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读书笔记(3)篇

本书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
主要内容
● 普通大众也需要掌握批判性思维吗?
● 怎样才能具备批判性思维呢?
● 有没有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呢?
书中金句
● 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 通往真相的道路充满了崎岖坎坷,而这些磕磕绊绊,就是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把关键的问题“揪”出来,通过解决问题,搬开千金的绊路石,最后看到真相。
● 身体力行通常比旁观更有趣;做好,比只是简单地做更有趣。如果你开始运用本书所教授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你在听和读中就会体验到自豪感,就像你成功参与物质世界时所体验的自豪感一样。
● 但问题是,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某种观点是谁的,而是它是不是好观点。如果使用本书中的批判性思维来武装自己的话,你能够感觉到一种满足感,即知道为什么某种观点只是一堆废话所产生的满足感。
精华笔记
本书作者尼尔•布朗是一名杰出的经济学教授,他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经常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等众多机构和公司员工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他的这本畅销30年的《学会提问》,正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读物,至今已修订到第10版。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批判性思维,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学会提问》一书将批判性思维分解成三个方面帮助我们理解:
第一,有关键问题意识;
第二,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第三,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意愿。
二、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掌握批判性思维呢?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信息,需要做出判断。这个判断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
广义来说,大到国家决策,小到个人生活,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作者尼尔在书中举例说明的很多话题,包括广告、立法、选举、学校教育、论文写作、个人生活决策等等,无一不是日常生活触及到的事情,这些都与批判性思维息息相关。
批判性思维并非找茬儿、挑刺儿,而是用一种积极而谦逊的态度参与对话,深入理解对方,并且形成自己的结论。尼尔在书中写道:“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别人精心挑选并呈现给你的信息,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你。那么,你是否要成为别人思想的傀儡,决定权在你自己。
三、有没有一些学习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呢?
如果把批判性思维比喻为一张逻辑迷宫,在书中,尼尔提炼了一套完整详实的提问技巧,可以让我们快速找到批判性思维的入口,并顺利地到达出口,沿途需要经过论题、结论、论据、推理过程、证据的效力等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技巧。下面我们就以论文写作这个例子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几个技巧。
1.在论文写作时,首先要找准论题和结论。
简单来说,注意听一听对方话语中的这些关键词,例如,“是什么”“应不应该”“因此”,就可以快速掌握对方的论题和结论了。
2.除了找准论题和结论以外,第三个关键技巧即论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由。
因为,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论据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所谓论据,就是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者逻辑依据。论据加上结论,构成了一个论证过程。如同寻找结论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来找到论据。如,“由于”、“鉴于”、“第一、第二、第三”、“研究显示”等等。有时候一整套论据只用来支撑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又用于支撑另一个结论,论据也可能会由其他论据支撑。
3.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将论证结构图放到更清晰的焦点之下,即准确地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
4.但是,有些观点并不是那么外显,这个时候,你需要明确一下论证的过程,也就是从论据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才能掌握作者真正的立场。
到此为止,你已经在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迷宫里逛了一圈,相信你也对论题、结论、理由、推理过程、证据的效力等,这些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尼尔要为这幅思维地图加一个标注,也就是:警惕且避免二分式思维。持有二分式思维方式的人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情况。比起“应不应该”、“是不是”、“对不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倾向于问“怎么样”。
李开复对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回答是:
1.多问how,也就是如何应用知识;
2.多问why,理解为什么;
3.多问why not,试着去反驳任何一个想法;
4.多和别人交流,理解不同的思维和观点。
可以说,这几个点与作者在书中的论述相当吻合。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读书笔记 第(2)篇1.淘金式思维:
相互作用式,与知识积极互动,而非完全被动接受信息。
2.强批判性思维:
不只对别人,也要对自己;本质上是对观点和信念。
3.评价之前,必须先理清其论题和结论。同时,作者也会暗含某些为得出结论的假设。价值观假设是具有情景性的,确定价值观冲突,有助于评价推理,形成批判性思维。
两种假设——1价值观假设:对于事物的一种绝对的看法,认为某事比另一事重要,so不符时会产生价值观冲突,这些假设通常都是隐藏的,寻找和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价值观假设;2描述性假设:对于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时什么样的想法,没有判断。
4.谬误的种类有:人身攻击谬误、诉诸情感谬误、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偷换概念谬误、诉诸公众谬误等。
5.证据的种类: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及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等,效力不同。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数据没有来源和证据,带有偏见。及平均值所带来的欺骗性。(长尾效应)
6.替代原因
有时原因并不绝对或唯一,考虑其他可能的原因。
有关联时很可能将相关关系当做因果关系。尤其两件紧随前后发生的事,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两者有关系或者前者导致了后者,陷入“事后归因谬误”。
7.是否有重要信息被省略
时空、时间限制;知识不足;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8.能得出哪些合理结论
可能有多个备选结论,采用最合乎情理的。
极力避免二分式思维,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某件事物的是或非,最好在加上一个限定条件。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读书笔记 第(3)篇逻辑老师推荐(5/5)
在我看过的所有逻辑类书籍中,本书是最好的一本。本书框架清晰明了,通过十个关键问题一步步丰富读者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求真(而非求胜)的工具。批判的对象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可以是那些看得见的信息,也可以是那些看不见的信息。比如说价值观假设,比如说被刻意省略的数据,比如说其它可能的结论。
学习批判性思维有什么好处?
好处至少有两点:
①筛选吸收外部信息;
②强化写作和演说的说服力。
两者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就算只能学会其一,也大有裨益。
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
从阅读本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