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3)篇

字数 3823
昨天收到一个学妹发的微信,她说:“姐,我为什么这么遭人厌?上学的时候被同学讨厌,上班了被同事讨厌。我总是小心翼翼,希望被别人喜欢,结果我的讨好换回的是被人嫌弃。现在连我男朋友都讨厌我了,大哭”接着给我发了张截图,她已经被男朋友(可能需要加ex)删除了。
安慰她之后,我推荐了《被讨厌的勇气》给她,这本书通过层层的自我启发,让人找到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毕竟,能够改变自己的唯有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是两位日本人合著的。岸见一郎是哲学家,致力研究并推广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古贺史健是一名擅长写对话体的自由作家,多年来向岸见一郎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并用对话体向我们呈现了这部精彩的作品。不能不提本书中的理论来源,心理学家阿德勒,他与佛洛依德、荣格并列为心理学界的三大巨头。阿德勒经历坎坷,在家排行老三,哥哥似乎做什么都比他优秀,从小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中。幼年时曾两次被车撞,5岁时得肺炎差点死掉。驼背又残疾的阿德勒,家人对他早已放弃,但他自己没有放弃自己,完成了从自卑到卓越的蜕变,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一生,著有《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以对话体的形式,在禅师与青年的对话中,一步步揭开获得人生幸福的真谛。书中的青年就如同正在读书的自己,充满矛盾,困惑与挣扎,禅师每每抛出“反常规”的认知,都像当头棒喝,难以接受。面对人生谎言,拿出接受真相的勇气,不逃避“人生的课题”,与社会和谐共处,有勇气选择过幸福自由的人生。
这篇书评蜻蜓点水般的浅尝即止,想真正体会“受启发的喜悦”,还需要自己品读原书。
谁使你不幸福?
先讲个故事,如有雷同,可能是你。
小A遭遇被劈腿继而失恋后,开始怀疑自己不会再遇到令自己满意的人了。她经常挂着泪陷入关于过去的回忆。虽然知道已经结束了,但还会关注他朋友圈,看他的所有动态,想知道分手后他过的怎么样,有时编辑了一条短信又删除。小A越是这样,就越放不下这段过去的恋情。她以为时间久了一切都会过去,但事情过去大半年,她却越来越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常常在深夜睡不着,内心空虚寂寞,只好爬起来翻出零食一袋接一袋的吃,仿佛这样可以填充她内心的荒芜。那么,是谁造成了小A现在的困境呢?阿德勒说,是她自己。
是的,是小A允许自己紧紧抓住过去不放,让自己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换句话说,是小A选择了要痛苦的生活。这么颠覆认知的话不是我说的,是阿德勒说的。他说我们大家都为了某种目的而活,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行动,这是他的目的论。怎么理解小A要选择痛苦的生活?因为她缺少要让自己幸福的勇气。
让我们用阿德勒的理论一层层分析小A的情况。
1、阿德勒说是小A自己想要痛苦的生活。明明因为人心无法挽回,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才令人痛苦。但阿德勒告诉人们,过去的经历不能决定现在的你,对过去经历的解读才会。两个人一起相处,是需要“共同的时间”,也就是说,谈恋爱时,双方不得不减少“自己的时间”,用来相互陪伴。分手后,自己的时间变多了,如果这时候,把恋爱时失去的时间找回来,用在那些搁浅的计划,或打造更好的自己,以及未完成的心愿上,这样的改变,可以说是分手带来的。
2、你可以去知乎搜索“分手后变得更好”之类的问题,会看到很多回答。我在一个贴吧里看到有个女孩,分手后雅思考了8分(雅思考试满分9分),当别人问她学习经验,她说唯一的原因就是,分手了。好吧,这些分手后变得更好的例子,跟“小A选择过痛苦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她缺少要让自己幸福的勇气。
改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实现那些“想要”的心愿,践行计划,让自己变得更好,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之所以那些“想要”的事情能够拖延到现在,大部分都是因为太难了。相比于这些困难,留在现在的痛苦里反而更容易。也就是说,是小A自己选择过痛苦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会给小A带来什么好处呢?通过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不是我说的,都快写不下去了,还是阿德勒说的)
