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书笔记(3)篇

Blowing In the Wind——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为理想而崇高地死;当年长的时候,可以为理想而卑微地活。
什么都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有你,你只是变了样,如此而已。——J.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讲述的是一个十六岁小男孩拒绝妥协,渴望保存内心的纯真,反抗成人世界的故事。
塞林格守望的是什么?青春的迷茫又是什么?从Innocence跨越到Adulthood的代价又是什么?如果读完这个故事后能想到一首歌,我觉得就是这首 Bob Dylan 的《Blowin in the Wind》了——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能称得上男子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安歇在沙滩上?
Yes,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炮弹要飞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将其永远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荡
读大学的时候,翻开过这本书,不过读了开头几页,就觉得实在索然无味,便无法继续往下。没能在最可能理解青春叛逆的年纪去体会塞林格笔下的迷茫青春,说来还是有点惭愧。不过闻道有先后,现在再来看,也算是补个课吧。
上周在电台里偶然听到一个介绍甲壳虫乐队的节目,提到下个月就是约翰·列侬遇刺38周年,而凶手正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迷,他向列侬连开5枪后,就在案发现场读起这本《The catcher in the rye》,并在法庭上宣称,他的全部行刺动机只来源于这本小说。于是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施咸荣翻译的纪念版,并在开始读之前,把这本小说其他的相关背景信息也收集了一些:
* The novel also deals with complex issues of innocence, identity, belonging, loss, and connection.【关于纯真、自我认知、失落和人际连接的复杂问题】
* One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20世纪最好的100部英语小说之一】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was the 10th most frequently challenged book from 1990 to 1999.【90年代最有争议的10部小说】
* The challenges generally begin with Holdens frequent use of vulgar language,with other reasons including sexual references,blasphemy, undermining of family values and moral codes,encouragement of rebellion,and promotion of drinking, smoking, lying, promiscuity, and sexual abuse.【最大的争议源于主人公大量的粗口、性暗示、鼓励反叛、反抗传统价值观、以及堕落的行为方式等】
* 作者J.D.salinger本身的经历也很坎坷,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曾经的浪漫理想在血肉横飞战场受到了巨大的冲撞,这段经历对本书的写作影响也很大。2017年有一部电影《麦田里的反叛者》就是Salinger传记的电影版,我在youtube上找来看了电影简介,豆瓣评分虽然并不高,但是《麦》中主人公霍尔顿就明显有塞林格自己的影子。这里面还有一个狗血八卦:作者塞林格参军前往欧洲战场,不得不与深爱的女友分别,一年后他在前线突然看到报纸上女友结婚的新闻,新郎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 高晓松最崇拜的作家偶像就是塞林格,以至于他在《晓说》中透露当年成立“太合麦田”,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向塞林格致敬。
* 90年代有个乐队,就叫《麦田守望者乐队》,当时我一直没分清是先有这个乐队还是先有这本小说。
* 林夕给王菲写过一首《守望麦田》的歌,不得不说,以王菲敢爱敢恨的个性,还真是匹配这首词的气质:
空空两手来
挥手归去
阅过山与水
水里有谁
未必需要一起进退
好了,回到这本书来。《麦田里的守望者》描述了十六岁的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不敢贸然回家,在纽约大都市晃荡了三天的经历,并用意识流的手法,以第一人称在其间穿插对过去各种人和事的回忆和想法,以及一些对未来离经叛道、不找边际的幻想,还有有一些温情的片段,最终使霍尔顿在妹妹的亲情不舍中留下来向现实妥协的故事。
其实,《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文学描写,更或缺精彩的对白。但塞林格创造了叙事风格,用地道的美式俚语,真实地、形象地、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有代表性的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在一些文学评论里面,把这种手法称作“意识流风格”),这个少年时时流露出两种矛盾对立的意识:在对现实的伪善想喊又喊不出来的郁结、和内心对失去纯真而带来的恐惧迷茫。正是这郁结和迷茫,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与对撞。
