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3-31 01:30:13 读书笔记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作者:弗洛伊德
本书是弗洛伊德对人性了解最具创意、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其革命性与重要性足与《梦的解析》等量齐观。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断断续续的看完佛罗伊德的《性学三论》,又回去翻了一遍,整理了一下思路。

书的结构,刚开始看时,性学三论,关于儿童两章觉得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晰,不知道是翻译者翻译的生硬,还是内心实在不能苟同书中的观点,边看边杂念纷呈都不知道从何说起,看得甚是艰难。等到了本能的升华那章,尽管翻译的更是生硬,已经能渐渐了解作者的脉络思路,之后就比较顺了。作者是顺着人的生长顺序,从幼儿,青春期,成人期来叙述他的观察研究心得,但是由于叙述上有来回穿插,而且个人认为作者的研究顺序可能是从成人开始,有所猜想后才去关注儿童期,并且来回对比研究,所以纯按书中的顺序阅读,会让人有一种混乱的感觉。

书中的内容,本能升华和无意识两章应该是集中了作者的研究理论基础,个人觉得这两章是本书的精华,从理论上推导出本能,意识,和潜意识(个人觉得书上的无意识可能是广为流行的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由来。而其他各章不过是作者理论联系实践给出的有局限的例子,尽管按照作者的说法,他的理论是从他的实际观察研究中归纳出来的

书中的观点,大概世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佛罗伊德和他的性原力之说,就算具体不清楚也略有所闻。可通过阅读这本书,个人觉得作者的观点虽然有道理,但是很偏颇。首先作者所处的年代是一百多年前,宗教的传统势力在西方尤其是欧洲是很强大的,虽然科学实证精神已经流行开来,各个自然学科,物理生物都出现了变革性的理论,但是在心理道德领域还是传统势力-宗教占主导。而作者的观点,其核心理论个人觉得非常有价值,即使是现在也完全可以应用。但是作者得出理论的种种观察思考却有明显的对抗当时宗教的痕迹。到了今天,经过性解放的洗礼--正是作者观点的影响,再回头看当时作者关于性的思考,就会觉得他过于扩大性原力。

其次作者所处的环境,西方即使是今天,宗教对于人们伦理道德以及性的约束都是很严苛的。欧洲没住过不知道,但是美国东部中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人们的婚恋观是非常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呈现的松散随意的两性关系大多也只能代表娱乐业发达的西部或加州地区。相比之下古老的中国其实对性一直是宽松随意的态度。高端富裕的士大夫阶层,从少年时的贴身婢子到婚后的屋里人,再到青楼里的红颜知己,以及年老力衰时的美艳小妾,即使南宋那礼法大于天的法学盛行开后,也只是约束人们行事合礼,并不约束性。虽不能上婢女,但抬进十几房小妾还是可以的。这点和宗教统治的欧洲完全不一样。再来低端的平民百姓间的性观点更是宽泛,有一种活下去才是正理的光棍精神。《金瓶梅》里有两个情节,一个是夫妇同事佣人,西门庆看上了女的,想长期占有,就想办法把男的远远的充军发配了,结果原来还柔情蜜意的女人立刻翻脸怒骂不从了。另一个是夫妇都是府外人,西门庆看上了女的,结果夫妇俩欢天喜地精心整治酒菜接驾,事后夫妇两人还自己庆祝终于攀上大主顾。记得当时的我比看到未删节的性事描写还震惊于这两个情节透露出的性事家庭观点。及至后来看了《三言二拍》,《欢喜冤家》,《笑林广记》,《镜花缘》等等的明清小说杂文,才发现是我被《红楼梦》之流误导了,当时的民间对于性事的态度包括婚前婚后,以及婚恋伦理都是出人意料的宽松随意,和士大夫阶层迥然不同。

再者作者的观察角度也使我怀疑他的观点。作者是医生,他最有机会观察的人恐怕大多是病人吧,也就是说是变态。从变态身上的所得可以简单延展到普罗大众上吗?想起美剧“生活大爆炸”里Leonard的母亲从小对Leonard的观察与研究。个人认为作者的观点应用于大多数正常人身上恐怕不合适,但是应该适合分析一些心理有阴影或变态的言行举止。

