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3-25 07:50:08 读书笔记
实用性阅读指南
作者:大岩俊之
牢记每一本书的内容 切实转化成自身能力 ................... ※编辑推荐※ ☆ 每年阅读300本书以上的日本知名讲师,告诉你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二八法则”“艾宾斯曲线”牢牢掌握每一本书中的知识,让你每一次的读书都不再是无用功。 ☆ 书中整理记录了大量作者亲身实践的读书案例和思维导图,如“读书+创业”“读书+资格考试”“读书+提升工作技能”等,用更直观的方式教你带着目的去读书,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内容简介※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这一行为或多或少会带有目的性,有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时为了提升工作能力,有时想要从书中获得灵感,等等。但是,有时候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有了新的灵感和见解,也没有马上付诸行动。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这本书介绍了作者在创业时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他用大量的书和实例讲解自己是如何做笔记、如何牢记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其中更有作者精心总结的实用性读书技巧,能够帮助你提高阅读效率,缩短阅读时间。例如,如何制作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给书中内容创建形象、联系记忆,将书中的关键词整理成故事等。这本书,让你的读书不再只是“读书”。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读了二十年书,到了实际工作中还是被啪啪打脸!

遇到跟客户谈判,整半天没个结果。老板横眉冷对,你不是学过沟通艺术和技巧么?

遇到做项目方案,很多方面没法落地。老板满脸不高兴,你读过的那些项目管理、方案设计怎么没用呢?

遇到头脑风暴,讨论问题,漏洞百出。老板又生气了,上周大家一起读了《系统之美》,怎么讨论问题一点儿都不系统?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读书有用”。

其实,不是读书无用,是读过的书,里面的知识不知道该怎么用。

在困惑中,我一直苦苦寻觅答案,终于等到这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作者是日本的大岩俊之,Role Job法人、研讨会培训指导师。在走向独立创业的路上,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于是开始尝试一年时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他写作了《实用性阅读指南》。

这是一本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书——薄薄的一本,跟我桌上众多图书相比,显得身单力薄。不过翻开一看,立刻吸引了我。至今我已经读第三遍了。

为了最终能够行动,我们该如何读书,又该如何做读书笔记呢?最后,还可以将知识化为行动呢?围绕这条主线,《实用性阅读指南》给出了明确可行的读书和行动路径。

01 为了行动的“读”

在阅读实用类图书(不是虚构类的艺术作品)时,如果缺乏奔着行动去读书的意识,常常会迷失方向。

比如,我自己读《沟通的艺术》,觉得作者太厉害了。可是读完之后呢?就没有之后了。这是缺少行动目的导致的。

按照作者的观点,如果把读书的目的设定得与“行动目标相近一些,就不一样了。

第二遍再读《沟通的艺术》,我学乖了,先想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学会职场沟通,尤其是要搞清楚该领导如何和员工交流。

作者给出的一张表格,能有效帮着我们把阅读实用类图书的目的、行动紧密挂钩。

大家是不是马上发现,这次读书因为有了明确的目的,所以能做到“手到擒来”,同时,我做的读书摘记也紧扣自己的读书目的。

这就是为了行动的读。跟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同,前者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目的,后者或许是为了消闲。通常,打发时光,或者放松心情,获得娱乐,就可以采用后者。

想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不能随心所欲,应当搞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读书。

02 为了行动的“记”

人们往往对博学多识的人赞不绝口,但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博学多识,又能学以致用,该多好!

其实,记住知识不只是为了让人觉得很厉害,更重要的是可以去行动。这才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改变命运的价值所在。

可是,如果我们读了再多的书,就是记不住,即使你很想用起来,也使不上劲啊。

那么,为了强化行动和阅读之间的强关联,我们能不能围绕“行动“这个点去记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分享给我们的读书记忆方法,就是这样的:

1)划线、标记号、注明文字、贴标签、书页折角:阅读时的“行动“

这些方法不仅具体,而且可以让我们迅速识别这本书中的重点。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打破一种困境——读完一本书,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找不出个甲乙丙丁的“干货内容“。这也为下一步整理知识做一个可视化的铺垫。比如我读《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就用了这一招。分别在书中的004页、030页、103页和124页折角,这可以帮助我在记忆和运用本书知识时,很快抓住”我自己的重点“。

2)说出来或写出来:阅读后的行动B

看明白书本内容和讲解给他人听,完全不是一回事。自己若理解,就先教会别人。为了让读书得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要学会先以“意识“(观念)的形式输出。

一位驾驶教练,如果能把驾驶的原理和技术向学员说清楚,那么他指导学员练习也更能得心应手。

读书也是如此,抱着会讲给他人听的想法去读书,才能记住书里的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自己吸收和运用书中知识。

怎样才能找到说出来的机会呢?

