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是科幻小说黄金时代名气最大的两个作家,风格却相去甚远,在我眼里两位的风格实际上是两个极端。阿西莫夫小说带有十分浓郁通俗小说的特点,设置悬念、层层推进、最后给读者豁然开朗的阅读爽快感。阿西莫夫的文字充斥着一种创世神般的傲慢,他就如创世纪里的上帝一般打造出他心中的科幻宇宙,仿佛宇宙就像他用来点缀故事的装饰品,本质上是形而下的文学。而阅读阿瑟克拉克的作品时会有一种阅读记录文学或哲学著作的生涩感,但与此同时也带有了一种庄重感。他对于未知的宇宙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抱着一种近乎于宗教的虔诚,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克制的冷硬的、形而上的。2001太空漫游应该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叙述者困扰着我们数千年的哲学问题:“我们从何而来?我们要去往何处?”那块神秘的石板也许就是隐喻着我们人类穷尽全力也将无法到达的认知极限,现实不过是宇宙投向我们自身感官的扭曲的幻像。当鲍勃从地球到土星,再跨越星之门穿过万亿光年,最终在遥不可及的真理面前再一次变成婴儿,数百万年人类思想的进步相较于那个无穷远的真理依然是在原地踏步。
2001:太空漫游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非常震撼的科幻作品,篇幅不长,但是被很多科幻大家尊崇,事实上也十分优秀,故事性应该不如三体(虽然还没有看过),不过小说的主干很粗重,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吧。
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五十年前的科幻小说今日读来依然十分让人着迷,读时代入感很强。“太空漫游”——在浩瀚的、比一望无际要夸张亿万倍的一望无际的宇宙空间中穿梭,星辰银河的景观一定能让人万分惊异。因为在月球发现一块石板,而给人提示或许土星存在着智慧生命,于是有了这一趟太空漫游,与哈尔的争斗、处理太空中出现的问题都让人既紧张又有些害怕。
故事结尾不是很明白,想去看看电影这样想象起来会更容易,也会去看《三体》,在科幻的世界里遨游!
2001:太空漫游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身后,都立着30个鬼魂——30:1,正是死去的人和活人的比例。开天辟地以来,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大约总共一千亿。
这是个有趣的数字,因为说巧不巧,我们所在的宇宙,也就是银河系,也大约有一千亿颗星星。因此,每一个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在这个宇宙里都有一颗对应的星星在闪烁。”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星海中和我们的同类,或是我们的主宰相遇。
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能面对这个可能,甚至,有人到今天还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既然我们自己都即将要探索太空了,这样的会面为什么还没有发生?
真的,为什么还没发生呢?针对这个合理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可能的答案。不过,请记住这一点:这纯属虚构。
至于真相,一定更在意料之外——自古皆然。”
——摘自本书首版序 Arthur C.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