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读书笔记(3)篇

2019-07-22 06:23:05 读书笔记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作者:卢志丹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用二十四史的读书心得。全书讲述了毛泽东研读二十四史的厚今博古,他运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去批判问现象。他的观点和方法,深刻地贯注在他读史的过程中。翻开这部《二十四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册、许多页上都留有他当年阅读时的批画符号和批注文字。《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一份不可再得的精神财富。学习、研究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实践和所作的批注和批画,对我们全面认识毛泽东,全面理解毛泽东,全面评价毛泽东,全面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等都是很有益处的。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读书笔记 第(1)篇

今天,就以我粗浅的思维角度来解读一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从何而来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的基础,指明了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工人阶级(简单来说就是思想觉悟和打破资产阶级的剥削劳动者的精神束缚和思维枷锁,比如统治者用神权“基督教天主教”和阶级优越性来洗脑压制底下阶层劳动人民的反抗)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摆脱资产阶级剥削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享有社会平等权利的国家体制。所以,马克思就用解放世界广大人民群众劳动者的思想觉悟作为精神导师,指明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方向而编写了《资本论》。

但是,《资本论》只是结合当时社会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普遍现象和矛盾所写的一本书,是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简单来说,就是只能解决当前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斗争出现的问题所用的解决办法。而一旦当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工人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了权力,后续跟进的包括新的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方向等就出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马克思的方法论和经验论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所以,当时“列宁”靠马克思思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在建设新的国家政府机构体系中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棘手的新问题,而在探索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了解决当时出现的“拦路虎”新问题的方法,就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列宁主义思想,简称马列主义体系)

由于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构造庞大而复杂,必需要具备有大量丰富理论、历史、经济学等知识作为基础补充才能完善发展起来。(就是说必须要有广博的见识和实践才能完全消化吸收,否则就会“断章取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导致一知半解走了偏差远离大道走了歪路,可以理解为左派和右派)

所以,后来的列宁之后的继任者: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就是因为缺少大量理论、历史、经济学等知识作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剑走偏锋逐渐远离马列主义思想体系,最终导致前苏联的瓦解。

以上基本就是马列主义思想在前苏联的兴衰历史,下面我再来说一说毛泽东思想体系。

毛泽东早期思想从探索宇宙的“大本大源”入手,进而从维新派、激进民主派等众多思想流派中接受有益的东西,最后完成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简单来说,毛泽东就是在阅读了大量丰富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眼界视野扩阔提高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层次,并通过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过程中得到的宝贵经验进行不断的批判吸收,最终在“栽跟斗”和解决困难总结得到的经验教训形成适合建立中国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体系)所以,就称之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形成适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历史前,经历了王明、博古等左倾冒险经验教条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天真无知和不切实际,照搬苏联建国沿用的套路方法,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冒险进攻资产阶级集团的力量最稳固的大本营中国“大城市”,致使导致起义军大量人员伤亡牺牲,最后被追着逃跑。还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沿用苏联的战斗方式经验,不按照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照搬套用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放弃根据地转移)

以上就是说,别人成功的经验不可复制。这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经验进行批判和吸收,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方法,用一句成语来总结就是:“与时俱进”。

而我曾经说过,因为毛泽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有个好坏掺半的习惯,就是遇到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拼命读中国历史,试图从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寻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就跟我上面总结的经验教训说过,很容易同样会犯了“经验教条”主义的错误。

比如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不根据实际情况,以为深入敌后牵制国民党大部队,冒险让刘邓大军挺进到处都是山区的大别山,不但导致不利于刘邓大兵团作战,还因为没有后方粮草弹药的补充以及伤员的安置,致使刘邓大军被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跑出来,军队减员一半,战前缴获的大量大炮和重武器全部都丢弃。(而之所以鼓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大局意义,是因为当时邓当权标榜功绩需要而已)

