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读书笔记(3)篇

村上春树丨挪威没有森林,只有红玫瑰和白玫瑰
在我读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直子是一束白玫瑰,那,绿子就是一束红玫瑰。
我一直不确定,应该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才能配得起《挪威的森林》。
但,却能确定,村上春树肯定是个“骗子”。他说,他不是一个天才,走上写作这条路,完全是感应到类似“天启”的召唤,只是看到深宫球场里,希尔顿击打出一记漂亮的左外场击球,所以,村上决定当一名作家。
看了这本书,我深切的感受到,村上明明就是一个驾驭文字的天才。动动手指,就能点缀出这么耐人寻味的故事,直击人心。
十年
十年前,我怀着好奇心去读《挪威的森林》,因为我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小黄文。
十年后,我怀着好奇心去读《挪威的森林》,因为我想知道,浩然正气的村上春树,是如何写出这么一本阴郁的书的。
如果是在十年前或者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会这么总结这本书:这本书利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年轻一代空虚、无聊、寂寞、滥交、酗酒的生活状态,全文弥漫着阴郁、冷漠、悲观的感情色彩,通过对永泽、初美等精英阶层,绿子等中产阶层和渡边等大众阶层的逐一分析,反衬了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缺失和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不断碰撞,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病态,全文渗透着作者对整个社会的痛心和反思,是不可多得的上佳之作。
好啦,以上。
实在编不下去了。
但是。简单一些,我宁愿单纯地认为这就是一篇关于爱情和生死的小说,在这个小说里,最难懂的是人心,看不透的是眼睛,一眼望穿的是生死。
人心
直子爱不爱渡边?
不爱。直子和渡边就像两只刺猬,抱团取暖,靠的太近,却伤害了彼此,似有千条线,彼此牵引,却终究是床前的明月和镜中的黄花,可观却不可得。
或许对于渡边来说,直子更多的是在脑海中塑造的完美,一种乐意去保护的冲动,一种若有若无的依恋。或许就像在阿美寮里,渡边夜半梦醒时,遇到的似梦似幻的场景一样:他看到直子一个人坐在窗台前,窗外如玉般柔弱的月华,轻抚进来,笼罩在直子的身上,仿佛凭空生出一层薄薄的、朦胧的雾气,身后折射出一道长长的灰白色的影子,她抱着膝盖,额头轻靠在膝头,一枚蝴蝶的发卡拢起头发,翩翩欲飞。
其实渡边都懂的,37岁的渡边,在无比怀念直子的时候,却悲伤难以自禁,因为他知道:“直子从来没有爱过我。”
渡边爱不爱绿子?
爱。其实,爱是一个虚化的概念,没有边界也没有内核,但具象在生活里,就是不可或缺,缺了谁,就像缺了心的一角。从绿子留给渡边的那封信开始,她就开始占据他心的一角,像油漆的印渍,一点一点渗透,她浓郁、灿烂、真挚、敢爱敢恨,而最重要的是,她,真实。
就如同渡边在写给玲子的信里写的:“在直子身上,我感受到的是娴静典雅而澄澈莹洁的爱,而绿子则截然相反-她是站立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动,在摇撼我的身心。”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其实爱与不爱,也并没有那么重要,有时候,遗憾,即美。
眼眸
这本书里,对眼睛的描写非常有特点。
直子的眼睛:瞳仁的深处,黑漆漆、浓重重的液体旋转出不可思议的图形。
绿子的眼睛: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或笑或恼,或惊讶或气馁。
我想,无论是谁,凝视过这样的眸子,都会深陷其中吧。
生死
木月这个角色,很有意思,着墨不多,却牵动着整个故事的推动,或许就是木月的死才牵出了直子本来隐藏的很好的抑郁,而走上了她的姐姐一样的路,而且,他让渡边明白了,死与生不是分割的,而是时刻相伴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所有人在我生命里行色匆匆,所有人又离我而去。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沉闷、阴暗、抑郁,和歇斯底里。
但也感觉到了。
草的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犬的吠声,和心的静谧。
你喜欢我吗?
我最最喜欢你了!
有多喜欢?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正一个人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
-END-
挪威的森林 读书笔记 第(2)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 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争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玲子语)
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不管拥有怎样的哲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绿子:“我的发型可爱吗?”
渡边:“好得不得了。”
绿子:“有多好?”
渡边:“好到全世界森林里的树统统倒在地上!”
绿子:“你有多喜欢我?”
渡边:“喜欢到全世界森林里的老虎都融化成黄油!”
不要因为寂寞随便牵手,然后依赖上,人自由自在多好,纵使漂泊,那种经历也好过牢狱般的生活,所以我刻意不让自己对网络太依赖,对失去的人也保持淡然的态度,数千个擦肩而过中,你给谁机会谁就和你有缘分,纵没有甲,也会有乙。挪威的森林 读书笔记 第(3)篇
《挪》即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
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那是渡边20岁左右的青春,是渡边经历了无尽的失落与再生的故事。在20岁左右,渡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热情纯真的木月,温柔漂亮的直子,娴静理智幽默善良近乎完美的初美,,品学兼优的直子姐姐,不无迂腐的敢死队,聪明圆滑放荡不羁的永泽,美丽洒脱真实的绿子,善解人意的玲子,以及坦诚、向往纯真的“我”。
小说以“献给许许多多的忌日”为主题,出场的人物一个个死去,写出了死给生者留下的只有通过死才能够学到和体会的东西。通过木月的死得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通过直子的死明白了“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扎出来,并从中领悟某些哲理”。正如村上所说“所谓的成长恰恰就是怎么回事”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
连带与孤独,开朗与感伤,追求与失落,坚定与彷徨,充实与寂寞,纯情与放荡,无奈与救赎,忏悔与迷惘,这些青春的元素贯穿其中,从而构成了刻骨铭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