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7-01 19:06:03 读书笔记
遥远的向日葵地
作者:李娟
2017中国好书,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阿勒泰的葵花比阿尔勒的葵花更炽烈,最亲的亲人和最亲的家畜都是家人。广受好评的新生代非虚构散文写手李娟继“羊道”三部曲后全新力作。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开始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百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在这些吉光片羽的记录中,作者首次集中将思绪汇聚于自己家族成员的生活细微,他们与无垠荒漠构成完整的生态样本。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我喜欢的歌手许巍有一首歌叫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中有句词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一句歌词因为高晓松的《晓说》而风靡全网,不少人都将它写进了个性签名里。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觉得眼前的生活是在“苟且”,每个人都在向往着“充满诗意的远方”。然而,远方究竟是多远的地方?它真的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诗意美好么?

有这样一个人,她就生活在“远方”,她的文字里都是关于“远方”的记录。那个“远方”,曾经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做“西域”,如今我们称之为“新疆”。

拿到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时,单凭书名,想必很多人都会觉得,书中写的会是浪漫唯美诗意动人的故事,充斥着阳光、田野、微风和金色的向日葵等等明媚的意象。换做其他作者,或许会这样写,但这本书的作者不会,因为,她的名字叫李娟。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她的母亲曾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技师。幼时的李娟被母亲送回四川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她回到新疆,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开杂货店,并跟随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在牧场之间转场生活。她也曾离开牧区到阿勒泰市区和乌鲁木齐市区做过各种临时性的文字工作,但最后又返回阿勒泰,并全职写作至今。

十多年前,李娟的母亲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承包了一片两百亩的贫瘠的土地,并连续三年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向日葵。在这本书中,李娟用她一贯细腻而明亮的笔调,记录了他们一家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种种细节。

乌伦古河在哪里?我特意打开百度地图搜索了一下。乌伦古河位于准葛尔盆地西北部,发源于阿尔泰山,自西向东,最终汇入乌伦古湖。离这块向日葵地最近的富蕴县,距离阿勒泰市两百多公里,距离乌鲁木齐市超过五百公里。

或许,对许多人而言,这些地名都如此遥不可及,都只是存在于地理书上,或新闻报道中。即使旅游,我们也只可能会抵达城市,而极少会去人烟稀少的戈壁和荒原中。这样的“远方”,已足够遥远了吧。那这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呢?

从李娟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片广袤无际却贫瘠荒凉的土地,唯一的绿色就是紧挨着流经此地的乌伦古河两岸的耕地,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这条河。这一片上万亩的耕地被不同民族的农民承包,并种下了向日葵。然而,由于干旱,河水几近断流,向日葵幼苗既要面临干旱,更要面临被沙漠中各种草食野生动物偷吃的危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操心的不是天气就是作物,短水的日子里,人们甚至会因抢水而大动干戈。在这片土地上,诗意毫无用处,唯有生存是终极目的。

但是,李娟的文字并不是“苦难文学”,她从不说苦,也不说累。无论是描述那被鹅喉羚毁了又种、种了又毁的向日葵地,还是记录“地老板”和“蜂老板”之间为蜜蜂授粉之事的拉锯战,她的文字也毫无悲怆控诉之意。相反,我时常感受到她笔下涌动着的那股温暖的向上的力量。

书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李娟的母亲。这位勤劳乐观而又泼辣豪爽的四川女子,即使身处戈壁滩深处,也有本事将一贫如洗的蒙古包收拾得整齐有序。

“当初决定种地时,想到此处离我们村还有一百多公里,来回不便,又不放心托人照管,我妈便把整个家都搬进了荒野中。”

“整个家”是什么意思?换做普通人,恐怕就是全部家当而已吧。但是,李娟的母亲除了搬来了全部家当——“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工具种类最齐全”,她甚至把鸡鸭鹅狗和兔子都带到了地头里,甚至还有几大盆绿植!要知道,其他在此地种地的农户,全部家当也不过是“一卷铺盖一口锅”。

因为四下都是荒野,没有人烟,这位母亲在干活的时候为了方便经常是不穿衣服的,用她的话说,“穿没穿衣服,谁也看球不到。”一口浓浓的四川话,一股强烈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活泼的真实感。

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一株最强大的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