后来,毛泽东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想让粟裕和陈毅继续第二步战略大跃进“渡江南进”跃进毫无后方补给作战“跃进江南行动”这是比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走得更远更冒险的行动。还好当时粟裕根据自己多年的在敌后方游击失败的经验教训,三次“斗胆直陈”毛泽东领导中央军委小组,还有直接面见毛泽东,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和过去经验教训艰难地说服毛泽东,才有后来粟裕指挥的的淮海战役60万解放军围歼国民党的80万军队(题外话:后来邓当权后,为了巩固军中地位和树立威信功绩,把淮海战役说成是邓自己一手策划和指挥的,所以就有了谭震林气愤地骂“贪天之功无耻之尤”的由来)

以毛泽东领导中央军委,同样在遥远指挥徐向前带领的西路军远征马步芳等军阀的时候,犯了不切实际,不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地理环境、敌强我弱的对比状况,要求西路军通过电台一切按照远方的中央军委部署的方针来作出军事行动。致使最后西路军在一再延误了最佳作战和逃跑时机,最终被马步芳等军阀调集重兵全面围歼,导致红军最强的红四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是最终这段历史基本被轻描淡略过了,所以,大多数人只知道西路军惨败结果,而不知道具体失败的原因)

后期毛泽东在建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由于马列主义思想体系只能解决眼前的历史矛盾和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但是当时中国的国情又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所以,这就是毛泽东不断阅读大量中国历史,希望从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找到解决当时问题的方法。在前期中国计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照抄套用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苏联成功的经验复制过来,可以避免中国自己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发展起来)

后来,中苏交恶后,苏联撤走大量专家和搬走大量机器后,中国就只能靠自己来发展经济。由于没有了苏联工业化的这个指导老师,又因为中国是一个从几千年的农业国家花了十几年才转变成为初步规模的工业化国家,这就导致底子基础差,再加上突然失去了苏联老师的指导,没有了可持续探索的成功案例,只能靠自己瞎子摸象,一切靠自己(用老邓后来说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后来的大炼钢、大跃进兴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遇到了难题,而后来毛泽东开会多次沿用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开会发表谈话,鼓励中国官员在失去苏联老师的情况下,自己更新摸索学习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如何解决难题。

至于后期“文革”大量官员被批斗,恐怕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这本书作者说过,毛泽东非常喜欢“司马迁”这个人物,认为人需要经历过磨难和打击后,才能成就一番丰功伟绩的事业。所以,毛泽东用意是在敲打当时政府高层官员的官僚作风问题上,希望通过挫折和打击教育中让他们成为合格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官员,所谓:百炼成钢,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毛泽东在晚年就犯了照搬历史经验教条主义的错误,忘记挫折磨难有时虽然可以令人成长,但同样都可以毁灭一个人的人生。因为,司马迁这种从逆境挫折中,能够百折不饶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极个别”,大多数人都在挫折磨难中翻不了身的,这恐怕就是文革政府官员和知识份子最终大多数悲剧收场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最优秀和最差的能力,而毛泽东在历史政治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但在经济发展改革变通的环节上来说是毛泽东最弱的地方。

所以,大家在读历史的时候,也要了解到毛泽东也不是神,不是无所不能,他只是伟人(跟唐太宗、汉武帝、朱元璋一样)晚年都有犯错的时候。

以上跟大家说了这么多,最后我坦白一下,其实我是没怎么看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因是我懒而且还看不懂。哲学政治是我最差的科目,至今我连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什么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还没搞清楚。所以,发表了以上观点,纯属是我本人“扯淡”,各位看完就把这篇文章都忘了吧。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读书笔记 第(2)篇


毛泽东有个好坏掺半的习惯,就是遇到难题和难以解决的事,就拼命去读历史书,试图从过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找到办法(这恐怕跟毛泽东他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思想有关)然后再套用某个历史人物来教育指导部下,但是毛泽东他忘记了自己的下属90%以上都是文盲,这就犯了“断章取义”让下面的官员一知半解,而且很多都曲解领悟错了原意(同样这就是文革时代,人民群众各自都认为自己弄懂了毛泽东的思想,凡是有不同的见解,为了说服其他人的认知自己的看法,先从文攻开始,最后演变成为武斗)看历史书,必须要从浅到深打好扎实的基础阅读,循序渐进而不是“断章取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很多人就此曲解了历史的原意,走上了极端的分歧路(本来是直接走光明大道,结果要么有的人走了左边羊肠小路,要么有的人走了右边的弯路:等于现在所说的左派和右派)

