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读书笔记(3)篇

首发于豆瓣本文题目不好,应该换掉。因为本文就要是让大家看懂《且听风吟》啊。但是,因为题目是我写的,所以其实非常好。真的,不必看懂。张无忌学太极拳,“师公,我都忘了。”然后打遍天下。阅读同理。又不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是一本小说,而且是村上春树一鸣惊人的处女作:本书之前他是小酒吧老板,一辈子都不可能拿到诺贝尔奖;本书之后他是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嘛…总之,不要拘泥于招式,把眼光看深一层。好文章和太极拳一样,在意而不在形。当然,形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让我们先拆解一下《且听风吟》。短短7万字,写了4个故事。分别用A、B、C、D命名。A故事:回老家过暑假的大学生男主捡尸,从酒吧扛回失恋妹子,并与之什么都没发生。但经过一系列恋爱养成事件,包括偶遇、牛排、看海,在暑假即将结束之际,男主终于又和妹子同眠共枕,但妹子刚打了胎,还是什么都没发生。然后就没有然后,再回家妹子失联,伊人已去,水自东流。B故事:富二代男配和男主的BL戏。嘻嘻并不是。其实是男配的感情线。追女生而不得,想让男主帮忙、想向男主倾诉,然而都没能落实。男人之间嘛,哪儿那么多婆婆妈妈。为了提振男配士气,两人硬桥硬马的沟通一番,意见相左,无可奈何。C故事:初恋往事。男主和初恋的睡的好好的,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惜初恋患有抑郁症,自杀了。D故事:暗恋故事。高中时代的女同学,暗恋男主。上大学后为了照顾瘫痪的弟弟不得退学回家,在百无聊赖中,通过广播节目向男主表白,然后消失。暗恋者的表白,从来都是点到为止。简单吧。说到底,暑假里18天发生的事,能有多复杂。很复杂。村上春树不愧是戏剧出身,4个故事相互交织,看似无序,但却完美符合三幕结构。第一幕A、B故事露头。A故事有明显的激励事件,是为主线。第二幕游戏时刻引出C、D故事,D故事的灵魂黑夜和A故事的假高潮构成非经典但符合规则的故事中点,然后用C、B、A故事的灵魂黑夜造成急转直下的效果,从而进入第三幕。在此4个故事分别进入高潮,总体而言每个故事都没结束,但给予读者希望。最后,十分满足我审美要求的,在尾声让希望一一破灭。反正我用剧作法分析一遍后跪地不起,一本以“没情节”著称的作品,在情节设计上不知拉我多少条街。自其变者而观之,每个人物都有明显的人物弧光(即人物状态的变化),每个故事都各有主题。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第一页的孤独感笼罩全书,四个故事讲述了同一情感,也就是本书的主题。可以用蔡健雅的歌词概括(同时也是尼采的名言):白天不懂夜的黑。合上书,什么鬼?男主和女主最后怎样了?男配是来打酱油的吗,怎么没恋上女主?到处乱入的哈特菲尔德到底想怎样?你可能完全不知所云。可如果体会到孤独、青春之痒、岁月静好、夏日的湿热、温柔的海风、姑娘头发的香味、渺远的汽笛声、返回故乡的小船和逃离家庭枷锁的奋斗,你就算看懂了《且听风吟》。说到底,文章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所谓才华,不过是表达欲。所谓读书,无非是和作者谈恋爱:“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你好美。”至于哈特菲尔德,简直是天才手笔。我也试着在文章里加入虚构的作家,瞬间把烂俗的故事拉升了几个维度。可以把哈特菲尔德的情节理解成本书的BGM,舒缓的,颓废的,新奇的,类似sweet little hunter。再深入一层,《且听风吟》的四个故事,可以用王国维的境界论分析。人生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秋天来了叶子掉了,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看清了来路,但又有何用呢?良人不归,故国已在关山外。这是C故事:初恋自杀,让男主怀疑人生的意义。死去的女孩永葆青春,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是真实的吗?如果用饱满的热情生活,每一刻都真实而有意义,那么人生也就同时变的虚假而无聊。毕竟,没有谎言也就无所谓实话,没有颓废也就无所谓激昂。很熟悉对不对,《挪威的森林》,直子。人生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结束颓废状态,开始上下求索,但空憔悴,无结果。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我们不光寻找食物,还寻找真理、意义、自然法、理想政体…草履虫想:“居然有人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人类不可理喻。”这是A故事:妹子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男主吃力的翻她这本薄薄的书,却怎么也看不懂。妹子有不幸的家庭,敢爱敢恨的性格,内心的脆弱和外表的硬壳,很像《挪威的森林》绿子。