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杜月笙全传读书笔记(3)篇

2019-06-08 17:44:10 读书笔记
杜月笙全传
作者:高大安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儿。为了出人头地投靠青帮头目黄金荣;献媚于黄金荣的大老婆桂生姐;镇压工人武装,杀害共产党人取宠于反动势力;上攀“天子”蒋介石;中靠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下用青帮、“恒社”等帮会社团组织……一步步登上了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教父”宝座……本书除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杜月笙用刀枪、鸦片、赌器、官印、女人、金钱,凭借黑道势力发迹于十里洋场的过程;同时又客观的记叙了杜月笙在抗战时期不惧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支援国共抗日、并清剿汉奸特务的业绩;描叙了他对蒋介石攀附、希翼、失望、离心的四个阶段;刻画了他从“教父”宝座上跌下来,客死在香港的结局。
杜月笙全传读书笔记 第(1)篇

我给这本书五星。

并不是因为作者写的有多好,而是单单因为这个人物,通过这本书又重新认识了杜月笙这个“上海闻人”,以前固有的印象就是看电视剧《蝴蝶》里面的侧面描述,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一掷千金,当初就认为他只是一个黑帮老大,后来很多次听到过这个名字也只是觉得耳熟,直到通过微信读书阅读推荐里再一次见到关于他的传记,当时想这样一个人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好奇心驱使下开始阅读,幸好读了,只是读到一多半的时候有书友评论这本书对其评说不够中肯有点美化杜月笙的意思,我又搜索了一下找到了另外一本关于他的传记,在读人数比这本多,刚开始打算重新再读一下,看了几页描述的大概意思一样,我想应该是那个作者的措辞表达比这个作者要准确一些,罢了,既然是传记,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是有迹可循的,至于其他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杜月笙,还是接着读了这本。

他,幼年丧母,童年丧父,少年孤苦,青年飘零,中年崛起,晚年凄凉,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从高桥镇来到大上海身无分文,举目无亲,靠坑蒙拐骗糊口,也差点迷失了自我,幸好身边一些人用行动去温暖了他,或者应该说也许一个人的本性难移,骨子里他就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跟真正的坏人不同,他就是为了一口饭,等到发家后时时刻刻想着怎么洗白自己的身份,可惜到死也没能如愿,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了,读完这本书心里有些郁闷,杜月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到后来坐下弟子好几千,分散到全国各个行业,难道就没有加入共产党的弟子?如果说他身边有个得力的弟子是共产党也许他的结局又不一样,可是转念一想,他与早期的蒋介石、戴笠等国名党领袖人物都有交情,与共产党接触也是蒋介石执政时,也许他当时心里一直认为国民党才是正统,共产党刚开始只是在城市周围或者深山老林里活动,他觉得跟他的帮派性质都一样,成不了什么气候,书里没有说,我自己认为他把当时的共产党比作了梁山草寇,最后被朝廷诏安后土奔瓦解,所以杜月笙支持国民党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过,对蒋介石也是唯命是从,以至于后来发生了汪寿华事件。

文章中对他的感情生活没有太多描述,只是重点讲述了他如何发家如何扩张等等,从对大太太的态度中可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这也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自古英雄爱美人,对于孟小冬他能做到很多年都心心念念,这跟他本人的征服欲也有一定的关系。

他即使生在江湖也对国家的事亲力亲为,出钱出力,他也变相的为新中国做出了贡献,晚年流落香港,共产党派人请他回来,他也没有回来,因为在他心里惧怕共产党,因为他也根本没有了解过关于这个党,我想如果回来了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如果真的回来了他能躲得过文化大革命吗?如果不是跟了国民党他会活的这么短吗?杜月笙一生传奇,可惜的就是站错了队,如果他早年能与共产党人称兄道弟,以他的能力跟智慧来帮助共产党人新中国也许还能早些来到……惋惜!!

………不说太多了,关于杜月笙的传记是值得去一看的!

杜月笙全传读书笔记 第(2)篇

纵观杜月笙的一生,有许多名头光在上海时的鼎盛时期,挂名的就有72个之多。但后人还是喜欢称之为黑道教父。从吃不饱的街头小瘪三到称霸上海后的“闲话一句”,他的人生就是传奇。他的人生哲学中,从人性冷暖悟出的察言观色,广交朋友,仗义疏财,在他最初的发迹史中,给他很大的帮助。他心里始终明白,得心人者得天下,钱财不过只是过手钱,所有的交情都是建立在利益上的。轻利重义,使他在各类朋友中如鱼得水,下有徒众为了舍身卖命,上有达官贵人为他保驾护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样的黑道老大,黑白通吃,文艺文化界都给面子的人物,屈指可数。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关键在于格局。而杜先生的格局就在于做人做事,知人善用,分权管理。虽然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却笼络了一大帮有智谋有能力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不能不说他自身人格魅力影响之大,情商之高。如果他就是一个黑道教父,就是一个传说而已了。在中国的历史中也许没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一个胸怀民族大义,心有百姓的大亨,一个实业家,那么历史肯定就不会忘记他为国家为百姓所做过的种种贡献。功与过,是与非,总会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每一个人的成功不都是偶然,如果杜月笙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也只是能做一个普通人,如果他不是个心思细腻,思维缜密的人,他就不会得到桂生姐的重用,如果他是个悭贪吝啬的人,他就不会有那些通天的关系。如果他不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他就不可能做到上海滩的第一。他的开挂人生,亦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读史使人明智,读传使人知人。大家共勉之,希望都能学以致用,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做自己想做的人,成就想成就的事。

杜月笙全传读书笔记 第(3)篇

这是个有血有肉的乱世枭雄,做人做事值得学习。我比较欣赏的一是他的知恩图报,落难时接济过他的黄文祥,发家后能把黄文祥请到杜公馆做了账房先生,黄文祥去世后又由儿子黄国栋接替了账房一职,黄文祥的两个儿子也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一个善义之举成全了杜月笙 ,成就了自己和后代。二是他的善良和社会责任感,发达后每月对那些贫苦孤老的人发放救济金,数目庞大。每逢上海有赈灾活动时,他不是当主任委员,就是当总干事,担任提调,一直坚持二三十年,实属不易。三是他的为人处事,“别人存钱,我存交情。”杜月笙把这一处世哲学运用的淋漓尽致。四是铁汉柔情,对每个娶进门的女人一视同仁,不分大小。如孟小冬那样一个孤傲的女子能在他病入膏肓之时还愿意嫁给他,也证明了他确实是做到了,哪个女人会拒绝一个理解尊重欣赏呵护自己的男人呢?n五是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全身心支持抗日,蔡廷锴军长动情地说:“35天血战,十九路军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人,这就是杜月笙先生。”n如果不是因抱错大腿遇到一心胸狭窄之人,也许晚景不会那么凄凉吧,死后葬在一个从没有去过的异乡,而没有回到自己精心修建的高桥家乡的华丽祠堂,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