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篇

2019-05-31 13:46:26 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第(1)篇

        “在乞力马扎罗西主峰上,有一具风干冻僵了的雪豹尸体。雪豹在那么高的地方寻找什么,没有人做出过解释。”

        在康科德镇外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有人曾在这里筑起木屋,独居了两年又两个月,让人们为之津津乐道一百多年。批评他的那些人,有人怀疑他实际扮演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纯粹的野蛮人形象,因为他亲笔写下“文明人只不过是经验更丰富和智慧更高的野蛮人而已”;也有人自嘲说你若想如此清高、这般超然,前提是家里要有一座铅笔厂,还要有一个叫做爱默生的朋友。

        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以文学作品而论,不懂得作者的一生生活与环境,便不懂得作品的态度来源。”

        同许多文艺巨匠一样,梭罗英年早逝,生前几乎寂寂无名。他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和土地勘测员,他的作品无人问津,他所爱的人离他而去,他终身未娶……

        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有点儿特立独行的人。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不断扩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世界突然变得喧嚣起来。铁路一直延伸到梭罗的家乡,裹挟着追求财富的人们滚滚向前。

        就在梭罗带着他的反思离开瓦尔登湖三个月后,大洋另一侧,与他年纪相仿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着手起草《共产党宣言》。他们都敏锐意识到了初露一角的社会遽变。那一边,马恩用无比的热情,要从物质层面掀起一场革命;而这一边,梭罗用冷峻的目光,要从内心深处探寻生活本质。

在见面之前,他们分手了。


        “青春就是批判的年华。”

        梭罗质疑那个时代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切。他的质疑绝不是蓄意自我标榜与众不同,而是经过长期独立思考得来的深刻洞见。这洞见完全经得起时间洪流的冲刷,要在很多年后才能为一般人所认识。

        他批评把农夫捆绑在土地上的生计:我见许多年轻的同乡继承了农场、房屋、谷仓、牲畜和各种农具,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些东西得来容易,要摆脱却很难。他想说的可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物质文明成了“魔戒”。人们想从中得到更多幸福、更大自由,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驾驭它,反因自身的永不满足而甘愿世世代代受其奴役。想来也是,多少祖辈不也是把他们此生无望的谋生模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又传递下去。考学、就业、买房、购车、娶妻、生子,就像“放羊为了娶妻,娶妻为了生娃,生娃为了放羊”一样,构成“无理循环数”。大多数的平凡的我们比我们父辈更有成就,早早在而立或者不惑之年就为自己积攒起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但足够用一生来偿付的银行债务。这些年也见到过好多人,一边是深深埋藏的负面情绪,一边又挂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慰藉。据说,人类从苦难中一路走来,基因里自带坚韧的密码。

        他批评人们追求穿衣的新颖时尚:巴黎的猴王戴上游客的帽子,美国所有的猴子都会争相效仿;蛇蜕皮、蝶破蛹时也是如此,却是由内在努力和生长引起的,而衣服不过是我们外表的壳层和尘世的束缚,否则我们将会打着虚假的旗号航行,最终不可避免地要被自己和其他人唾弃。他想说的可能是,动物因为内部成长的关系,破茧成蝶,换羽振翅,是内发的必然;而人类总是本末倒置,虚张声势,不思自我完善,却一心指望从外表上加以掩饰。服饰,对有些人来说,这是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大多数人来说,谁的优越感毋须以此维系呢?要是发现鞋子上有了划痕,多少人这一整天就郁闷得没法好好走路了。套用梭罗的说法,这是鞋子穿了你。有一次同事问我的运动鞋花多少钱买的,我开玩笑说是假的,他立刻愉快地替我开脱起来,我们的关系也跟着突然变得更加融洽。可能,幸福就是如范伟所说,是比较出来的吧?

        他批评物质文明发展对人类的反噬:每小时急驰三十英里的火车上坐着欲速则不达的人们,而每一根枕木下都卧着一个爱尔兰人;批评横贯大西洋的海底电缆传递着公主患上百日咳之类的无聊信息,日益便利的通信因为缺乏思想的沟通根本不值所付的邮资;批评国家靠一个阶层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把那个阶层也变成了一种主要产品。他想说的可能是,物质文明是要用来解放人,而不是用来奴役人,要是我们不假思索地奔忙其中,恐怕违背了生活的初衷,因为奢侈最终都要折算成生命来支付。他说“做好事”不投合他的性格,其中充满虚伪与下贱。我理解,这一方面大概是说不要给酒徒以酒;另一方面,大概是说不要在通向泥潭的路上搀扶他人,那于事无益,且有作恶嫌疑,你要给他一盏灯,或者走在前面,带他往太阳即将升起的方向去。从那个时代察觉到人的异化,迄今为止依然如此。某种程度上说来,人类搬弄出种种发明后,确实是太阿倒持、人为物用了。无数人在生产作业的流水线上,成了流水线的一个部分,成了同质化的产品,非但没有想过脱离,反为不知何时到来的替代感到忧心忡忡。富士康员工一再连跳,人为责任矿难屡屡发生,他们在沉迷中离去,部分原因是没能幸运地听见低沉的劝诫。与其给人们慈悲,不如给人们正义;与其给人们正义,不如给人们心智。

