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把听书作为导读,是一件风险很大也有可能很惊喜的事。
当时听《原则》说书,差点把这本书听废了,原因是说书人主观干预性过强,而我一贯认为好的价值观引导性必然与“喧嚣”无关。好在自己去读,见解完全和说书观点不同。
《设计中的设计》是通过听书发现的第二本好书,阅读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版本,特地去书店看了的,值得收藏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本,同时,理想国的书,向来是精品。
- “设计”究竟是什么呢?
- 而什么又是“设计中的设计”?
在此,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即使我是设计人员,也恐怕答不好这个议题;更何况班门弄斧对于学习者更应完全杜绝。
来日方长,我还是会收一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
从这本书里,咱们能够感觉到日本精神的很大一个剖面:精细研磨、耐人寻味。
如果在很吵或者心不够静的情境下,我不建议你打开这本书。
原研哉在这本书里传达了极其深入浅出的设计理念,独特而又新锐,小众而又大智,如何饱满的告诉你我为何这样感觉,请等待我的第二遍阅读解译吧。
目前摘录一下书中对于MUJI的一段诠释:
无印良品 • 这样就好
MUJI想要实现的商品品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顾客会对什么样的商品感到满意呢?
至少,它不主张品牌个性突出或具有特定的美学意识。很多品牌都以诱发消费者产生所谓的“这个最好”、“非它不可”的强烈喜好为目的,MUJI的理想却不在此。它想做的,是要带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不是“这个”,而是“这样”。但是“这样”并非是没有对品质的要求。MUJI以尽量把“这样”提高到尽可能高的水准作为努力的目标。
“这个”是对个人意志的果断宣言。当被问到午餐要点什么时,与其说“荞麦面就好”,不如说“我要荞麦面”会让对方心情更好。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人们对衣服、音乐、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明确表示出喜好态度的同时,“个性”也被盲目推崇。所谓的自由价值或许与“这个”所表达的意蕴有相似之处。我并不反对这一说法。我想指出的是:“这个”时常因为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容易与周围发生冲突。人类靠着“这个”这一信念一路向前,到现在已经是到了尽头。消费社会或小众文化靠着“这个”发展至今,也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这就意味着,“这样”中所蕴涵的“抑制”、“让步”、以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智态度应该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或许“这样”比“这个”更接近真正的自由价值。
“这样就好”或许带有少许的不满足,但如果“这样”的层次得到提高,这种小小的不满足也完全可以被渐渐消除。把“这样”提高到一个高层次,是MUJI的愿望。
一言以蔽之,“世界合理价值”(World Rational Value)或许就是一种以理性的态度来利用资源的哲学。
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与人类的未来。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对策。今天的世界到处都是“文明的冲突”,这说明长久以来自由经济所提供的利益追求是有限度的;仅仅是主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与世界共存的。在今后的世界中,关注全局、抑制利己主义的理性精神将会取代小众文化优先的价值观。
诸如“批判性精神与爱心行动”的说法,尽管只是在伦理道德范畴内做出的提议,但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力图在世界的各种关系中取得平衡的温和理性。这样的价值观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那我们的世界是很难继续运转吧!
这种理性已经在现代人的心中开始发挥作用了。MUJI的概念从一开始就包含有对这种理性的诉求。
目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商品形式已经两极分化:一种是以新奇的素材或夸张的造型来强调自身的独特性,以限量生产来标榜品牌的价值,以创造出心甘情地接受其超高价格的忠实消费者为目标;另一种则是在尽可能的范围里降低成本,使用最便宜的素材,竭力简化生产过程,在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加工,竭尽所能地降低价格。
MUJI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它在寻找最合适的素材、加工方式及商品样式的同时,也在“朴素”或“简约”中寻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虽然它也在努力省略掉不必要的生产过程,但对于丰富的素材和新的技术并不完全拒绝。
总之,MUJI的方向不是实现最低的价格,而是以丰富而低廉的成本去实现一个最适合的低价格。
我相信趣味相同的人都认同这样一句话:
Less IS More.
那么,让我们:
“设计你的生活”。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定位是任何人都可以阅读的设计类书籍,果真易读
大概因为看过IDEO的书,所以觉得还好,倒是对日本的民族性审美又敬佩了些。
如原研哉所说,以审美水平高的区域需求做出来的东西,水平低的区域也会接受。再联想最近看到的中国佛像毁容性再上色,破四旧等毁灭时代的文章实在是心痛啊。也是,温饱尚且堪忧,如何捍卫文化呢?我们就先丢干净,然后赤裸地立于世界上,慌乱地从别的地方拉来遮羞布盖上。罢了。
虚无,谦逊,留白,阴翳美学,日本美学的神性一直在,日本对自然的敬畏也一直在。而我们大概在面对皇权与宗教神性地位相争下,文化不自信造成上层阶级的张扬繁复推崇,自我背弃了谦逊的文人美学。而这谦逊在另外的国度却发展出了更为极致的美学。唉。
无印的理念确实是获益良多,个人认为可以看作是在做民族基层审美的改革,提倡更好的品质和相对低的价格。不以品牌或廉价取胜,而以日常的审美高级取胜。让人又反思,若在中国,中国的基层审美改革能催生出什么样的产品和设计呢?由日本的设计史来看,中国大约也快到了那个阶段了。
我们这些穷设计师能做到吗?但愿那个时代快些到来。(希望不要被淘宝和拼多多压着,始终无法从价格的比拼中脱身)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2017年6/50《设计中的设计》,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身边有一个跟设计打交道的小盆友,帮他买这本书而已,百度后发现作者是日本的设计大咖,本着对这个行业的无限好奇,于是跟着作者重新审视何为设计。原研哉一直强调的是,设计就是信息传达,设计是来源于生活的。纵观的现代设计,能成为经典的大都是简单直白的传达主旨。他说,在你还没成为设计大师的时候,你只能用加法思路去证明你的能力,把你能想到的都体现出来,让甲方去做选择题,否则甲方就会觉得你不行。而设计大师是可以直接做减法思路,能用最简单的点线面去传达,这是他用无数的成功案例堆积起来的权威,甲方才能认。对于这一点竟无言以对。我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都是以减法方式在过着,如果能一步达成绝对不多做一步,这才能有我要的效率。但是我也在思考,一直以结果为目的,是否让我错过了路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