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读书笔记(3)篇

视角新奇,以货币铸造、土地买卖等的角度探讨王权更迭,正应了《货币战争》里那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此外,比起充满阴谋阳谋的官方正史和戏说胡说的民间野史,经济史显然对当下的更有借鉴意义。
不过有一点一定要吐槽
作者应该是学经济的,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历史自然信手拈来,但写历史似乎少了些严谨和缜密。
虽然是通俗读物,但全文无一处原始史料(至多提个史料名称),而且有对历史人物有大量的主观评判(况且仅从经济角度评价人物本身就不够全面),没有足够的考据说明,总是少了点说服力。
比如提到诸葛亮时,
诸葛亮北伐基本靠走—十万军队要走出巴蜀古栈道,诸葛丞相如何支撑? 答:继续铸钱。
太平百钱是一种极其离谱的货币,离谱到根本就不能称其为钱。这种钱重01~1克,不但低于西汉末年的荚钱,甚至低于董卓的无字小钱,是中国历史上质量最差的铜钱之一。也就是说,在“六出祁山”之前,诸葛丞相曾以1∶100的比例抢劫民间财富,惨烈程度就连董卓都望尘莫及
对这段历史,彭信威先生在那部传世的《中国货币史》中给出了一段非常搞笑的评语,思之让人忍俊不禁:也许彭信威先生不愿意相信,一个中国历史上几乎被传为神的人会在货币上大做文章,敛财程度居然与董卓不相上下。还是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中肯:诸葛亮身处孤绝之地,本应偏安一隅;却连年空劳师旅,实在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最多只适合做太平宰相。
综上,这是本不较真的好书。
此书给我印象最深刻之处,在于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自周以降至五代初成,王朝更迭的主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才造成国弱,民贫,官富的格局。为此,作者勾勒出一副财富循环的流程图:从“耕者有其田”、放开经济管制、经济井喷式发展、封建官僚崛起、“官商”兼并土地、小农成为流民、社会财富遭洗劫。伴随着财富的循环,帝国也由初立到辉煌,再从阵痛走向灭亡。这与当下部分书籍中片面强调个人功过,战争胜负对国家兴衰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历史观相比,更为新颖,也更为科学!作者个人金融专业背景,政治家的履历使其看待历史更为宏阔,书籍可读性也更强~~但但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中部分历史观点存有主观性,我想这对于史实比较较真的读者而言,或许会显得难以接受吧,哈哈哈,这也算是此书美中不足之处吧。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书笔记 第(3)篇作者的性格我觉得应该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女人,生活中雷厉风行,文中逻辑分析清楚,有理有据有史记和历史材料依据,最后有对历史文化和时代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推翻这个帝国和朝代往往不是在最黑暗贫困的时候,而是在统治者有点清醒的觉悟在国家慢慢变好的那个时候。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最贫困的时候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有空推翻当朝吗,在经济有点复苏,皇帝意识到经济要发展,农业要起来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也被打开,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才有空想着推翻当朝统治。这本书让你对历史重新审视,对人物的理解和时代对于人物赋予的特征也有个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了解,在本书中描写诸葛亮,刘备,汉武大帝,曹操,都不是我们课本中描写的那样,写史书的那个人有时候有偏驳性,他可能是魏国人,或者蜀国人他就更偏向于这个人的好,而此书从经济学角度,就更全面客观给你看到历史,历史写的这么有吸引力还是值得给四颗星。挺喜欢的,一口气看书的那种,谢谢作者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