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可以成为你说出新知的对象;参加读书会,把读书所得分享出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自行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照样能让你收获一次有效的输出。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担心他人说你显摆,其实只要把握好时机给他人带去“社交好处“就可以了。说白了,你的讲述对人有帮助,人家是不会怪罪你的。

03 可落地执行的“行动”

这部分对我启发最大。

之前读书时,我曾经一度非常苦恼: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付诸行动呢?

其实《实用性阅读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首先,要设立行动目标

这里的行动目标,是从书本中来。也就是读完书,我想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在太重要了!一下子把读的书和接下来的行动联系起来。

比如,我读完《实用性阅读指南》,就应该想想该做些什么。是尝试着做一做一本实用类图书的读书笔记,还是去做一次读书分享会。这样一来,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马上就有机会在行动中落实了。

至于设立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有利于实现,Smart法则就能帮到我们。“Smart”就是具体的、可预见的、可达到的、实际的和有期限的意思。举个例子,创业2年后,收入达到500万日元。这就是大岩俊之的目标。它用具体的数字形式表示出来,是不是很清晰?

其次,明确现在的位置

现实中,我也曾设立过很多目标,可最终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个黄掉。

这是为什么?

看了这一节,我恍然大悟。因为我只有目标,却不清楚自身所处的位置。这好比是想去远方旅行。你想好了目的地,如美国,可是你始终不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里。假设身在加拿大,那么离美国并不遥远,但如果在越南,那就遥远了。

我们离行动目标的距离就是根据目前的位置来确定的。

再次,思考并填补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有时候,我们可能离行动目标有较大距离。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差距吓倒了。

如何填补差距,作者建议大家用百分数来表示,比如目前所在的位置是40%,那么差距就是60%。用书有什么好处呢?就是非常明确和直观。

最重要一点是,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所以不用担心60%那么大的差距。可以设想一下加上10%,也就是努力之后离目标近了10%会是什么样。这儿的10%就是可以实现的行动。例如“下次我要自己做讲师”。再增加10%呢?

我们是不是感觉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最后,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并付诸行动

其实,再远大的目标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

我们可以使用5W1H的问法找到课具体行动的事情,如何时、何地、和谁、怎么做,何时做完等,尽可能多写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以作者大岩俊之列出的为例:

l 将“下次我要自己做讲师!”的宣言群发邮件

l 召集大家确定下次的日程

l 向几个朋友事先讲明自己下次会做讲师这件事

l 请大家帮忙确定安排讲师的顺序

l 关于是否对读书研讨会有兴趣,征求大家意见

l 宣传一下读书研讨会

l 试着让大家决定下次的讲师由谁来担任

l 提前让大家确定好下回讲师的人选,在下次研讨会结束后告诉大家

列出行动方案后,要从中选出最想做的,追问自己“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吗?”这样做是为了使行动更加顺利。

大家发现了,行动目标逐渐被细分成一件件可以被落地执行的事件。这就是作者提出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之所以能实现的原因。

进入行动模式,可以先问问自己一周内可以做什么,同样尽量多写,然后挑选一件第二天就能去做的,付诸行动。

终于发现,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也可以做到!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

我对这句话特别赞同。就连李嘉诚,都一直保持睡前看书半小时的习惯,坚持了几十年。

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怡萍翻译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一书的作者大岩俊之,也曾经效仿成功人士进行阅读,于是在一年里竟然读完了300本书。然而用他的话来讲:“不管我怎么拼命地读,感觉还是完全记不住,读过即忘。”

而作者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研讨会的讲师。“凡是市面上关于创业、研讨会讲师、演讲以及咨询方面的书,我基本都读过了。然而过去很长时间,我最终还是没有成为讲师,更别说创业了。”

