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书笔记(3)篇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记得有多久没捧书阅读过了,以至于隆爷看到我的认真样,竟忍不住会夸赞说好美。依稀记得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叛逆小孩的故事,却也忘了最后的结局作何,再次重读,领悟到更多的是关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见解。
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学概念始源于佛洛依德,却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短短三天的生活描绘便涵盖了整本书的情节,要做到事无巨细的解读内心所思所想是无比艰难的,我难以猜测作者在写此书时,是否有可能把自己折磨成了“精分”患者。毫无疑问,这本书的故事适合做心理学的案例分析,尤其在“问题少年”看来,很容易从中找到同感。
但凡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度过儿童期的人,多少都容易引起敏感多疑、孤傲自僻的性格特征。并没有要评击霍尔顿的意图,只是他身上背负了太多青少年这一类群体易见的“生活障碍”。还记得网上复出的“网红鼻祖”沉珂,哪怕她凭空消失七年,一露面仍是受到众人热捧。为什么?或许只因从她身上能看到比自己扩大无限倍的“伤痛”,也或许是她特立独行的个性释放了本真的自我,所以有人膜拜、有人效仿,只求找到同一种“抒发感”。
霍尔顿在最爱的妹妹老菲比面前吐露到,他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他之外。这个异想天开的梦境最后在结尾得到了应证,毫无疑问,他是满怀开心的。其实,哪来那么多招人厌、讨人嫌的小屁孩,只不过他们善于伪装自己,不轻易吐露心声罢了。更何况哪怕是一个成熟的大人,内心世界里也是会潜藏一颗“少儿心”的,那里承载的,从来都是最简单、最纯粹的梦。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便是最好理解的答案。我能从他无时无刻的胡思乱想中联想到自己,除了在回忆中挥之不去的想念,徒留下最后一丝喘息。喜欢他的“小坏”,更喜欢他深藏的“善心”,希望每一个还在悬崖边徘徊的少年,都能听从内心的呼唤,回归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净土。迷茫只是暂时的,当角色完成转换时,你便是你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书笔记 第(2)篇豆瓣那么多人吐槽,说这是脏话最多的一本书,不知怎么会称为名著。其实书中无非是多了几个“他妈的”“混账”,大概是大家期望太高,读完又失望至极罢。
说实话,我不讨厌主人公霍尔顿,还有一点喜欢他。他几乎不喜欢身边的每一件事,身边人的虚伪、装腔作势、阿谀奉承,他都看在眼里,在心里吐槽和鄙夷。他最喜欢说“我听了简直笑得肚皮疼”,每次看到这儿我都忍俊不禁,还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吐槽比喻,仔细想想又非常可爱。
霍尔顿是不与世俗的。他单纯可爱,容不得一点点虚伪和假装,对所有伪君子都嗤之以鼻,但也因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好像世界都是污浊肮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他不理解,不喜欢,不接受,孤独的反抗和鄙视着。
同时霍尔顿也是胆小懦弱和幼稚的。像所有叛逆的中学生一样,他总以为自己长大了,却对未来看不清又莽撞迷茫。
他迷茫的找不到人生意义,浑浑噩噩,不喜欢任何大道理,独自坚守自己内心的高地,即使不正确也要一如既往的遵循,不愿被束缚和禁锢。
这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啊,在我20岁的年纪,一心闯闯荡荡着模模糊糊的未来,做过许多错事,浪费了许多时间,还一心向往着自由。霍尔顿说“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听起来荒唐又可笑,其实真实又可爱。
作者真的很厉害,对青少年心理的描写可以说非常符合这个年龄阶段本人了[抱拳],服气。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书笔记 第(3)篇差不多也是我高三的经历。18岁的我就是霍尔顿啊。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霍尔顿也许不是真的愤怒,他只是恐惧。他只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把恐惧表达成傲慢。他还热爱小说呢,他还热爱音乐呢,他还热爱小妹妹菲比脸上的笑容呢。最后霍尔顿之所以没有去西部,也许并不是因为软弱,因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买1块钱3斤的土豆,身边还是会有无数喜欢说“很高兴认识你”和“祝你好运”的人。与其到远方去投靠并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发掘生活中那尚可期待的部分——小说音乐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为迷路而停落到自己手心的那一寸时光,等那个注定的失败从铁轨那头驶来时,闭上眼睛,呼拉,干净利落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