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如果我认识以前的你,也不会原谅现在的你
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对白流苏说过:“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这是一种当下很流行的心理决定论,强调原生家庭、过往的经历对于自我塑造的影响。很多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自己的为人处世、情感模式、生活质量简直是父母的翻版,原生家庭是潘多拉盒里的诅咒,在没有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便开启了,从此陷入了走不出的深渊,多少疼痛的挣扎也于事无补。
这种微妙的关系真的是牢不可破吗?并非如此。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追求人生圆满的首要准则——“操之在我”,直白一点,意思是“昨天的我选择了今天的我,命运是由自己把握”。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过“精华版”、各“周年纪念版”等多个版本,畅销全球140个国家,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至今仍是畅销书。在书中,史蒂芬·柯维详细阐述习惯是如何影响个体成功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誉为“思想巨匠”,其思想成就可与卡耐基、德鲁克等人比肩,他写的《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首席执行官》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之一。
到止前为止,盛行的命运的“决定论”中有三类:第一类,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很多方面都是从长辈那里遗传下来的,比如说你爱睡觉,或者爱说谎话,你会认为那是源于你父亲也是如此;第二类,心理决定论,强调个人的境遇是父母种下的因果,比如你认为自己待人比较苛刻,是因为母亲从小对你严格要求,不得出丝毫差错,而长年累积的习惯,也让你习惯了这样要求自己和他人,别人因此对你的不友好与不理解,是父母造成的;第三类是环境决定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计后果的奔赴北上广,宁可住潮湿的地下室,也不愿回三四线城市住宽大明亮的房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一线城市集中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自己在这群人中生活,思想、能力也会跟着升华,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心理。
基因、心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无可厚非,大量的人物传记、历史、电影中得到印证。但史蒂芬·柯维认为,说有很大影响是没错的,但是要说这三种因素对人生起了决定性作用,未免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人们还有一种权利是别人用任何办法都无法剥夺的,那就是选择的自由,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那么应用在具体情景中,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步,用一天的时间,仔细倾听自己心声,它是否常常告诉自己,“你不行”、“你办不到”等类似的否定语式,如果有,一定避免自己提起,要从心理真正的认为,意志自由的,你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对于“操之在我”的观念仍是半信半疑,那么请放下芥蒂,放下对与错的争论,姑且相信它是真的,不要犹豫,直接进行第二步行动。
第二步,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找到一件困绕你的事情,然后确定这件事情的关切范围(与此事相关的问题)和影响范围(在关切范围当中你能够直接或是间接控制的问题)。比如,你一直觉得自己的脾气不好,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在这件事情当中,关切范围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反应、他人的反应、事件的起因、涉及的人员数量,事件发生的地点等,这里面有些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有些是我们不能够控制的。影响范围有:自己的语言、自己内在反应等,这些都在我们能控制或可以间接控制的范围内。那么为了能够控制这件事,你必须要控制那些能够控制的问题。当然在能控制的影响范围内的问题也有很多,应该选择哪一件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骤呢?寻找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在控制脾气这件事情上,你可以重视控制自己的临时反应。临时的反应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是源于潜意识的指挥,但我们可以将这种不受意识的行为加以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下一步行动暂停三秒钟,不要说话,不要有任何行动,唯一要做的就是冷静思考,并在脑子里多模拟可能发生的情景,演练自己在各种情景下所要说的话,欺骗大脑,改变自己的临时反应状态,让大脑形成一个新的习惯的不自觉行为。时刻要记住,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有余地。
第三种,“操之在我”原则试行三十天后,确认影响范围是否发生变化。比如,当你的语言已经不存在攻击性,那么就可以重新划定影响范围,不再重复演练此情景下的语言,如果在影响范围内增加影响因素,刚将整个过程固化下来,如果有新增添项,那么重复第二步。
在历史名人中,海伦·凯勒便是“操之于我”的高手,她曾说: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她在一岁半时突发急性脑充血病,连日是高烧昏迷,醒过来后,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只剩下嘴巴能说话。对于此事,对她来说,需要关切的范围很大:残疾的事实、生存方式、未来的婚姻、生活态度、长相、人际关系、工作内容等等,而她能影响的范围很小:工作内容、生活态度等。她睿智的选择了重视那些她能够影响的问题,选择了自己的工作内容,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选择做作家。她一生却拥有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等多个头衔,所取得的成就,就连一个正常人无法企及。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作为一个残疾人,她本有自怨自艾的权力,也有伸手要钱的借口,但她选择了“操之在我”的自由,接受自己残疾的事实,不过分关注它,清楚自己的影响范围,增大自己的影响,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让自己命运无比绚烂多姿。