佛罗伊德学说的延伸应用我虽然觉得在现代意义不大,但是他的理论中关于本能,意识潜意识部分却很有意思。同时由于这点我有一个想法: 就像人体在全身各处都有全息反映区一样,比如现代医学包括中西医,都有类似手脚耳朵或者第二指骨可以全息反映整个人体一样,甚至有说法任何一个人体细胞其实都储存了全包的人体遗传密码,真理其实也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你看通过对于病人变态的研究也可以得出可以解释人类心理的理论。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书读得很艰难,和那本没读完的《梦的解析》一样。这应该不能怪翻译,就怪弗洛伊德,句子又长又艰涩,有的篇章没有明显的主线与逻辑。不过,好歹是精神分析学大师的著作,总截下了点精髓。

关于性,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这方面男性尤甚。性作为一种本能,存在于我们的躯体与精神之中,可以说性是人生的一大决定性因素。(性可以督促人不断前进,获取力量,增强竞争)

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大程度上与性相关,特别是对儿童性心理的研究在某段时期使他声名狼藉,在他生命的后期,他再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看了他的儿童性心理,结合自身的分析,我觉得弗洛伊德说的很对。

性最初的表现是俄狄浦斯情结,即儿恋母,女恋父。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了性。婴儿吮吸母乳,这是一种无意识性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婴儿咬手指头就是这种行为的替代。在童年时期,幼儿也是有性心理的,而不是处于天真无知的状态。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性器官逐渐发育,性兴奋也随之频繁。子女最初的性对象是父母,但是出于社会伦理的角度,这些出现在儿童心里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压抑。压抑的结果通常是性变态或者性道德升华。这里的性变态有很多种情况,包括性虐待、恋物癖、恋兽癖、性器官延伸等,严重者则有精神症的症状。而性道德升华也是一直的性压抑,不得不得这种压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追逐财富地位、探寻真理等。

在性对象的选择方面,也是父母的延伸,总是选择和父母有相似特征的人,以此来替代父母在自己心中的性象征。当然这不一定那么绝对,只能说有些道理。

弗洛伊德还谈到性颠倒(同性恋、双性恋),他认为性颠倒是先天因素(基因)和后天偶然刺激的共同影响,其中先天因素占优,我也这么认为的。我反对性颠倒,因为这违反我的性本能,当然如果生活中遇到,那我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作为一个快24岁的男青年,没谈过恋爱,是不是比较怂??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我这是性压抑了,其实性本能还是不时作祟啊。这有问题,毫无质疑。但是,由于总是对性对象要求过高,导致生活中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我也曾想象单身一辈子,不知道是不是能实现,还是会因为性本能而对现实妥协。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性学三论主要从精神,心理学及病理实例角度说明性作为人类的本能,在婴儿期就存在。所以成年人的性心理神经症应该朔源析本,去了解他从婴儿期到童年期,青春期的性活动如婴幼儿期来自母亲,保姆的抚摸,亲吻,宠爱,到童年期性别特征的认识区别及日益萌动的性心理到青春期的躁动,成年的性成熟。当然先天和成长过程经历,也影响了不同的人性心理健康,比如俄狄浦斯情节,仇父心理,性颠倒(同性恋),性压抑导致心理性阳痿,甚至性心理变态。这些都与每个人成长经历有关系。

爱情心理学主要还是男女性吸引从精神心理方面的分析,男性狩猎性,喜欢征服,同时对于性刺激及彻底释放性欲望的追求,往往会降格选择性对象,同时显得粗野脏俗。女性主要受社会性道德束缚,而往往走向性冷淡之路。不过在男女恋爱过程中,因为这种受性道德束缚后的性体验,更容易对男性表现性臣服,这也是维护爱情稳定的一个因素吧。

其实有几章也看不明白如诗人与白日梦,性本能升华,无意识。感觉像另外加进去的,个人看法。

这本书呢,

一,让我们能摆脱性羞耻感,正常看待人之本能

二,对于青少年性启蒙教育需要重视,在孩子小时候家庭,学校就应该有相应的性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和成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