        他批评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浮躁:有人吃了午饭打盹才半小时,醒来时却抬头问有什么新闻;而那些新闻尽是些流言蜚语,更重要的是去了解那些永不过时的东西;他喝着咖啡,吃着面包卷,翻阅起报纸,看到有人在瓦其托河畔被挖掉眼珠,浑然不觉他其实生活在这世上某个深不可测的黑暗巨洞里,而自己的眼睛尚未发育完全。梭罗还谈到读书,他说真正的好书不会像奢侈品那样麻醉我们,让我们的思辨能力昏然睡去,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拜读,将最敏锐和清醒的辰光奉献给它。一百多年前的话语,今天仍让我们羞愧不已。环顾四周,各种官媒、自媒开足马力,一针又一针地给我们注射股市波动、水军大战、明星家丑、宫廷阴谋牌的肾上腺素,我们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连读书都变得时尚了,人们很少再因为读了同一本书而交流,常常是为了交流而读同一本书。要快!要速读!要拆书!要半年读百书!否则,怎么跟得上节奏,哪里才有谈资,如何能成为大牛?

你的鞭子未免太长,抽到了无辜的我们。


        “鸟儿的翅膀缀满黄金,它还怎能自由飞翔?”

        梭罗想告诉我们什么?说不定,他什么都没想告诉我们。他的《瓦尔登湖》或许只是他自己的一段心灵独白,至于有没有人听到,并不关他的事。他是文学家、哲学家、博物学家,也可以算得上是美学家,但一定不是革命家,他没有任何义务宣扬他的思想。所以,对不愿听他声音的人,可以像破壁者传达三体人的态度那样告诉他们——神不在乎。

       再读《瓦尔登湖》,仔细辨听他声不甚高、言不甚清的沉吟,我速速记下只于自己有用的笔记和一点浅陋的心得:

        ——勿沉醉,要清醒。没有什么权威能够规定你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因为,“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不必刻意采取他的生活模式,瓦尔登湖的独居只是他探索别种生活方式有无可能、是何限度的实验,况且他自己也已离去。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成为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人”,沉溺于表象,陷身于盲从,浑浑噩噩了此一生。怀疑是一种宝贵的态度,我们都有权利知道自己是不是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中。

        ——勿自弃,要达观。“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倾听内心的声音,确认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顺从内心的选择,大胆开拓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它不是想象的那般遥不可及,只要不缺乏勇气和智慧,只需随身带一柄斧子就能走进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并非所有的放弃都是逃避,有些是勇气。也不是说一切的改变都必须事先做好万全准备,贫僧以一瓶一钵能游南海,富僧备三年而不成,差距往往只在第一步。达观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顺其自然首先是顺应内心,它比身外之物更能陪伴我们一生。

        ——勿迟钝,要敏感。生活即艺术,要端正地赏鉴,认真地雕琢。味道从来不在肚子里,而是在舌尖上,只有味蕾敏感的人有资格尝出它的美妙。说到底,人生就是一段体验。白菜有白菜的滋味,萝卜有萝卜的滋味。细细体味,便是好的。我们都活在“永恒的过去与永恒的未来之间,也就是此刻”,倘能把握好无数的此刻,就能“在时间的溪流上垂钓”。精神充实,懂得欣赏,生活中处处皆是瓦尔登湖;内心翻腾,杂念疯长,朝圣归来依然浮躁。

        ——勿不及,要得体。盈与缺皆是不及。尤其要注意勿为物累,因为节制不独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平衡的智慧。得体的标准是内心安宁。走在人生旅途上,背包都是自己扛起来的,感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多半是对脊梁缺少正确的估计。“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让人很怀念。让人怀念的其实不是从前的时代,是自己不曾被匆匆步履丢下的灵魂。

        铅华洗尽,方见本真。


        再见,梭罗。再见,瓦尔登湖。

        随着时间的流逝,属于天空的飘向天空,聚成星光;属于大地的沉入大地,化作遗迹。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第(2)篇

我生活的地点和时间与达摩达拉并不相同,我更喜欢我如今所处的位置和年代。我生活的地方如同天文学家在夜晚观察的星空般遥远。人们常常幻想,在宇宙深处,在偏远的角落,比如说在仙后座[303]五颗椅子形的星星之后,有某些罕见的、令人愉快的地方,它们远离了喧嚣和烦扰。我发现其实我的房子就是宇宙间这么一个偏僻然而永远新奇、未遭亵渎的所在。如果说昴宿星团[304]、毕宿星团[305]、毕宿五[306]和牵牛星[307]附近是隐居的好处所,那么我住的地方其实也差不多,至少离俗世的生活同样遥远,我家的灯火就像星光般依微闪烁,哪怕是最近的邻居,也只有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才能看得见。这就是我垦殖的造化之地;——

“从前有个放牧的人,

他的思想崇高就像

他放牧的那座山峰

山上有他养的牛羊。”[308]

要是牧人的牛羊总是漫步在比他的思想更高的草原上,那么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摘自《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第(3)篇

#2016年的100本# 第26本: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by Henry David Thoreau。作者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16岁进哈佛,深受爱默生影响。1845年7月4日(独立宣言70年后),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去瓦尔登湖玩户外,建木屋自耕自食,一待就是两年多。本书是他在林中湖边所见所思的记录。之后32岁他还写了本《公民的不服从》,45岁逝世。从政治独立到思想独立的启蒙,美国花了70年。基本上来说,在格物致知上,梭罗是玩的最接近王阳明的西方人,但显然更纯粹更孤独。

“我看见年轻的人/我的邻居/不幸是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要摆脱它们的束缚却困难的多”,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