其实毛泽东和王阳明都是一类人,都希望点化和教育改造好所有人,让劳苦大众老百姓和自己一样,都能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所以,不厌其烦灌输自己的思维理念。但是他俩这样的顶级大师都犯了个很大的思维缺陷毛病,就是在灌输知识思想教育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老百姓自身的“素质”。简单来说:就是伟人圣人他们人生处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还都拥有多年累积的渊博学识作为基础辅助,以上缺一不可的经验造就伟人圣人的人生。(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如果不是武功尽失,体内多道真气的底子奇遇,让他强练“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必定会走火入魔,死于非命)又比如:少林寺的七十二路绝技,能学会全部武功的只有“达摩祖师”一人而已。很多佛法基础不够扎实深厚的少林和尚,强练到一定程度都会走火入魔的。正如《天龙八部》扫地僧对萧远山、慕容博和鸠摩智所说,少林寺的武功都是戾气很重的杀伤性武功,需要用精深的佛学来化解戾气,否则会走火入魔,经脉尽断。

正如《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梅超风,不打好基础修炼《九阴真经》上部里面的内功心法,强练《九阴真经》下部的武功,导致在修炼中途走火入魔。还有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明教历代教主修炼《乾坤大挪移》由于没有充沛的内功作为基础,基本都在修炼《乾坤大挪移》第四五层心法就导致走火入魔,非死即伤。而张无忌由于有《九阳神功》的内功作为基础,所以,一下就轻松领悟修炼到最高层次。但是张无忌都有缺陷,就是虽然习的《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这样的绝世武功,但是缺少了对招式的运用,导致对比自己弱的对手,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窘况(比如和灭绝师太对招)这就是等于青年时期毛泽东虽然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偏差和失误。这就说明,虽然有渊博知识,但是在解决问题就出现了难以“知行合一”,它需要大量的人生际遇经历和磨难才会造就这样不世的伟人圣人。至于我们其他平凡人,就算怎么死读毛泽东和王阳明的书也不能完全领悟达到他们境界(就是说,他俩成功之路不可复制,他俩可以做到的事情,你按照模仿他们的都是做不到,而且一旦你知识基础不够牢固还有可能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比如“文革”读《毛泽东语录》的人民群众)

毛泽东让下属只读一部分“历史人物”的做法其实是错的,导致大部分人都曲解原意,一知半解,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以,文革时期的混乱状况恐怕就是如此而来。(不仅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会犯这种错误,连王阳明这样的圣人也曾经同样犯过同样的错误,都把丰富的知识灌输给没有基础的老百姓)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读书笔记 第(3)篇

简评:本书内容简洁明了,按照二十四史的时序,介绍了毛泽东对其中一些重要篇章的读书感悟。虽说是评论史书中的人和事,但还是可以看出毛泽东本人的思想观点。如认为老粗能成事,知识分子无大用;赞扬拔高农民起义,强调其推动历史的作用;推崇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措施,多次表达对其钦佩之意;多次提议为曹操翻案,认为曹氏是有才能之士;高度评价朱元璋,认为朱虽起于低微,但有天生的军事才能,是明代为数不多的有为之主……诸多言论,敢发前人不敢发之宏论,有开朝创业之勇气霸气。其中一些看法影响深远,从其建国后的政策中可见一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仍能坚持不懈的阅读,有些史书甚至读三四遍,数次圈点评论,其精力和爱读书的精神令人敬佩!我等小民比之肯定有时间,更要坚持读书啊。

总体来说,我觉得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国情之了解比蒋要深刻,这和读史是密切相关的。虽然我们常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但我感觉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要超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