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
“红玫瑰”王娇蕊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为了嫁的更好自小被家人送去英国读书,但因为在外面玩,玩的名声不太好了于是就顺便的嫁给了士洪。后来她遇到了佟振保,付出了真的感情,但佟振保并不愿意,娇蕊在振保的眼里是没有头脑的尤物,他只是希望从她的身体上得到满足。王娇蕊即使受到了佟振保的抛弃,依然选择了和士洪离婚。后来娇蕊与振保在电车上相遇,此时娇蕊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的女人,她嫁给一个朱姓男子,并且生了孩子,过上了平静安稳的婚姻生活。
“白玫瑰”孟烟鹂,是佟振保的妻子。她是男权文化建构下最理想不过的妻子。但她不能满足佟振保在女色上的追求,所以并没有赢得丈夫的尊重和爱怜,反而受到丈夫的打压。她在佟振保的生活里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她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需求,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退却求得些许的安稳。但她始终得不到丈夫的同情,于是她出轨了,对象是一个卑贱的裁缝。在奸情暴露之后,她变得焦虑,非常不安,她更加卑躬屈膝地顺从丈夫,但是并没有换来丈夫的原谅,反而让自己越陷越深。她始终不能正视自己的需求,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句话是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
写作背景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初恋结束后。小说并没有对“红玫瑰”和“白玫瑰”两种类型的女人做出严格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而只是在很稀松平常的故事发展中揭示出她们自身的生存状态,叙写她们自身的情感体验,并在这些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中显现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想到了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不知道陈奕迅的《红玫瑰》是否来源于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别人的都是好的。
造成这种生存困境的根源,除了两位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男主人公心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的中国,仍然是封建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时代,男权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主导意识。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红玫瑰与白玫瑰一个代表着他的情人王娇蕊,一个代表着他的妻子孟烟鹂,作者的写作背景也是在他和前夫胡兰成断绝关系后所做,也算是借书抒发自己内心对爱情的真实感受,感觉男女之情在他的笔下总是那么凄惨,在我看来,虽有当时所处时代的无奈,但是追其根本却无不体现着当代男女所共有的问题,或许感情之事本就是天性所致,无论所处何时。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确实如此,对于我来说读的时候我会有意的忘记背景,全心的关注到主人公的感情命运趋势,虽受时局牵拌,但我总觉那些只不过是为了体现感情变化所设。所以人世间的爱恋,远比小说里凄凉的多,我们不是在感情问题的现场,就是在去往他的路上。
结语: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红玫瑰与白玫瑰》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不同性格,不同风情的人。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打算,不同的年龄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年少时总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因为骄傲,因为任性,执意的认为会有更配得上自己的人。殊不知,当时做出的决定后来会成为自己心头永远无法言说的痛苦与遗憾。而对于眼前人,逐渐褪去兴趣,觉得乏味。终于容忍不了,选择去外面寻找温存和慰藉,但人都是一样的,作为妻子,也需要感情的温暖与陪伴。即使是落魄丑陋的小裁缝,也可能成为感情上的救命稻草。而男主在其自私的双标下,发现自己的妻子出轨时,去无法容忍。冷暴力,热暴力相拥袭来,但却没勇气让彼此解脱。这样的婚姻,呜呼哀哉。无论是红玫瑰,抑或白玫瑰,都是男主人生的牺牲品。
《倾城之恋》
共同经历过生死,才有勇气携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