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3-06 08:40:56 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中短篇小说选)》选录的是歌德的两部中短篇小说。除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有一篇比较轻松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愉快的故事——《一对离奇的邻居孩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中短篇小说选)》是“时光文库”系列之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
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哪个不善怀春。

第一次看这本书已经是十几年前,书里什么内容早已忘的七七八八。唯一记得得便是维持和绿蒂,请原谅我,第一眼以及初读期间,我一直认为是少年维持的烦恼。我当时还在纳闷,什么烦恼?竟然还要维持。哈哈言归正传。就读书来说,吸引我的书要么是书名,要么是作者,要么就是大家推崇备至的书籍。这本书无疑很多人阅读过,使十八世纪早期歌德名声大噪的成名作。纵观歌德整个人生,可以被三件事概括:恋爱,写作,做官。正是这样的兴趣斐然,让歌德创作出大量有关题材的作品。了解完歌德的感情使——订婚女,少妇…可能他是真的喜欢带些个别韵味的lady。现实和联想,唯一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歌德走了出来,并越走越远,而维特的生命却永久的停留在黑夜中那一束亮光绽放的那一刻。

我无法想象这个世界没有了爱,会变成什么样子。一束微弱的光亮不可能照亮无边无际的黑暗。

《维特》所描述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普通阶级人民的压迫和摧残,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苦闷的内心渴望获得解放,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情绪的生活状态。而维特就是这个时期德国的觉醒青年,他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让他充满了攻击性,但是斗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觉力不从心,这种矛盾深深的折磨看他,让他的情绪从激愤、焦虑逐渐转变为忧郁和苦恼,直至最后感到绝望,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丑恶腐朽的社会做了彻底的决裂。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维特》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

我们应该惭愧,我们只活在自己的只言片语中,我们都爱自己,胜于爱爱情。

我也是去年才突然觉察到,爱不是强求,不是为难,不是解脱,不是四目相对时的无可奈何。而是心之取悦后的成全,是泪也成空后的谆谆祝福,是背道而驰渐远后的释怀。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书名可以说是很早以前就深埋在我的脑海里了,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去看看,只知道是青少年的优秀读物,但却不知道书里面到底是说什么的,读一小半时也就知道了这是个讲少年维特暗恋一个优秀的待嫁姑娘绿蒂的故事,真心没想到,一直以为是青少年的读物应该是讲一些少年成长中的烦恼的,因此也让我大开眼界的了解了东西方人的差异所在。不过读完后确实知道他的魅力所在,不愧是国家大力推荐的优秀书籍,里面的好多道理都意在引导青少年们的正确思想行为,不过结局有点悲观,维特在万分痛苦的情况下选择了轻生,这也同样知道了维特是真心爱绿蒂爱到了极致了,可惜我过了那种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年纪,没有他的那种痛不欲生的体会,估计此生也不会有机会去遇到一个这样能让我也爱到骨子里的人了。维特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了美好爱情的滋润,同时他也是不幸的,遇到她迟了一步,在世俗的社会里没法去与爱的人在一起长相厮守。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我并不认同他的做法,我觉得他太狭隘了,眼里只看到爱情,其他的都不管不顾了,他死的洒脱,确从没想过他给他最爱的人及家人也带去了多少痛苦和折磨,这个世界努力的活着远比死难得多。没有了爱情,他完全可以寄情于其他,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国家人民做贡献,可他确从没有想过这些,工作中不如意还时时抱怨,将自己不好的情绪带到其他事中,完全只是个只看得见小爱,没有大爱的微小人物。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应该积极向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报效国家和社会,成为真正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才是正事。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大家可以再读读。我最近又读,很好,元气淋漓。

文学要有读者,宿命的是,文学很难得到够格的读者。当时多少少年读《维特》后都自杀,这种读者我不要。至少不提倡这种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任何作者,很难看穿读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界上最光辉的警句:一,想到了;二,说出来了;三,讲得那么美妙),我说:作家不仁,以读者为刍狗。

这样天地才能大,这样才能有伟大的读者来。最好读者也不仁——作者不仁,读者不仁,如此,“仁”来了。

歌德写《少年维特》时,很高兴,二十五岁,正是心智最旺盛时。“写得其时”,是他的福气(我写过:老得很早,青春消逝得很迟,是艺术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