主人公霍尔顿和多数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内心很矛盾,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外化表现出叛逆的行为方式。在别人眼中是个坏孩子,但他内心却是善良的:他为了不使舍友难堪,不把自己崭新的手提箱和舍友的放在一起;在餐厅里,自己吃着烤肉咸蛋看到有两个修女只吃面包片和咖啡就感到难过,非得捐钱给他们;他自己想离家出走但看到妹妹非要跟着自己,就放弃出走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情是错的,他会阻止别人去做,但自己却停不下来。
在被潘西学校开除后的三天里,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霍尔顿的内心挣扎:
- 1. 渴望被倾听。霍尔顿一路上聊过天的所有人,同学、舍友、老师、妓女、修女、出租车司机……没有一个认真听他的,能够强烈感受到霍尔顿不被整个世界所理解的孤独。直到最后结尾处,妹妹老菲比和他的对话,还帮他把猎人帽戴上,是第一个在书中能感受和理解他的人。
- 2. 对伪善的成人世界发出呐喊。主人公满篇粗口,他的梦想却是做最纯情的麦田守望者;他厌恶学校和博物馆墙上的脏字,看到就想涂掉,却又满嘴脏字;他向往没有管束的生活,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他表现的离经叛道,又打心底里厌恶这些虚情假意“假模假式”,这就刻画出了人物的矛盾心理,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 3. 守望少年时代的纯真。对英文老师的信任、对甚至从未表白过的琴的一往情深、对妹妹的牵挂和爱怜,无处不在体现霍尔顿内心世界的纯净。
我觉得有两段文字有助于理解塞林格的寓意: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
在回家后,菲比问霍尔顿“你到底真正喜欢什么?”“不管怎样,我喜欢现在这样,我是说就像现在这样,跟你坐在一块,聊聊天。” “这不是什么真正的东西!”, “这就是真正的东西!” ,霍尔顿守护的不是金钱、物质、性,其实就是心底里这份不希望丢失的纯真。
不仅仅是那垮掉的一代美国人,其实不管谁,只要小时候有一个追求自由的心、有浪迹天涯的梦想、对谁都骂骂咧咧的人,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谁的青春不迷茫,有了少年时代的叛逆,才能在迈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勇往直前,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希望你能能守住心底那片纯真的麦田。也许这就是这本有着极大争议的《The catcher in the rye》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我曾去过澳洲大洋路的尽头,在一片无垠的麦田边停下来,看着田野上数不清的草垛,近处是一丛丛麦穗在风中飘荡,飘荡在耀眼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
附:单独吐槽一下本书的翻译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施咸荣老师在1960年代翻译的,他在翻译本书后20多年,才第一次亲身到了美国,才有机会近距离去接触美国的俚语,因此在当时翻译原著的历史环境下还是勉为其难的。译本中粗口基本上都是“他妈的”,我翻查了英文原版,以第七章为例(这一章脏话比较多):
* 原文——————施版译文
* damn——————他妈的
* what the hell———他妈的
* goddam—————他妈的
这些英文俚语粗口的粗鲁程度在不同场合都是有差异的,并不是像汉语口头禅中“他x的”那样表达过于强烈的粗鲁。如果全都翻译成千篇一律的汉语脏话,或多或少还是影响了原著的口味。建议英文好的朋友可以看原版(在网上读了部分章节,可读性难度不大)。
附the catcher in the rye online reading的资源:http://www.wenovel.com/book/1045.html
2007年,孙仲旭先生新翻译的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备受好评,与时俱进用了很多比较潮的表达方式,可惜还未曾拜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孙的版本。
高晓松在2014年的《晓说》中说,他也立志要重新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不知道会不会有另外一种文青风格,可以小小地期待一下。
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书笔记 第(2)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记录了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里的所发生的的故事,作者使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天马行空、思维跳跃、句句脏话,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在不爱学习的霍尔顿的内心里,他觉得一切的事、一切的人都假模假式的。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霍尔顿是如此的叛逆、他否定一切,对无论什么都没有好感,在他心里少有的美好就是他的小妹妹菲比和他死去的弟弟艾里。我不禁想到自己的青春期,好似没有迷茫,更确切的说是不知道什么是迷茫;好似没有叛逆,每天不就是写作业、看电视嘛!从上学开始,个性不断的被磨平,家长、老师一再灌输要听话,于是我就很听话。我倒是很羡慕霍尔顿如此丰富的内心,即便是分裂般的人格,因为我觉得他至少是在思考。