最终,本书的作者大岩俊之终于意识到“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知识,但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效果。”他在学习各种速读法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了所有速读法的极限,因此致力于开发普遍适用性的“缓速读书”法,举办了多场演讲。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是作者大岩俊之将自己读书的方法和付诸行动的方法总结,最终,他成为了一名研讨会的自由讲师。

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书本价值的体现。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书不包消遣类的书籍。如果你也不想浪费书,也想通过汲取书中的知识来改变自己,那么你可以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将从如何有效率地读书、如何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如何牢记读到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这四个方面教会你如何才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书中用了32张图/表,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同时还提到了“二八定律”“SMART原则”“艾宾斯遗忘曲线”等作为本书的理论支撑。

对于患有阅读困难证的读者来说,《适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实操手册。

一、有效率地读书

在这个部分,作者大岩俊之指出明确自己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并从序言、目录、后记等寻找出可能达到目的的内容和章节进行重点阅读,然后以输出(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到逼输入的方式,从书中为自己的目的寻找“答案”。

同时,作者还提倡有时间意识和多读。多读跟我们所说的主题阅读类似,通过同时阅读多本同一类型的书,更容易获取不同的信息。

二、边读边做笔记

读书笔记是项必不可缺的工作。

在众多记录读书笔记的方法中,作者最推荐的是“思维导图”法,而且大岩俊之对“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着墨很多。

我们常见的利用便利贴和各种“标记”“划线”“书页折角”等记录方法,书中也有提到。但是有一点我很赞赏,那就是在便签上写上一些关键词,这样看到关键词你就能知道此页讲了什么。

记录完以后关于如何制作读书笔记,作者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中指出有的人会只关注书本的某一部分知识,而有的人想要全面掌握整本书。因此作者针这两种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

但是无论是哪种阅读目的,制作笔记的第一步都是一样的,需要在笔记本上写上基本信息:

•本书书名;

•作者;

•笔记制作日期;

•读书开始日;

•读书终止日。

第一种,只关注部分内容的,制作读书笔记时可以:

1、直接摘录一部分内容

2、做摘要,分项罗列

3、写下自己的感想

第二种,想要全面掌握书的内容的

首先就要掌握整本书的层次构造。找出写着自己想要信息的页码,直接阅读。

接下来按章整理书中信息。

同样的,不同的阅读目的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思维导图。


三、牢记读到的内容

读书笔记制作完成以后,我们就需要牢记书中的内容了。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通过反复阅读读书笔记来达到牢记书中内容的目的。大岩俊之从为什么记不住读过的书到牢记书中的内容都做出了相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记不住书中的内容?作者用“艾宾斯遗忘曲线”来解释了记不住的原因。同时指出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改变遗忘曲线。

为了对抗遗忘,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

但是很少人会重复阅读一本书两三遍,因此作者通过二八定律指出找出书中20%的重点内容进行反复阅读以达到牢记的目的。

对于牢记的方法,作者提供的方法有:带着感情去阅读、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整理成故事来记忆、使用首字来记录文字、创建形象,联系记忆和便利贴记忆法。

四、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大约1/4(40页)的篇幅来阐述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可以说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如何付诸行动呢?

1、从书本上设定行动目标(即读完书后具体想要做些什么)。利用SMART法则,将要做的事情进行量化并设定有效期。

2、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通过人的“五感”去给自己达成目标后的样子进行画像。

3、明确现在的位置(要知道“行动目标”与“现状”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4、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xx%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

5、为了填补差距的具体行动(为了达成10%/2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些什么呢?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完?)。

6、从所写项目中选出一项(最想做的)。

7、将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

8、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

9、将行动告知他人。

10、付诸行动。

就像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想要知道提高阅读效率一样,这本书值得你认真阅读并活用里面介绍的方法。

特别对于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者来说,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非常有用。

