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套装共2册)读书笔记(3)篇

说话之道需修炼
先聊自己在人际交往上是怎么一个人吧。
对于陌生的人,没办法一下子找不到共同交流的兴趣点,所以情景常流于沉默。当然,如果对方乐于交流,且抛出一个问题可以得到一连串答案的话,交流倒是不难——只要对方说得多,就更容易找到切入点;最烦恼的是遇到略沉默的人,一问下来都是“嗯”、“是”这类无信息的答案,也不主动提出问题,比较容易让双方陷入尴尬,这应该得称为“搭讪”了吧。还有,在人多的客套场合不太爱讲话,不善于活跃气氛,因此大家一般记不住我这个人。最重要的还是,对话应急能力特别差,在辩论的时候常被人说得哑口无言,两眼干瞪,不会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危机。
不过,在同好朋友交往的时候,基于彼此的熟悉,交流则十分舒适。只要彼此的生命有过交集,那可以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偶尔抛出一两句幽默的话,欢愉一下大家,也不是一件难事;听别人的烦恼时,保持一种好奇心,就可以成为“妇女之友”一般的人物。不过,我特别害怕沉默,如果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沉默,我往往会绞尽脑汁来打破它。综上,单纯用“内向”、“外向”来评价我,我觉得都是不全面的。
很久以前,便知道了蔡康永这句话——“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的感受”。他给出的建议是,当你想在聊天中说“我”时,通通改成“你”或“他”。对于这句话,我明白得太深刻了。只要细心观察,当一个人愿意成为你的朋友时,只要你多用一些疑问句,不要急于给出判断或建议,便能听到很多的故事。久而久之下来,大家都觉得你是天大的好朋友,有什么心事都会找你倾诉。不过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如果被大家都当成“垃圾桶”,平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所谓平等交流,就是双方要保持对彼此的好奇心。回过头来看,这样倾斜的关系,确实让我收获很多友情,但同样的,我了解对方往往比对方了解我的多得多。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好奇心,我猜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用心观察周边人的社交,了解他们聊天的话题,各自的表现等等,从而精炼出一些方式方法。例如——
(1)转达赞美可以让三方的关系更好;
(2)说出来的话有时候并不是书面意思,要去反推说话人背后的心理(例如约女孩子,对方拒绝了并说因为要十一点前回家,那么她背后的担忧可能是交通问题、父母担心等等,那么就可以尝试去解决);
(3)把无畏的胜利丢给对方,好辩不是优点;
(4)吃饭初始可以聊一些点菜闹过的笑话,不时望着对方,让对方卸下心防;
(5)遇上对方提出不想接的话题,不必急着抵抗,可以转到其他的话题去;(例如男孩子说,我超级喜欢看足球的;女孩子并没有兴趣,也不必保持沉默,可以问一句“那你一定经常熬夜了”,这样就把足球的话题转到生活化的话题上了)
(6)话题卡住了,不要硬走下去,换了它;
(7)问的问题要具体,先问两三个是非题或选择题,把对方有兴趣聊的范围摸索出来,再用申论题往下问;
(8)聊天要适当提出自己的态度,这样会让别人有印象;
(9)避开地雷(例如对方伴侣、私事等),莫交浅言深。
(10)当被问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形象的方式模糊化回答(例如一年的收入可以住迪拜帆船旅馆一个礼拜);
(11)谈话空挡很重要,留给对方思考的时间;
(12)学会悬疑式说话,当对方没有给你悬疑式反馈,可能你讲得太没意思啦;
(13)讲故事,学新闻记者的方法,把爆点放在前面;
(14)倾听之外,适当重复对方的关键词;
(15)交流不是竞赛,不要抢答;
(16)初次见面要报上自己的名字;
(17)观察对方最渴望的部分(例如客厅摆放的东西之类的,只要东张西望可以看到的东西,都是对方愿意让别人看到的),赞赏她;
(18)如果对方要求你跟他站同一阵线,那就只能让对方尽量宣泄他的不满,但要控制不要忘形地添油加醋;
(19)大家一起玩的时候,离场不要惊动大家;
(20)一个人很难了解另一个人所受的苦,安心聆听,适当给出建议就ok啦;
(21)开口找人帮忙时,要学会大事化小;
(22)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为什么办公室租在这个地段?朋友圈自拍照都是侧脸等),这些都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线索;
(23)招呼客人不要只用钱不用心;
(24)讲话要有感情,这样更容易打动别人;
稍微一总结,竟然有24小点。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观察得到的事情,只是看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以及用不用心去观察罢了。最后提一下,任何说话之道都是方法,但如果不知行合一,所有的方法都是歪门邪道。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套装共2册)读书笔记 第(2)篇说话之道买了实体书,等上架在看一遍。
秋水在推荐这本书时,曾引用了小S的话,“做自己跟没礼貌常常就是一线之间”,很是喜欢这句。
蔡康永不愧是有名的主持,在说方面很有见地,书中观点也是很接地气的,再结合一些小故事,很容易接受,且每节还配有一组小插画,很是可爱。
怎么说,决定你是谁;说对了话,人生节目就由你主持。
如果因为懂得说话交到好朋友,又可让人开心,为什么不呢?
