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人的十年读书笔记(3)篇

被偷走的时光——无人偿还
历史课本给我留下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记忆,只剩,1966年开始,1976年结束,十年。当时觉得那就是遥不可见的历史,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一个篇章,都道沉重,却也不过一页纸的份量。仔细琢磨,明明是祖辈经历过、父辈儿时之事,却未能像神话故事一样被口口相传,也未能像历史典故一样被拿来教诲后人。时有提及,也都一带而过,像是故意忘记,痛苦的不愿想起。这让我想起了读《一百个人的十年》的初衷,我在读完《1984》后,有种强烈的想要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情欲望。因为在阅读过程中,《1984》的故事情节与我脑海中的十年大革命遥相呼应。麻木、残暴的同类,弱小、无助的同类,历史被掩埋,事实被扭曲,思想被禁锢,响亮亮的口号,灰扑扑的生活。近日读的《那不勒斯的萤火》中有一段话,很适合作为我读完《一百个人的十年》的感悟,“我们生活在一片丛林里,这里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永远是坏人占上风,尽管他们只是少数,因为邪恶就像唾液一样把我们所有人都黏在一起,无论对谁都一样。我们被一群疯子包围,甚至在你还来不及打开鸟笼,对鸟儿说‘走吧’的时候,就立刻会有人抓住你的肩膀把你和鸟儿一起关回笼子里去了。”n1976年至今已过去43年,在历史钟盘里,不过是秒针的一格,但那段时光沉封的落了灰,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过程,只记得始末。冯骥才先生试图用一百个普通人的经历,尽可能的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从受害者到施害者,从普通人中寻找关于那段历史的记忆。曾经,我偏执的以为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红卫兵是绝对的坏人,文化大革命也是一场闹剧。读完《一百个人的十年》后,虽然对文化大革命仍然未有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但也不像当初那样偏执。革命的初衷是积极的,但在革命中存在的一部份人的私心、私利,将人性最自私、贪欲、怯懦、嫉妒、虚荣的弱点无限放大,利用人性中的忠诚、勇敢、纯朴、无私、诚实的优点,满足着一己私欲。这是一场人性被无限放大到极致引发的极端事故,红卫兵们像是被蒙住眼的马群,牵哪儿跑哪儿,所过之处,一片狼藉,冤魂累累,无不痛恨。从那十年走过来的人们,一身伤痕,满心疮痍,时间回不去,人生不重来;从那十年没走过来的人们,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缕叹息。那段被偷走的时光,无人偿还。随风摆动的芦苇,应声而起的犬吠。今儿又刮了阵什么风,你迷失了吗!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书笔记 第(2)篇2018阅读计划n10.《一百个人的十年》n今天终于把这本书读完,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两个月,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沉重,每看完一篇我都觉着我似乎离那十年又近了一点。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向我的奶奶和姥姥姥爷询问过那十年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万幸的是,尽管那十年很黑暗,但乌云并没有笼罩在我家屋顶。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曾希望我的祖辈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让我炫耀,可是现在我只觉得生活还是平淡如水一些好。这是一段惨痛得令人抗拒的历史,可是我们不能回避,逃避了,伤疤始终是伤疤,只有正视它,伤疤才会变成记性,深深嵌在脑子里。感谢冯老将这十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所有人都绝口不提的状况下,他的勇气让我敬佩,他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这本书感触太多,我不会讲出来,因为沉重,因为惋惜,也因为责任。
一百个人的十年读书笔记 第(3)篇如作者所言,书中更多的是心理经历的描写,二十多人的十年,有红卫兵,有逍遥派,有右派,有反动派,是目前看过视角最全面的文革纪实。
阅读过程也是五味杂陈,最终化为对经历文革灾难的前辈们的敬意。
“活下去,像畜生一样活下去”
这是他们的共同信仰,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见证了生活的荒谬怪诞,还能不折不挠向着明天前进。
读完此书,没有了一腔怒火,文革已然成了历史,如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表达的希望,『中国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经历了文革,我们要从中学习的是经验教训,以免再犯』
好好生活,没有什么过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