3、如何通过显示“不幸”让自己获益?这个问题与另一种情况类似,就是自夸。骄傲自大的人,实际是因为自卑。通过自夸,获取周围人的认可,带来一种优越感,存在感。夸耀“不幸”也可以带来同样的效果。如果小A的朋友来安慰她,她只要对朋友说:“你无法体会我的痛苦,尤其是被劈腿的痛苦。”恐怕她的朋友也无话可说,只好小心翼翼的陪伴,怕引起小A更多的痛苦。难道半夜不睡觉,吃零食变胖也是小A的愿望?没错,这也是在显示“不幸”,以此来显示自己是“特别”的存在。那么,小A就只能这样生活下去吗?阿德勒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被讨厌的勇气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孤独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世上只有你一个人,恰恰是因为还有其他人的存在,与其他人的疏远,才使你感到孤独。阿德勒断言,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并将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三大人生课题。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都不希望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委屈自己,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舍弃了真实的自我,也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中给出解决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操作方法很简单,分清是谁的课题。不干涉别的人课题,也不要让别人来干涉你的课题。这样做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完成自己小时候的心愿,强迫孩子学习钢琴、画画等,或者替孩子决定婚恋对象,都是在干涉别人的课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
不让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课题,几乎不可能,除非自己一个人。但这世上不存在“一个人”,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关系,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质”,换句话说,就不是人了。难道在不脱离社会关系的情况下,还可以有“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自由?没错,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不害怕被人讨厌而获得自由!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自由。这里要注意区分,不害怕被人讨厌,不是说要故意惹人讨厌。相比别人怎么看待我,我更关心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趁早”创始人王潇在她的新书《时间看得见》里,说她20岁时后悔的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在20多岁的时候,会听从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意见。尤其是她并不知道这些人提建议的前提条件、认知水平,以及这些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做其实挺傻的。因为他们和自己的认知不同,环境不同,想成为谁的目标不同,那么他们的想法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明白了,最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要成为的这个自己,要走的这条路,最应该拥有什么想法。
那么,不怕被人讨厌,不在意别人评价,不追求他人认可,就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吗?阿德勒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引导之星,这种自由容易使人迷失。
赋予自己幸福的能力
阿德勒所说的引导之星叫做“他者贡献”。说到“他者贡献”,必须先提到“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整体。首先接纳真实的自己,在自我了解并接纳的基础上,信赖他人,由于对他人的无条件信赖并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也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这三方面是一个整体。
自我接纳
这不是“明明自己不行”还虚假的自我肯定说“我可以”,自我接纳是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朝着可以做到的方向努力,真实的面对自己。你不必对自己打鸡血说你可以,你真棒,这是自我肯定。而应该问自己“我知道现在做不到,但如何做才能更好?”这是自我接纳。允许自己有不足,有缺点,然后在这基础上去努力做到更好。
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是对他人无条件的信赖,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是一种横向平等的关系。无条件的信赖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你有选择不与谁做朋友的自由。纵向关系是有高低上下之分的关系。我们的社会,公司组织有等级差异的存在,是一种纵向关系,这里要注意,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并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列举了亲子关系中,不表扬也不批评,但可以鼓励的做法。因为表扬和批评都是上对下的评价,是一种纵向关系语言,容易使人为了获得表扬而迎合他人。而鼓励则能给人自信的力量,把表扬换成真诚的感谢、喜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感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不赞成为他人牺牲自己的人生。“他者贡献”是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体会到我的价值,不是舍弃“我”去讨好他人。拥有这颗引导星,就做什么都可以,不会迷失,即使被人讨厌也可以自由的生活。
