源和形成进行了阐述。我对先生思想起源是尤为感兴趣的,先生立定一个远大目标-探索成为“圣人之道”,并终生为这个目标努力。从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到怀疑,从沉迷道教之学到回到现实,先生是经过迷惘、怀疑,豁然开朗悟道,到自成一派...n心即理:遇万事万物只需遵从本心,不必被外物影响,这就要在事情上来“练”了。就比如:在工作上你被上司冤枉了,你很委屈,这时你完全不用争吵,不用愤怒,遵从本心,客观陈述事情的真相就可以了。知行合一:先知而后行,先行而后知、只知而不行,只行而不知这都是存在误解,和不可取的。比如看书,我们会以为这只是知的过程,并没有行,其实看书是我们的知,看书时我们会思考它就是我们的行n致良知:光明良知要“勿忘”和“勿助”,要时刻提醒自己,并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以为自己自成一派,结果发现古人已经和我同出一辙。心即理与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核心,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与为人处世具有巨大意义。其实,王阳明还涉及到了一个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理论,即投入与脱离,尤其对于处于困境与厄运中的态度与心境更有道理。当然,而今从马克思主义观来说,他理论中的一部分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自己看的第一本哲学书是苏菲的世界,当时纵览西方哲学发展史,奈何年少无知,一片懵懂。而今虽然不敢说历经沧桑,却在经历了许多经历,体验了各种遭遇后,开始形成了自己一套做人处事,学习生活的体系。或许年少依然轻狂,但逐步看懂课许多事情。读书这事情固然正确,倘若没有去实践,去思考适合自己的道路,也是一种毒害。世人往往孜孜以求于读书方法与策略,却没有用心去感悟此间乐趣,悲叹!而对于自己,倘若我的心胸足以包藏乾坤,定不动如山,所以王阳明的爱是大爱,心是大心,理是大理,道是大道!成大事者,必须超越自我设定,或者就会投入于自我而沾沾自喜。所以,周恩来之为中国民族而崛起是很有道理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很有些可以学习和研究,在当时那个年代不愧为先驱者,对社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只是对现今越来越多接触到宇宙物质探究的人类来说,有好些东西都过时了,也许顺应当时的社会方式,但早已不是这个时代和世界所能理解,甚至还有些封建社会中的糟粕思想,让人嗤之以鼻。我就是当个历史人物故事来看的,中途也有很多感动,但我们已经到了不能仅仅从历史中学习的大数据时代,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再也不像如当年的单纯了。所以我们学习,包容,但不那么容易盲从,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这真是个最好的时代,世界各种文化和思想兼容并剂,但要征服他人的思想再也不容易,所以科学家常有,而思想家则不易出现也就很是正常了。这真是好事!n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