实用性阅读指南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我以为读了很多书,却不记得里面说了什么,是因为我忘性大,甚至觉得可能生孩子的时候麻醉打的太多,影响记忆力。读完《实用性阅读指南》才知道,是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去实践,突然有种被人一剑戳中内心的感觉。作者大岩俊之也有过记不住书中内容的痛苦,为此他专门参加了许多阅读读书会,尝试一年读300本以上的书,因为他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于是他认真的研究了有效读书的方法,在学习各种速读法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了速度的极限,并且把这种方式落实到创业中,获得了很多的成就。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我觉得最实用的还是他总结了一些能让你实际行动起来的方法。我们用黄金思维圈的方式来解读如何让读书变的更有用。第一步:Why-思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n当你读一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想清楚了,你才会读的更投入,从而更有收获。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如果遇到一本书不加任何思考的拿起来就读,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读完后就想度过一个舒适的下午一样,一无所获。确定读书的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就能集中火力,找到想知道的信息。在读书目的设定之前想想自己的行动目标,会更有方向感。设定读书目标后,要有时间意识。读书前,看一下开始阅读的时间,你读完一本书要多久?一个月?一周?还是一天或是几个小时?n真正的速读高手,可以在10分钟读完一本书,并且完全理解。你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不是让你10分钟就读完一本书,而是要培养自己的读书时间意识的习惯。制定一本书的具体阅读时间,这样在内容理解、注意力集中和读书速度上都会得到提升。大岩俊之在书中提出:读完后想要记得牢,必须有“输出”。怎么输出呢?如果你有好朋友,就可以叨逼叨跟他说说你的收获和想法;也可以用写下来的方式,让自己记得更牢。这两种方式我都有尝试过,发现还是后一种比较适合我。因为找好朋友说说当时会印象深刻,之后再回忆,还是记不住,只记得当时触动自己情绪的感受了。所以,干脆“写下来”好了。第二步:How-如何更有效率的读书?n不要试图全部理解,丢弃80%的内容,找出重要的20%。本田直之先生在《杠杆阅读术》一书中,曾说“一本书里的重要内容占20%,再从其中抽取80%后,所提炼的要点只占16%。如果是200页的书,就只有32页是关键内容。”n因为要想记住所有内容,很难也没有必要。记住核心精华20%,是为了方便自己记忆,在能够触动你的地方展开手脚:划线、折角、写自己的心得和联想、写关键词、贴彩色标签等等,用尽一切力量对付能触动你的核心精华,展开各种连接。带着感情去阅读。因为我们感叹或惊讶时产生的情绪波动,大脑会记得特别牢。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情感上一发生波动,就记得特别清楚事情。所以别面无表情的读书,放松心情,边读边调动感情,展开与自己经历的各种想象,随时记录自己的情绪,只有打动你的,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第三步:What-将书中内容落实到行动,做些什么?n以终为始,从书中设定目标,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怎么从书中设定目标?在读一本书之前,你自己想过了读这本书的目的,知道自己能收获什么,在读完书之后,就可以根据当初读这本书的目的和收获来写目标了。然后将这些行动目标,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用数字表示出来。如果无法用数字表示,也请尽量将内容写详细。比如说,读完一本关于育儿沟通的书。然后请设定行动目标。比如管理好情绪和每次跟孩子沟通时耐心听孩子说完,这两个目标显然后一个更好实现。在设定目标时,要明白什么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在育儿道路上,妈妈的自我成长就特别的重要,但是没那么紧急,因为只有妈妈的内心力量强大,才会让孩子更勇敢的面对世界,因为妈妈有力量可以接纳他的一切。接着根据按照SMART法则,设定自己的目标。即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预见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实际的)、Time-bound(有期限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被称为SMART法则。因为如果所定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就会逐渐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也没有信心去做好。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吧,越细节越好,状态、神情、心情、五感、身体感受等等做一个头脑风暴,越具体你就会越兴奋,也更有动力去一步步行动。目标和现实之间会有差距,最重要的就是将目标分解并一步步落实的能力。先问问自己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完、何时做完这几个问题,发散思维,想想目前能做的事情。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之后,选出一条最想做的,问问自己“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想清楚之后就可以开始细分小步骤了。到这一步你就正式进入行动模式。你想要的一切只能是你给自己,鼓励自己、支持自己让想法落实到行动。想想接下来这一周能干什么,把行动和想法与这个行业你认识的牛人对标,确定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不需要做些什么,将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人,这样更有仪式感。接着大胆去行动,要知道,大部分人在行动之后都会有好事发生。所以,读书要先确定目标,在读书过程中注重效率,以行动来实践,你会越来越尝到会读书带来的甜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