思考,我认为是上帝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所以人本该是生来就会思考的。但很遗憾,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出厂”的孩子大多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问、缺乏创新能力,缺少个性。特别是一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们,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当然,这种教育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责于学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的缺少,但也不好苛责于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父母们,因为他们正疲于为生活奔波。霍尔顿非常准确地形容他自己:你这一辈子大概没见过比我更会撤谎的人。说来真是可怕。我哪怕是到铺子里买一份杂志,有人要是在路上见了我,问我上哪儿去,我也许会说去看歌剧。这就是一个16岁孩子的自我认知。认知,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级,我的自我认知来得要比霍尔顿晚得多。在他与室友斯特拉德莱塔拳脚相加后,他离开了学校,开始了3天的纽约街头的流浪。因为霍尔顿已被学校开除,而且这是第三次被开除,再次之前已经换过两所学校,所以他不愿早于周三回到家里。他逛酒吧、搭讪姑娘,甚至电梯工问他是否要妓女时,他也同意。面对妓女的直接,他又找借口说只想聊聊天。他很关心中央公园浅水湖中的鸭子冬天都去了哪里。他愿意帮助修女,并给与资金资助。他为自己的妹妹买了她最爱的光碟。霍尔顿在酒吧喝醉了酒,踉跄地走回家中,因为他想和妹妹菲比聊天。当率真的妹妹一语中的地指出霍尔顿又被学校开除时,他否定、辩解:“有一百万个原因。这是个最最糟糕的学校,里面全是伪君子。还有卑鄙的家伙。你这一辈子再也没见过那么多卑鄙的家伙。当妹妹问他将来喜欢当个什么,他说:“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书笔记 第(3)篇还有谁能守望住麦田呢?n终于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能说,读到最后几十页的时候,我才明白了文题与小说的关系。真的,如果没有后面的几十页,我想这部小说完全可以改名为——霍尔顿的厌学记。其实读一开始部分的时候,真的是难以读下去,这本书应该是我今年读到文字最粗俗、最肮脏的了。我都怀疑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就是这样的文笔,搞得我都想再买一本英文原著来读读。或许,开始会难以接受一个十多岁的初中生一嘴的脏话,男女关系混乱,厌学甚至多次被学校开除,这样的一个学生在哪里应该都被看做是坏学生,而且谁也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一类人。可是想一想,或多或少在霍尔顿身上都能看见自己曾经的影子。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大底不过如此,而霍尔顿只是无数个我们的叛逆点的集合,更像上个年代愤青的感觉。这样读来,小说用简单粗暴的文字叙述再合适不过了。都说婴儿的双眸是最大、最亮、最干净的,他们还看不到这个社会肮脏、虚伪的一面,当他们渐渐长大,渐渐看清这个世界,难以接受着痛苦的挣扎,叛逆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成长的蜕变,也是我们眼睛不再黑亮、不再纯净有神的分割线。霍尔顿在偷偷回家看望妹妹的时候,对菲比说过他对他未来的想象,在一大片麦田里,有一群小孩子在做游戏,许多的小孩,但是没有一个大人,当然除了霍尔顿自己。麦田边上有一处悬崖,而霍尔顿就是守着悬崖,防止那群小孩出意外。后面,霍尔顿去菲比学校的时候看见学校的墙壁上写满脏话,他很是气愤,非常想全部擦掉,可是有一些是刀刻上去的,面对开始污浊的社会,霍尔顿很想保护起妹妹,就像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守护者妹妹不被世俗的一切污染,但是,他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他非常不希望自己长大变成他所厌恶的那群大人模样,可是现实在一次次的告诉他,他竟也渐渐变成那般模样,内心里的他是非常排斥。 内心的抗争,对现实的逃离,让那些所谓的大人认为他精神不正常,觉得他是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在如此迷茫的时候,他的一位老师,安多里尼先生说的一通话,我认为如果他好好听进去后,便也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了。“某一类人,他们在一生中这一时期或那一时期,想要寻找某种他们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或者寻找只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于是他们停止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停止寻找。”n塞林格说: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但却不属于这个世界。我想应该有很多很多人对这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苟且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麦田的守望应该交与谁呢?最后还有多少人在叛逆期与社会的磨合后,还是如初的纯净美好呢!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