读者内心大喊在一起在一起,也敌不过作者的一笔带过:“那位左手只有四个手指的女孩,我再也未曾见过。”也是B故事:男主和男配都是作者的分身,男主怕一无所有,男配怕一旦失去,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一窥29岁的村上春树。30岁的恐惧迫在眉睫,人生不算好,不算坏,有所得,有所欲,总之一句话:可怕的平庸。作者把写作这件武器赋予男配,而让男主变成庸俗版的自己。不过,不论是男主还是男配,都只是强颜欢笑,拼命收集微不足道的自信,蚍蜉撼大树而已。人生的第三层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处少有人到达的地方。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但是你的出现怎么就那么随机。成功往往来自于无心插柳的神奇,不可追求,不可复制,不可学习,不可言语。只能勉强把D故事算在这一类:对暗恋者而言,表达既是高潮。《真爱至上》的经典桥段,白人暗恋者用聋哑人谈恋爱的方式举牌告白,最后一张写着enough。我爱你,但无关风月。姑娘有男主的电话,为什么不联系他呢?我们可以猜测,也许姑娘有男友啦,也许为了照顾弟弟没时间恋爱,也许不想成为男主的负担,也许只是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几度风雨。不论怎样,D故事都是全篇最温馨的,承载幽默、亲情、感动、奋斗,甚至在高潮处借电台主持人之口说出对全世界的爱。D故事是全书最隐晦的一条线,但愿作者确有此意,埋下一颗种子,期待一片花园。总而言之,文章的写法,我大多数是从村上春树那里学得的。在我平庸的人生,只有写作和撩妹时才有某些闪光点。希望当我暮然回首,火树银花不夜天。最后说一句:好的作家,重要的不是他写出来的东西,而是他没写出来的东西。是以为记
且听风吟读书笔记 第(2)篇回家的高铁上翻开了这本尘封已久却“从未谋面”的书,心里揣着沉重的心事,耳边传来嘈杂的大嗓门的大妈们的嬉嬉闹闹之声,令人好生厌烦就这样。4个小时的车程在漫长的等待中由一声鸣笛作为号角徐徐而行。高中毕业那年初读《挪威的森林》,由于时间久远以至于已经不再回忆的起故事的内容。只记得当时的自己对全书没有太多的赞同,青春的伤感以及明日的未见都被毕业后一腔的激昂所掩盖。如今,青春不在,曾经的执念也丢失在岁月的小溪之间。而当初说不能理解的伤感却已体会大半,甘苦酸甜竟已不能全然道来。…故事倏然的开始,在一个节奏缓慢悠闲的近乎在犯罪的小镇中展开。平凡却不平静,翻滚而来的躁动下隐藏着沉默的孤独。那是肆意妄为的日子,那是完全自我的人格,用冰啤消除着闷热的夏日,用喋喋不休抵抗着孤独的突袭。 现实与记忆的错综接踵,忽明忽灭的记忆碎片藕断丝连。然后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故事结束了。列车却还有半程,书已翻到最后一页。令人猝不及防心生无奈却只能无力承认这就是结局。“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经常走那条同她一起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眼望大海。想哭的时候却偏偏出不来眼泪,每每如此。”多么让人绝望的描述啊,过去的自己到底还是自己嘛?如果是,为何我已记不清那个人的模样,如果不是,那算什么呢?n“谁…你是?”n“解释一下”n“为什么住下?”n“那我为什么身子光光的?”n充满洗发香波味道的青春掩嘴轻笑。“什么时候回东京?”n“冬天还会回来,圣诞节前。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我生日。”n“后会有期。”n冬天回来后,她不在了,再也没有见到过她。我二十九岁,我结婚了,我在东京过活。我躺在列车的座椅上,头倚着窗,耳边又一次传来嘈杂的大妈声,火车好似到终点站了。
且听风吟读书笔记 第(3)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书中前篇交代了本文创作背景,这是村上的处女座。当时开餐馆的他心血来潮报名参加了新人创作大赛,从初稿到再稿,这则短篇小说脱颖而出,斩获大奖。坚定了村上创作的信心,奠定了村上文学的地位。
一百五十多页的薄书没花多久就翻遍了,整体感觉很散很乱。类似大多数短篇小说,欲说还休似的,看得懵懵懂懂。大概了解到了我身边的几个人,除了喝酒就是对话,还有些情感抒发。据说运用了特殊写作技巧,抛开了复杂华丽的辞藻渲染。确实,看村上的小说不感到累。
主人公不乏酒伴和女伴,但没有炽烈的情感牵绊,不远不近的距离,淡淡地维系~缺指女孩来得突兀、处得平淡、去无牵挂……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女友,除了稀里糊涂的上吊情景可怖,没什么可令主人公动容,典型的日式理性和压抑。
身为职业小说家,村上春树认为自己抓住了一些机会,有一些好运。但也许有人不知道,村上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热爱翻译,钻研美国文学;热爱运动,坚持常年跑步。每天4点钟起床,写作4小时;每天跑10公里,一周坚持6天。上午写作,下午翻译。一名三十余年笔耕不辍的作家,一位生活中的修行者,持坚定的意念、惊人的毅力、奋发的斗志,用运动保持体力,以体力促成爱好,并将爱好成就非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