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这部作品写了北京金家十四个子女的故事,也写了作者自己。它是由九个既相关又游离的故事,像编辫子一样,捋出了老北京一个世家的历史及其子女的命运历程。作者用《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的作品为文章小节标题。有序就是第一章。有后记就是最后一章。共十一章。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第一句写的是:像西太后的大格格没有什么其他的喜好,就是爱唱戏。她的青衣真是唱得绝妙极了,戏痴。 第二个写的是:顺福与老二舜镈、老三舜錤和老四舜镗,他们在几十年中特别文革中错综复杂的故事。 第三句写的是:舜镅一在姐妹中排行老二,与三哥舜錤同属第二个母亲所生,人称金二格格的是也。二格格是姐妹中长得最美的一个,深得父亲宠爱。她是王母娘娘身后撑伞的玉女下凡,美极了。舜镅当初死心塌地地要嫁沈瑞方,一场爱情悲剧拉开序幕,她有了爱情,失去了亲情。时代变迁,舜镅的儿子沈继祖与舜其的儿子金昶相比却更有着金家子孙的派头。往事无迹,聚散匆匆,泪眼将描易,愁肠写出难。 第四句(章)写的是:舅爷及舅太太、舅姨太太及他养子宝力格的故事。名叫赫尔札布的舅爷,也就是我祖母的亲弟弟,蒙古科喇奉沁右旗的第八代亲王,被封札萨克多罗亲王。舅爷去世时除了留下福晋毕荥以外,还留下了侧福晋狼伊雁,这福晋与侧福晋,就是我的舅太太和舅姨太太了。 第五句(章)写的是:是金家的七个女孩儿之一,勤奋聪颖,曾留学于国外,获得过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参与过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和故宫角楼、天安门城楼、旧东直门的修缮设计,是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也是我们十四个兄弟姐妹中最有出息的一个我的四姐四格格金舜镡。她与廖世基做为知己的故事。廖先生忘记吃过饭、忘记回家路,却忘不了修葺古建筑的事,令人感动。 第六句(章)写的是:早逝的五哥及五哥的儿子金瑞上山下乡返城的一系列人世沧桑的故事。 第七句(章)写的是老姐夫完颜泰那出世的曲折的人生故事。 第八句(章)写的是:顺针一舜针,谢家的六儿一我的六哥。那精致的水绿滚边缎旗袍,那无疾而终的谢娘与父亲的爱情。 第九句(章)写的是:儒雅古典的七哥舜铨。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活,总是无法完美呈现。人会孤独落寞。 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文章写得曲折感人,这源于作者有着亲身的经验。
采桑子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讲述了民国以来一户满清贵胄后裔(金家)的十四个兄妹的故事,故事以第一人称(即金家最小的女儿,金舜铭)叙述自己的兄姊的故事,其中穿插与他们相关其他人物,比如父母,朋友,同事以及他们的子女的经历;“我”虽未专门辟出一章为自己立传,但“我”在说他们/她们的故事的时候,读者已经能大致能将叙述的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从“我”的经历大约也可窥察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叶广芩乃叶赫那拉氏后裔,除了那拉氏家族所产生的嫔妃之外,更有一位著名的词人--- 纳兰性德。此书书名以及章节名皆源自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一词的词牌和词句,作者自云“借其凄婉深沉的寓意”,一方面纪念先人。小说故事性很强,捧起书就有点放不下;金家兄弟七人,姊妹七人的运命难免让读者为之挂心。加之作品时间跨度较大,从民国初年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世纪末;眼瞅着一个个贵胄公子小姐或成为国民党军统高管,或成为古建专家,或“一事无成”唯一可纪念的大概哥儿三个为抢一个女人导致弟兄反目的旧事,也更有共产当妹妹死在国民党哥哥手中… 在这所有的故事中,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大格格金顺锦与琴师董戈的故事。我不懂京戏,不过读着这些关于京剧和票友的故事觉得有点味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不懂,所以故事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京剧的信息就在门外汉的懵懂之间散发魅力;而大格格与琴师董戈的为“戏”而痴的境界,竟叫人有几分神往;而在此之后的故事,比如老五扮乞儿,与妓女生下金瑞;老二,老三,老四因黄四咪反目,文革中互相揭发,老二自缢身亡;改革开放后老三成为唯利是图的文物鉴定专家,贪下老五留下的元枢府瓷碗;父亲与裁缝谢娘的故事…等等故事更让人感慨“人生兴衰,世事无常”..zn
采桑子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好看!这是我唯一一本连休息的间隙几分钟时间都想将之看完的书!n用了叶赫那拉氏出的一位才子的词做了这本书的各章节名,而正好最近也在读纳兰性德的词集,虽然纳兰性德想说的并非此中含义,却也和所讲故事相得益彰,恰如其分。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金家,镶黄旗人,八旗子弟,皇族亲戚。一个大家族,十四个孩子的出生长大到离世,经历了清朝覆灭,民国时期,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从一个拥有高贵血统的皇亲国戚慢慢转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是认命也好还是屈从也好,但骨子里的那种贵族气质还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做派,说话,行事,举手投足都是满清的规矩,语气与气质,仿佛贵族的身份从未消亡过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刻。这也是平常老百姓学不来也学不会的。虽然十四个子女结局各不相同,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看着一大家子的兴亡衰败不免唏嘘不已。这也是大家族的期中一个缩影而已。曲终人散。但也不想其中的京剧,古玩鉴赏,风水,诗画,烧窑,建筑等等等等,都深深吸引着我去了解其中的奥妙,想来自己也未曾好好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之精髓,抛开现在的糟粕,其实它的博大精深,并非一脉相传,而是需要了解各方领域然后融会贯通后才能深刻体会的精华,也许古人是真正意义的聪明与通明,能留给后世这么多精神食粮。只愿我们能好好静下心来了解古代中国,想必才能在喧闹的尘世中做一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