你是否决定要过自由幸福的人生?对你而言,能够改变你的,唯有自己。过去的经历不能决定你是谁,对过去经历的诠释才能成为现在的你,此时此刻,你有能力选择让自己幸福,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总结
《被讨厌的勇气》在充满哲理的对话中,使读者经历一场自我启发之旅。在各种疑虑没有澄清之前,震惊于禅师的言论,有时甚至会在心里说简直一派胡言!当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学到如何获得自由,在“他人贡献”的引导星下,充满勇气的幸福生活。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电子书福利:《被讨厌的勇气》PDF扫描版,在“爱上进”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勇气,即可下载。晚了,可能链接就失效啦。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第(2)篇生活的勇气,首要是诚实面对自己。
之前确实不知道阿德勒。本书把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相提并论,告诉我们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
书里谈到阿德勒否定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认为那是“原因论”,而提出“目的论”。大概意思就是,人不能决定过去,但可以改变自己看待过去的方法。决定我们现在的并不是过去的创伤,而是我们想要逃避现实这个“目的”。乍听有点不可思议,细想其实也不是互相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说所谓“目的论”更着重我们的能动性。但,首先发现这个创伤,找到这个原因,才能发现我们情绪和行为的由来和意义。阿德勒的目的论的意义在于,知道了这个原因以后,如何去对症下药。
而这个药方,书里引用了一段著名的祷文:“祈求赐予我平静,来坦然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再赐予我智慧,拥有区分二者的能力。”书中说,我们不缺少得到幸福的能力,只是缺少得到幸福的勇气。而这勇气是什么呢?大概就是诚实直面自己,以及人生课题。这些人生课题被书中概括为人际关系:接纳自己,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接纳自己是我过去两年时时提醒自己的事,我觉得关键是不要有对各类价值的分别心,其实只要存在就都值得。在文中的表述就是不要建立纵向的人际关系,人人不同却平等。自我平凡却也可贵,他者不同却皆平等,这样想的话就能在与人相处中做到不卑不亢。再说他者贡献,之前我确实觉得我们确实是在寻求认可的。看到相关几页先是否定认可,又在说共同体,贡献的时候,我先是觉得这就是一种诡辩,但之后书中又写到,否定认可是否定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而失掉了自己的人生。这点我认同,可是不明白他人贡献难道不是通过付出来追求共同体内的认同吗?如何才能完全不受“认可”的影响而自然地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呢?既然我们是社会属性的人,不可避免把部分别人的认可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吧。
喜欢最后那段比喻,每个人都只是在自己的生命里跳舞,只是跳着,舞动着,而不必去想最终会得到什么掌声。这才是活在当下。叔本华说人追求欲望如同钟摆,欲望满足就无聊,欲望不满足就痛苦。而这个活在当下很能反驳这个钟摆论,就是,使我们人生幸福的不是欲望得以满足的一刹那,而是每一个舞动着的不知欲望不知追求为何物的当下。所以阿德勒所谓的“目的论”,好像和哲学上的目的论没什么关系,因为他是对现实人生的自主给予充分肯定的。
这是2018读完的第一本书,以前看到这些类似心灵鸡汤式的标题就特别反感,特别是现在各种倚着人生教导卖的有毒鸡汤泛滥……好在没有错过这本题目看似鸡汤体,内在言之有物的书,其实和书也不应建立纵向关系,众书不同而平等另外,之前读过一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读得不成体系,所以也没有认真想过他们思想上的问题。看了这本书以后给了我很多启发,发现平常一些困扰的问题原来是受了点弗洛伊德的思想的影响。这么想开卷有益的确有可批驳的地方,如果只是不成体系地读了,书里的名家言论也只是一言堂,凭一己之力很难找出其中纰漏,反而容易陷入其中,也不知何起……
2018,与其祝贺快乐幸福,不如祝贺大家拥有得到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第(3)篇书摘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那么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这部分欠缺,
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节。
行为方面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灯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
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
的光中。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