史蒂芬·柯维建议,将“操之在我”的观念作为一个生活习惯固化下来,遇到任何事情关注自己本身,都要有着生活主人翁意识,自己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像范柳原一样,将自己的过错推诿给过去或他人。
有人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大碗鸡汤,根本原因在于,它传达的,更多的是一些“命运由自己把握”的观念,而没有将整个成功的过程分解成具体步骤,有板有眼的告诉读者怎么做,需要结合其它方法论的书籍去看。即使如此,这些睿智的观念是有些人寻觅一生都无法得到的,而在此书中,一一呈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我在藏书馆中借阅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大约五百页。 在看到现在的两百页后,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了,所以,我想借此书评的机会深究不再阅的原因。首先,我觉得每个人读一本书,都怀着不一样的目的或心态来读的;我之所以当初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对公关行业和策划类的行业感兴趣,又在网上搜集了相关方面的信息和可参考的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排在了榜首的位置,所以我便决定了解了解和学习学习。当我看到了200多页的时候,发现并没有太多涉及对公关或者说策划的具体改变和具体学习方法(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思维没能理解文中的精华,以致于不能将精华吸收,最终结果就是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许我理想的书籍,是带有极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工具书,然而阅读本书最初的目的或心态就决定了我对整本书的看法,在此我只能说这本书没有完全符合我心中的期望。其次,个人认为本文的结构就是: 习惯- 解释-举例-总结。抛开习惯和举例,剩余两部分内容我觉得都是“鸡汤”(我真的不是带着批判的本意来品本书,仅代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对本书一些疑问 陈述出来罢了。既然这本书能够排到名列前茅的位置,那就说明这本书对大部分人是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不能以特例的我就来判定整本书的标准,还是得大家亲自阅读后在发表意见��) 言归正传,说到心灵鸡汤,自从最近看了《奇葩说》 以后,我对节目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当今的心灵鸡汤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喝”太多。要理智性看待。个人认为,大家阅读心灵鸡汤,很有可能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不愉快或者难题,心理受到了大大小小或轻或重的伤害,急需鸡汤的滋润和补给。那么我的疑问是当你真正遇到问题时,头脑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解决难题的方法,而不是安慰自己的鸡汤吧? 想到这儿,我就开始自相矛盾了,心灵鸡汤的存在必定有存在的理由,而且我们总强调说态度决定一切,思想影响行动,行动决定命运。因此,我不会全盘否定鸡汤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自己或者他人喝了”这碗鸡汤”,到底对你接下来的行动有多大的启发,是否能够使鸡汤的营养成分发挥到作用呢?n最后,就目前我所阅读的部分,我想表达对文中具体内容的看法。 文中确实有很多能够让你思想茅塞顿开的观点,但也不时存在着自相矛盾的论点。还有一个点是每次作者把概念抛出了以后,开始举例说明,这都ok ,那么总结的内容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用论据巧妙地证明论点。而我之前看到的一个例子就是特别“拖沓”,陈述论点,摆出论据,后来结论又是再次剖析论点,我的感受就是没有将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不具有说服力和实际操作性。就像你提出问题(论点)进行实验和操作,最后应该是解决问题并且说明解决方法,而不是再次思考问题,那你的实验(论据)就毫无意义可言。大概就是这样,可能自己阅读本书的目的性太强模糊了双眼和内心,没有发现本文的价值所在。这本书适合放在枕边阅读的书籍,对于把书当作工具书的我来说,文章显得太冗长了。 也许我想要的是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的书籍,难道是我这个想法不够成熟吗?n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习惯一:积极主动。(区分关注圈与影响圈)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把精力放在影响圈,不必关注无法控制的事。习惯二:以终为始。(知行合一)做事先要有想法才去行动,先有设想的能力、看到愿景的能力、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目前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能力。以终为始意味着,每天、每个任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你都要对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即愿景),然后再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它。习惯三:要事第一。别让琐事牵着鼻子走,提升自己管理琐事:重要与紧急,紧急与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急迫)。真正的要事不是紧迫重要,而是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因为把重要的事在不紧迫的时候先处理掉。习惯四:双赢思维。(情感账户)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情感账户,不能老提钱不储备,老储备不提钱(选择适当和值得的人有情感账户的来往)矛盾的冲突是因为双方没有办法去移情。习惯五:知彼解己。聆听从中感受别人,世上最懂别人的是老板。(情商炼成:在你说出一句话之前先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感受一下这句话带给自己的感受,对我情绪的影响是什么,然后再决定我该不该说或怎么说?)n习惯六:统合综效。专题:《第三选择》找出双方的需求然后制定第三选择,分清楚需求与要求,先找需求就会有第三选择,真正会做事的人一定会这个选择,每件事情必定有中间的选择(人建立关系:提防关系,妥协,单向付出,统合综效)n习惯七:不断更新。(磨刀不误砍柴工)人最怕不断更新,永远保持更新,永远不要让自己落伍。信息获取和价值观要永远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