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第四卷)新修版读书笔记(3)篇

《笑傲江湖》n一开始十分喜欢令狐冲的豪爽大气、不拘小节、不役于生死的性格,以至于当初读的时候我用李白的“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来形容他。感觉人设开始崩塌是在少室山上营救任盈盈的那一段,真是让我见识了一位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令狐冲,跟小说一开始的机智恍若两人。接着逐渐反感于他一面痴恋着岳灵珊,一面又挑逗着任盈盈。没错我觉得就是挑逗,是言语甚至后来行为上的轻薄。读到后半部分,我一度对令狐冲的情感行为感到十分愤怒。第一️因为我发现按篇幅来讲在还有500页就完结的时候,令狐冲当着任盈盈的面在跟小师妹含情脉脉地舞剑,可笑的是就在几页之前他还跟任盈盈海誓山盟,并大言不惭“在下没什么好处,胜在用情专一”,你是对小师妹专一了,还是对任盈盈专一了?第二️可能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前期对令狐冲的飒踏江湖形成了定向思维,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此洒脱不羁的一个人,怎么能被感情所累呢?理所当然地想,男子汉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怎么能把自己沉溺在求而不得的感情里无法自拔呢?那个仗剑独行执酒狂歌的侠者之魂只残存一缕,剩下的只有多愁善感泪眼涟涟的俗躯一具。第三️偏偏是如此摇摆不定的一个浪(zha)子(nan),凭什么偏偏能得到任盈盈的一片痴心!主角光环亮得简直闪瞎读者的眼!看到有评论说任盈盈对爱人宽容大度、温柔体贴,看着爱人跟小情人含情脉脉也不吃醋,应是人妻典范。我猜跟我一样对比持反对和鄙夷态度的女生应该不在少数。一千个人眼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跟一位男性朋友讨论这部分剧情时,朋友说,天下英雄皆好色,令狐冲对任盈盈还是钟情着的,只不过跟岳灵珊有旧情而已。我觉得不然。充斥着杂质的感情不是钟情,那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放下的深爱也不能被称为旧情,而就是存在于当下的、实实在在的、浓烈得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感情——“在他眼中看出来,这嵩山绝顶的封禅台侧,已成为华山的玉女峰,数千名江湖好汉,不过是一棵棵树木,便只一个他刻骨相思、倾心而恋的意中人”,而对于任盈盈,却只有“感激”、“感动”、“舍了命也不能报答”一类的字眼,二人在其心中地位的孰轻孰重,显而易见。朋友笑我对感情太过敏感,我必须承认自己难有任盈盈那般对待感情的气度和胸襟。后来在岳灵珊被杀之前的那次营救中,令狐冲终于体现出对任盈盈更看重一点,但这除了可以为之后冲盈的感情做一个解释之外,丝毫挽救不了令狐冲那已经碎成渣渣的人设。但是关于令狐冲对待岳不群的态度这个问题,开始也觉得令狐冲太过信任岳不群、太不顾大局,到后来设身处地地想想,即便对方是如此奸恶之徒,即便对方多次想置自己于死地,毕竟三十多年的养育之恩、相处之情,岳不群在令狐冲心中就是父亲,此情可破,此恩难偿,我很能理解令狐冲下不去手杀岳不群。“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刻暂且输给这份“父子”恩情。但是!!!下不去手杀掉归下不去手杀掉,关个牢狱什么的把坏人禁锢起来总是应该的吧!!!居然好不容易捉到岳不群之后不但不让别人伤他还让任盈盈放了他!!!“今日放他,我和他师徒之情已绝。他的剑法我已全盘了然于胸,他胆敢再找上来,我教他决计讨不了好去”——丝毫不考虑放走以后会有多少人丧生在这个人手里吗???甚至在任盈盈让岳不群服食“三尸脑神丹”以牵制他时,“叹了口气,心想盈盈出身魔教,行事果然带着三分邪气”,这是“邪气”吗???引用一句书里的评论——“人贵在于能明辨是非,是非不辨,焉为好汉。此非重情重义,愚忠愚孝罢了”,这里的令狐冲,只剩下迂腐,连最后残存的那一丝侠者之魂也没了。另外,觉得任盈盈人设的一个缺陷是太过害羞,敢爱不敢说,居然是怕怕江湖人嘲笑,甚至还搞了一个伪“相爱相杀”……n书名为“笑傲江湖”,但是“江湖”就是那个江湖,“笑傲”却没有人做到。大概这就是人无完人吧!n“对于郭靖那样舍身赴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侠,在道德上当有更大的肯定。令狐冲不是大侠,是陶潜那样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风清扬是心灰意懒、惭愧懊丧而退隐。令狐冲却是天生的不受羁勒。”——后记n读了后记之后发现,原来是我将令狐冲定位错了,应为隐士,不是大侠……n