这样充满诗意的文字,这样生动直观的画面,我仿佛也看到了在大地的尽头,繁盛的葵花深处,那位被满目金黄所包围的大地的女王。

除了母亲,李娟笔下另一位人物,就是她的外婆。一生没有户籍的外婆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养育了十个孩子,其中八个都先她离世。八十八岁高龄时跟随最小的女儿也就是李娟的母亲离开故乡再次来到新疆,最后永远地留在了新疆。

这位高龄多病的老人,一生坎坷,勤劳善良。李娟用她的文字诚实地记录了外婆的晚年生活,也写下了自己的悔恨和内疚。我们都以为来日方长,殊不知一个转身就是天人永隔。

还有那些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动物们,精力旺盛爱洗澡的大狗丑丑,温柔胆小但嗓门巨大的小狗赛虎,从来没有洗过澡的鸭子和鹅,总是迷路的兔子,还有从不迷路努力下蛋的鸡,它们都是这个家不可缺少的成员,在李娟的笔下显得那样生动活泼、精灵有趣,使得日复一日枯燥乏味又疲惫不堪的种地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起来。

我想,李娟一定是个温柔的人,有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在这样荒凉而贫瘠的大地上,她也能发现其中隐藏的美,不只是天地自然之美,更有人性之美。

如果你无法启程去远方,那就跟随李娟的文字,去看看远方吧。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同李娟其它书一贯的质朴叙述一样,《遥远的向日葵地》描述了向日葵的播种、培育、收割的过程,以 及穿插在这些过程中间的种种坎坷与艰辛。在乌伦谷河南岸高地上,作者一家人在这里种植了90亩葵花。开春时节席卷而来的干旱使得贫瘠的戈壁 滩寸草不生;草食的野生动物“鹅喉羚”将作者一家种的葵花苗啃得干干净净。在补种两次长成幼苗又 被吃掉的情况下,失望透顶的一家人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的种子。这是他们一家子人的希望,也一直坚信 着“付出努力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在茫茫戈壁滩上,没有乘风而起的绵绵柳絮,放眼望去四面空空荡荡,只有面朝太阳的一盘盘金黄。在 本书里,作者描述的不仅仅是生存环境的残酷,生存的艰辛,更多的是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孤独。孑孓 独立的蒙古包是这片金黄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它静静的等候劳作归来的人们。无边的孤独也超越的 物种的范畴,让人与人、人与狗、人与兔、人与鸡鸭相依相偎、相惜相恋。在本书的后记部分,作者也对这段经历给了一个附加的诉述:“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我写的时候,也想往这方 面靠。可是向日葵不同意。种子时的向日葵,秧苗时的向日葵,刚刚分杈的向日葵,开花的向日葵,结 籽的向日葵,向日葵最后残余的秆株和油渣——它们统统都不同意。”从“播种了四边才长成的向日葵”到“为给向日葵灌溉而争夺水源并守夜灌溉的母亲”,从“向日葵的 授粉”到“外婆的溘然长逝”,从“与鹅喉羚的斗智斗勇”到“砍葵花、敲葵花籽”......雇工的短缺 让三口之家的他们不得不咬牙熬着自己——四百麻袋葵花籽,近20吨重;三十米的距离,往返两百多次 。当这些葵花籽最终变现到手里的时候,它们不仅仅榨干了大地的力量,也榨干了他们一家子的精力。“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在这片向日葵地发生的事远远多于作者描述的,那些故事可能有着更为难以触碰的回忆。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没有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以及在一株株向日葵之 间单调平静的耕作人。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这本书刚刚重新上架,一拿到它,心里很激动。于是一气呵成,终于在凌晨一点多阅读完毕。至此,李娟出版的在微读里能看到的书都已经读完了。按照喜欢的程度,我觉得依次是《羊道三部曲》《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九篇雪》。

《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是李娟“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的一个思考。

这本书不同于她之前的三本,这里面有轻松愉悦的部分,稍稍抵消了读者读那些苦难生活场景带来的压抑感觉。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想,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不会都那么艰难吧?应该只有她一家人是那种状态吧?起初,被《阿勒泰的角落》吸引,我以为我终于又遇到了一个类似三毛的人,及至读了她所有的作品之后,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为着她的外婆,她们一家人所遭受的艰难生活。当然目前她早已跳出那段时光,但作为一个读者,此刻却正体验着那份苍凉,与当年的她感同身受,这种感觉不好受。

这本书值得一读,一些思考和感受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幸好新疆我去过,空间感我有,读的时候常常把自己代入进去,这样的感觉也不错。新疆一定还要再去的,而且不止一次两次。

2019年5月18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