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书笔记(3)篇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在所有中外历史书中,他顶推崇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放在床头,读了不下100遍”。他很喜欢其中这样一句:“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
老实说,奥勒留的思想和帝王的职位是相悖的,他的《沉思录》中有这样一句:“亚历山大、盖乌斯和庞培等人,与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相比算什么呢?” 前者是帝王、军事统帅,后者是哲学家,前者向外索取,需要不断地攻城掠地、不断地建功立业,他得拥有一切才心安。而后者则是向内探求,推崇生活的简朴与思想的丰盛,主张肉体服从于灵魂,顺应自然与万物。
奥勒留是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意,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恬淡寡欲。他们认为国家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该派创始人芝诺说:“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导我们走向道德。”
奥勒留的《沉思录》不像其他哲学书一样晦涩难懂,他写的每一句都是自己的感悟,每一句都容易理解,但要化成读者自己的思想,恐怕真的要读100遍。
下面是我读书时划线的部分内容,个人与之有共鸣——
绝不要去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叹的。
世俗的凡人费尽心思地到处打听并反复询问着九泉之下的事情,或者挖空心思去揣测隔壁邻居们的想法。然而,一个人只要专注于自己心中的神灵并虔心尊奉神灵就可以让自己功德圆满了。
我们应该做一件好事,接着再做,使中间没有空隙,便可享生命之乐。
请不要把你所剩无几的余生浪费在替别人思前想后的事情上。因为,如果你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你自己便失去了能做很多其他事情的机会。就是说,我们去注意别人在做什么事情、为何要这么做、说了什么、想了什么、意欲何为等,都会让我们在探究我们自身支配能力的目标上南辕北辙。
尽量在你说的每一句话中都吐露真诚,这样你可过上心灵幸福的生活,而且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你。
虔诚接受当下的安排,公正地善待身边的人,完善当前的思想技艺,不要让未经筛选之物进入你的思想。
经常想想伊壁鸠鲁说过的话:痛苦并非不堪忍受之物,也不会始终挥之不去。
一定要在你的心中牢记: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多。
只要与宇宙之本性达成一致,那么每一个事物均能功德圆满。
如果要祷告,就祈求神灵赐予你不再畏惧任何事物的力量;或者赐予你不再有贪欲的力量;或者赐予你不再为任何事物痛苦的能力,而不是祈求神灵发生或不发生那些事。
不要因想象整个人生而不安。不要让思想涉及所有可能出现的苦恼……要谨记:将来和过去都无法给你带来痛苦,能给你带来痛苦的就是当下这一时刻。但是,只要你尽量去避免它,这种痛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人的感情越接近于平静,就越接近于力量。内心的痛苦是一个人软弱的特征,而易怒之情绪也是。
不要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论。我时常觉得不可思议: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爱都超过对其他任何人的爱,但觉得别人的看法要比自己的主见更加重要。
啊,宇宙!一切与你和谐的事物,同样与我和谐。任何对你而言不早亦不晚的事物,对我也是符合时宜的。啊,自然!你一年四季所带给我们的物产,都是对于我们的天赐果实。世间万物皆由你衍生而生,由你孕育的万物最终也返还于你。
最后再回到哲学家和帝王谁更幸福的问题上。亚历山大、盖乌斯和庞培等都十分“入世”,他们主张建功立业,主张扩张与占有,无往不胜,辉煌一时,但正如引起温家宝共鸣的那句,“现在他们去哪里了呢”? 他们曾经拥有的东西,又都归于何处了呢?这一生,算是被外物奴役了吗?而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呢,他们不为物役,不为情驱,不为事困,他们到底谁更像“王”呢?
读《沉思录》,会不断想到中国的诸子百家,感觉斯多葛派、奥勒留接近中国的道家,墨家,而为奥勒留不齿的亚历山大、盖乌斯和庞培等,则是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的混合产物,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完全适用于后者的一套理论,而《沉思录》则完全相反。
林语堂有句名言:“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想必林语堂也是认同《沉思录》的那类人。
也许,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我顺乎本性、顺乎自然了吗?
沉思录读书笔记 第(2)篇沉思录是Marcus为斯多葛学派力证的一部作品,也是在哲学学术界受争议的一部作品(记得初三的时候有买过这本书,但现在重新读,更远的经历带来了更广的视角。)一部将小我置身于宇宙之中来看的作品,大致讲的内容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就是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你要把自己放在宇宙的宏观角度来看待你的微观事情,追求冷静、温和而豁达的生活。保持理性,继续活着,活得坦然,与世界和解。要像手艺人培养自己的手艺,比如木匠、鞋匠这样去培养你的性格、品格、为人、处事,把思考看作一种手艺上的训练。直到成为一个好的人。好的人是没有外在标准的,凭着内心的一杆透明秤。继续坚持下去,直到你从中汲取可以化为己用之物,就像胃把所有食物消化并转换成自己的营养一样,也正如大火将被投入其中的一切东西都转化成自身的火焰和光亮一般。这种哲学观 如柏拉图所说:住在城墙围绕的城市里和住在山上牧羊的草棚是一样的。 不必为了不能到达的彼岸而心慌,更不用为了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感到惊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庄子言道,生和死好比昼与夜,两者相连,均为一体。白天过后黑夜自然会来,黑夜过后太阳又会升起。既然这种必然性是无法改变的,为何你还要挣扎或者抗争呢?n
沉思录读书笔记 第(3)篇非常考验耐心的一本书,把对人生伦理和自然社会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典型的斯多葛派哲学,也就是认为世界统一与理性或者神性,满满的客观唯心主义色彩。对于我这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的人来说读起来太煎熬。再加上排版不好翻译一般,所以后面两章略读了。
很多观点本身挺有道理的但是唯心主义式的论证方式实在让我难以接受,况且很多观点在现在已经比较普遍了;很多论点来来回回重复了很多遍,还有一些顺从天命、恬淡寡欲的思想,有种宿命论的感觉非常形而上(无神论者或者不研究西哲的人还是别读了,浪费时间)。作者给我的感觉就像另一个苏格拉底,但是绝对的理性是非常难达到的。
不过如果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对哲学思考到这个程度并有有一些合理的部分(比如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联系是普遍的,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部分…)确实很厉害了,对他人、社会和死亡的态度也是境界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