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诀(新修版)读书笔记(3)篇

连城诀n熬夜看书的事情已经很少了。金庸先生故去后读的第一本,颇为震撼,以至于夜不能寐手不释卷,明天的六级考试也没什么鸟所谓了。初写本来想写的是屌丝青年狄云的逆袭,但是随着剧情发展,发现自己甚是浅薄,剧情也不是那种,屌丝逆袭杀他个干干净净的故事。这让整本书都围绕在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当中,狄云从头至尾,也没有用他的神功为自己杀人,都是救人,如此看来让人心头一热,但又一疼。狄云初出江湖是个愣头青,来自农村,没见过世面,更没见过人心险恶。放在咱们现在可以说是屌丝,而且是比较苦逼的那种。金庸的武侠里面男主角,除过韦爵爷,大多呆愣且钟情。狄云受到侮辱,被人算计致残都是因他而起,但这本都不怪他,他本想保持正直而已,但有些时候就是这么难受,不怪他的事情竟有几分怪他愚笨,不懂变通。金庸的小说好看,就在于他能与读者产生共鸣,从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故事,给人以希望。希望自己也能向小说里那样,学会神功,一雪前耻。但这本书里并不是简单的复仇,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揭露,黑暗的,师徒、父子、夫妻、兄弟之情在利益面前什么都不是,这可真让人讨厌啊。但是丁狄患难之交,丁典凌姑娘的旷世爱情,狄云的契约精神,又让人觉得,好像也不是人人都很坏,只不过是大部分人都很操蛋,搞的小部分赤子之心的人过得都不怎么好,只能选择离开他们,自己过自己的,这算是一种悲哀吧。尤其想说血刀老祖,这和尚是该死,坏,但是坏的坦荡,也颇具本事和领导才能,情商极高手腕也狠,这个形象塑造的太好了,花铁杆儿,是大大的怂包,但是就是这种怂人也能成江湖上有名的人物,真是可笑。书里的女子不多 记得就三个 水笙、戚芳和凌小姐。每个人都一样的苦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本是红妆,一如江湖就更不由己了。想起乌合之众里说的,大多数人到了一个群体里,某些不好的东西就会显露,对错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人为财死,但有了钱又能怎么样呢?非得为了大富大贵搞的家破人亡吗?万氏集团已经这么牛逼了,还嫌不够吗?野心究竟多大算是适度,这是个问题。总结来说,书很好,但是看完之后容易被误导,也让人脊背发凉,以后有孩子了,一定要让他建立起相对正确的价值观之后在读这本书,以免太虐,徒增烦恼。
连城诀(新修版)读书笔记 第(2)篇重读的过程中,看到一些朋友觉得这些人物的想法怎么如此反复,游移不定。我倒觉得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反映——内心好像有两个小人儿打架一样,不断的对某事某物某人做拉扯的结论,在不断的认识中试图寻到真相本质。信任的建立,亲密的崩塌,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不断的“切磋”(或者“不切磋”)中慢慢变化的。例如,狄云和戚芳;丁典和凌霜华;狄云和水笙等等。当作家为主人公卸下光环,换之以生活中难免的许多误解,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平凡真实——意念中对某人某物的善念恶念不断切换着。
有些时候我们很难用一个词准确的表达对某个人情感——渴望同样的爱又带着怀疑,恨里又有不愿这样想的不确定——爱恨恩怨总是在纠结中。《连城诀》有很多人物情感的纠结,比如戚芳和狄云,狄云和水笙,水笙和汪啸风,戚芳和万圭……很符合他们的性格和处境中的情绪。
“连城诀”中价值连城的是金佛肚子里的金玉吗?贪恋他们的人罔顾一切,没有了情意良知,最后都悲剧收场。饱受冤屈的狄云最后回到了远离世事纷扰的雪谷,和水笙的圆满也算是作者对主人公的一些怜悯吧。
在金庸的著作里《连城诀》算是“短篇”,却同样十分精彩,有侠肝义胆,也有背信弃义;有憨厚忠实;也有虚伪狡诈。描写了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纠结和变化,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贪恋嗔痴都在其中了。
六神在给新生的推荐书中说,读金庸从射雕入,叫走正门;从连城诀入,叫走旁门。一晚上把它看完吧。它会让你毛骨悚然。上大学了,应该知道人性有时候可以坏成什么样子。
看了一天的我觉得…唔…
不是正统武侠,心机暗算善变穿骨下毒变声活埋吃人砌尸,惊喜的是轻悬疑成分,情感铺垫还欠点劲,细节描写不够精炼,人物变化过于依靠内因,尤其是关键性的打通任督二脉相当陡然,女性形象塑造尚欠丰满。果然是早期作品呢˶´︎`˵
是不是结局一般都这么稍显草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