话题卡住怎么办:谈话却卡住的话,其实不必用力挽救,另开一个话题即可。如果在相距的两个小时里面,你有三次让对方开心的笑,那对方应该是不会记得你曾经提过几个无聊的话题的。
说话的爆点不要藏在最后:如果你习惯把爆点藏在故事的后面,可能听你说话的人,熬不了那么久,就纷纷阵亡了。
让对方聊自己,他就会觉得有趣:不要说出“我”字,每次想说“我”字时,都改成“你”或“他”字。你会发现自己,忽然变成一个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让对方畅所欲言、超级上道的人!
讲好笑故事,不讲笑话:讲话幽默的人,就像走路好看的人,你跟她走在一起,会觉得很平常的走路,也是赏心悦事。而讲笑话比较像翻跟头,翻得好不好姑且不论,其实很少人喜欢跟一个没事就翻跟头的人一起走路的。
赞美: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就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就叫社交。
不想交浅言深的话,应该避开的地雷:对方很容易有苦衷的、不方便对不熟的人说的;随访很容易有强硬立场的,谈起来容易起争执的。
听懂就问得到:因为人说话,常常是“语带保留”、或者“话中有话”,你只听字面的意思,就做决定,恐怕机会就跑掉了。
让自己的问题短,对方的回答长: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回答的人越省力,她就越有利契和你聊下去。
尖锐问题也可以营造谈话气氛:适度的挑衅,绝对能让谈话热起来,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被探讨,而不是被一个完全没原则的人敷衍了事点头称是,应付过去。
没兴趣怎么接话:遇上对方提起一个你完全不想接的话题,不必急着要抵抗,而是轻巧的把对方热衷的话题,连接到一个很生活的方向,就行了。
悬疑,让人想听下去:跟朋友转述一件事的时候,每讲几句,就稍稍停一下,看你朋友会不会问“然后呢”“后来呢”如果有这样问,就表示你叙述事情的方法是吸引人的,但如果你停顿一下,你朋友却想都不想,就把话题转去别的地方,那就表示你讲的很没意思。
安慰别人:人真的很难“了解另一个人所受的苦”。如果不能了解,就不要这样说,因为当事人向你倾诉的时候,她只需要你听,也许她也很需要你给她一点建议,但她可能不需要另一个人宣称别人懂她的苦。
如果我们练习,把我们相信的事,和我们说的话,尽量变成一体,那我们对说话谨慎,而倾向成为一个谨慎的人、或者因为主义说话的品味,而靠近有品味的生活、或者,因为训练自己好好倾听别人,而终于变成一个善于站在别人立场想事的人。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要认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较多的力量、比较靠近幸福。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套装共2册)读书笔记 第(3)篇2018/01/02(Wed)n新年看完的第一本书,也是沉寂了半年后写的第一本读后感,之前由于学业的缘故所以每次看完书都没有写读后感,不过新年新气象,趁着新年的钟声,还是继续写读后感。这次读的是第二册,第一册是两年前读完。特意分成两年读就是想看不同时期的自己对同一类型的书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事实证明每个人的阅历和思想真的会升华不一样的读后感。之前由于自己涉世未深,所以很多内容大都当成独立的故事,看子玉和晴天如何为我们上演一出又一出美轮美奂的好戏。但现在读就会把自己很多经历加进去,结合后看自己有哪些需要及时改进以及有哪些需要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不太喜欢在读后感里说太多书中的内容,都在书里如果说太多那还叫读者看什么。总结一下,对于这类工具书,我是建议大家在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后再去读,或者除非在一开始就有很大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