笑傲江湖(第四卷)新修版读书笔记 第(2)篇看完后记,又翻出序言看了一遍。权与利的斗争在第一卷和最终卷最为突出。开篇刘正风在江湖上声望正高时金盆洗手,表面上是由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交情引发了杀身之祸,实际上是左冷禅吞并各大门派的野心引发的斩草除根之举。到最终卷,权利的争夺者相互残害,相继殒命。不同的是,上一辈是“名门正派”和“魔教”的博弈,而这一辈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金老写《笑傲江湖》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展开之际。放权派和造反派为了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人性的卑污集中体现出来。群体无意识。善与恶,并不体现在群体中,而在于个体。金老写武侠,其中的角色在任何群体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个人。道士、和尚、尼姑、各大门派人,或是为江湖人所不齿的魔教中人,未必全是好或全是不好。被浪潮推着走,还是驾驭浪潮?这就看个人如何作为了。善恶边际的建立往往容易使人思维固化。对比林平之和令狐冲,其实一开始,两人的善恶边际都是非常清晰的,立场和底线很坚定。毕竟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引导他们向善。区别在于,令狐冲由于天性不受羁勒,能够突破原有的立场,所以到最后会感觉他有点“墙头草两边倒。”但是基本的底线他能够坚守。比如当冲虚道长建议他撒谎诱骗任我行时,他一口回绝了。他可以真刀真剑和敌人对抗,但绝不来阴的,欺骗对方。而林平之太拘泥于传统礼教,时刻铭记君子的操守。而时刻压抑内心真实感受的后果是:别人泼在自己身上的脏水,对自己的轻视、利用,以及灭门之故,全部化作了满腔的怒火和仇恨,一切的欲望都变成了练好辟邪剑谱,把这个世界对他的恶意通通消灭。作为一把复仇工具,他成功了。代价是毁了这世上唯一真心爱他的岳灵珊,也毁掉了他自己。小林的结局挺令人唏嘘的。当令狐冲有娇妻相伴,琴瑟和鸣之时,他却将永远被关在阴冷的山洞里。简直比死还可怕。令狐冲和任盈盈是一类人。他们都向往着自由,厌恶权与利,走到一起是必然。然而小说最后一段,令狐冲发觉两人在一起后,真正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做不到了。随后他又悟到:毕竟佛家讲求涅槃,首先得做到无欲无求,这才能无拘无束。但人生在世,要吃饭,要穿衣,要顾到别人,岂能当真无欲无求?涅槃是‘无为境界’,我们做人是‘有为境界’。在有为境界中,只要没有不当的欲求,就不会受不当的束缚,那便是逍遥自在了。仪琳的爱也许才能让令狐冲真的自由吧。第一卷描写仪琳和令狐冲的情节最多,真是可爱又温馨。不过就像仪琳从来没想过能和令狐冲在一起一样,我也从没报过他们可能会在一起的希望。也就自然没什么失望的了。仪琳贵在单纯和自知。因为她有她的使命,就算是动心,也不可能改变自己(还俗)去迎合对方。其实仪琳挺幸福的,父母都在身边守护。小时候看电视剧,隐约记得有个哑婆婆,是仪琳的母亲。再看书,真觉得是活宝。居然因为吃醋,能生气躲起来十多年。还好夫妻俩最终团聚了。其实蛮值得敬佩的,在这十多年里,两人依旧初心不变,爱着对方。这一家人也没什么不当的欲望,这个结局是最好不过的了。因此我总结,幸福生活的关键在于:要驾驭生活的浪潮,而不要被浪潮推着走。
笑傲江湖(第四卷)新修版读书笔记 第(3)篇金庸之《后记》有言,此有意隐射文革,故这《笑傲江湖》在作者用意之下,在展现了一幅诡谲波折的江湖纷争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
而这场政治斗争中活下来的人物,非左即右,非黑即白。如果你想站在中间,可以,那么你会被它逼得退无可退,最后所站在中间的,都是死人。刘正风曲洋是于此,江南四友是于此,并且个人觉得令狐冲任盈盈也是于此。(有人问莫大不是没死吗?不,他在那些“政治人物”的眼中已经死了,并且,他所付出的代价是——从此消失)此篇结局,或许存在着金庸先生的一念之仁,因为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任我行猝然而去的事情是巧合,但若真有巧合,那么,下一任帮主定会接过其手中的大旗,行其遗志。
主权派与造反派和好,不存在的。
所以,现实中的令狐冲根本活不到那时候,而且死后还要背上骂名。要是侥幸活到了,呵呵,最后也只会战死恒山。
那么剩下的好人与坏人呢?其实好人与坏人的划分其实并不明显,不然请问,向问天是好人还是坏人?租千秋等那群江湖豪杰呢?所以,在我脑子里给里面人物划分的界限是:“君子”与“小人”。
此中人物性格读者应有自己的见解,为免作附赘悬庞,固此不强加分析。只以读者的眼光看人物的结局,如宁中则,岳灵珊,岳不群,林平之,左冷禅,东方不败,任我行……这些都是构成小说情节的主要人物,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但最后大都同一个结局——不得好死。
那么君子也死了,小人也死了,谁活了?
令狐冲!
又问:先说其死,又言其活,岂非两相抵牾?
我想,这可能也是金庸把结局写成这样的原因。因为正是有令狐冲这样的人,在死了千万个令狐冲之后,当狂热的政治漩涡褪化之后,又会有一个令狐冲站出来。
于此,新的“江湖”才会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